《中华建设》封面解读:以建设之笔,绘就国泰民安的时代长卷
图/柯善北/《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当《中华建设》的封面定格在2025年的金秋十月,它已不仅仅是一本行业期刊的扉页,而是一扇观察当代中国如何将国家宏大叙事与个体微观幸福紧密相连的窗口。那飘扬的国旗与林立的高楼、那川流的街道与祥和的生活场景,共同编织了一幅“国”与“家”命运交织、同频共振
一、 从“建设成就”到“国家自信”:硬实力背后的软叙事
封面上的现代楼宇与基础设施,是“中国建造”享誉世界的直观体现。但这背后,寓意着更深层的国家自信。
自主创新的丰碑: 每一栋超高层建筑、每一条智慧交通网络,都镌刻着中国工程技术从追赶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它们不仅是混凝土与钢材的构筑物,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条完备安全的无声宣言。国庆之际,这些“钢铁森林”如同现代版的“万里长城”,彰显着守护国家发展与人民安宁的坚实能力。
发展模式的印证: 有序的城市风貌,反映了国家在宏观调控、城市规划与精细化治理上的卓越能力。它向世界展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有效统筹发展与公平、效率与宜居的现代化路径。国庆的欢庆,也是对这条成功道路的肯定与自信。
二、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建设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中华建设》关注的,远不止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精神家园的构建。
文化身份的锚点: 现代建筑如何与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相结合?封面中的景象暗示了答案。城市建设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愈发注重保留城市记忆、融合传统元素,使居民在熟悉的文化场域中获得归属感。这使得国庆的“爱国”情怀,有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载体。
社会关系的催化剂: 整洁的街道、公园、社区中心等公共空间,是邻里交往、市民活动发生的舞台。这些由建设创造的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韧性。国庆期间,这些空间自然成为人们欢聚、共享喜悦的场所,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三、 从“当下安居”到“未来远见”:建设勾勒的发展蓝图
杂志内页对“体育消费新潜能”“适老化改造”等议题的探讨,将封面寓意引向了对未来的战略性思考。
对“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关怀: 国家的建设目光,已经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转向关照人民从幼年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美好生活需要。适老化改造关乎“老有颐养”,体育消费新空间助力“青有活力”。这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初心,使得国庆的庆祝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回顾,更是对光明未来的集体期许。
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当下的城市建设,深度融合了绿色、低碳、智能的理念。无论是节能建筑、海绵城市,还是智慧交通系统,都昭示着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这份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担当,为国庆的“欢庆”注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四、 从“行业视角”到“全民参与”:建设凝聚的集体力量
《中华建设》作为行业媒体,其封面寓意也在于凸显建设事业的全民性。
无数奋斗者的缩影: 封面上的壮丽图景,是千千万万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工人、社区工作者辛勤汗水的结晶。国庆之际,我们欢庆的不仅是国家的富强,也是每一位劳动者的荣光。他们的奋斗故事,是国庆叙事中最动人的篇章。
激发共建共享的热情: 这幅图景激励着全体社会成员,无论是通过敬业工作,还是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都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它让“国家建设”从宏大的概念,落地为每个公民可参与、可贡献的具体行动。
《中华建设》的这幅国庆封面,以其独特的行业视角,完成了一次从“建筑”到“家园”、从“成就”到“温度”、从“当下”到“未来”的深刻叙事。它告诉我们,国庆的欢腾,其最深厚的根基,在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被建设得更加宜居、美好;其最澎湃的动力,在于国家发展的每一步都精准地呼应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不仅是《中华建设》与国庆的同欢,更是建设的力量与国家的庆典的共鸣,是行业的荣光与国民的幸福交响。它描绘并祝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建设之笔,继续描绘国泰民安的盛世华章,让“诗与远方”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风景。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