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在眼里 “兹”在心里
张智辉
今年7月12日,“济南宣传”公众号刊发了我的一篇随笔,题为《我身边的“城事”》。至今想来,“巨型抱枕”施工、市场监管“预付宝”“赏荷地图”“ 纳凉地图”等做法之所以红“出圈”、火起来,原因在“懂你”,懂得为政之道、管理之要,懂得百姓所思所盼。一言以蔽之,“懂你”是因为爱你。
思绪惯性不断,余温仍存。近日陆续在“济南宣传” “海右人才”“济南交通”“济南园林”等多个媒体,再次读到一桩桩“城事”:为深夜滞留旅客守候的公交专线、让经十路静音的新井盖、把废弃矿坑变为探险公园的巧思、将园艺之美送入社区的“泉民驿站”。这些举措,共同勾勒出一座懂得倾听、精准管理、真心为民的城市形象。感慨良多于此,遂欣欣然援笔成文。
看在眼里 “夸”在心里
当暴雨让列车晚点,济南公交用“列车不到站,公交不收车”的承诺,温暖了凌晨的站台。这份坚守,值得由衷夸赞。

夸的是错时服务的民生温度。弹性末班车不墨守成规,而是以最后一位旅客为准;雨天免费乘车不囿于规定,而是将转运置于盈利之上。这种柔性管理,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夸的是城乡兼顾的责任担当。K12路穿梭20.8公里崎岖山路,28个站点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这条“赔钱”的线路,恰是公交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价值所在——不让任何一个人被现代交通遗忘。

从市区到山区,从深夜站台到雨中风口,济南公交用专心服务赢得了“老百姓专职司机”的美誉,央媒点赞。当公共服务不再任性,而是始终以百姓心为心,这样的城市怎能不让人夸在心里呢?
看在眼里 “暖”在心里
车水马龙的经十路上,一场“静音革命”正悄然发生。济南将井盖升级作为民生大事,用科技与匠心守护市民的安宁。
这份“暖”,源于技术的精准发力。新井盖以精密加工的金属接触面实现物理密封,从根源消除异响;柔性连接配合“十步法”施工,将井盖与路面高差控制在毫厘之间,既抗沉降又延长寿命。
这份“暖”,更见于管理的细致入微。为每个井盖赋予“身份证”,建立质量溯源体系;小井盖连着大民生,济南用“科技+狠活”将颠簸嘈杂化为平稳静默,把实事办到了百姓心坎上。
当车辆驶过经十路,那难得的静谧正是城市治理水平的生动注脚——真心为民谋,便能在细节处暖人心。
看在眼里 “赞”在心里
当城市快速路车流不息,济南用一条绵延三公里的“声学长廊”,为居民调低了生活的音量键。
点赞其科技赋能的精准施策。声屏障不仅以加筋亚克力板筑牢安全防线,更通过布满微孔的吸声铝板实现全频段降噪,让高频刺耳鸣响化为宁静背景音。这是城市治理从粗放到精细的生动缩影。
点赞其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建设团队历经90天夜间奋战,在保障通行的同时完成施工,以“班前警示+现场巡查”实现全程零事故。这份在车流旁编织宁静的执着,见证着城市建设的温度。
从井盖静音到快速路降噪,当科技之智与治理之诚相融合,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进步都值得我们看在眼里,赞在心里。
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
当交通部门主动走进小区,就施工方案向居民“开门纳谏”,济南城市治理正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新气象。这份“喜”,源于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
问计于民,让民意成为施工图上的重要坐标。从悬挂横幅现场讲解,到入户发放问卷;从张贴监督平台二维码,到耐心收集每一条建议,这场施工前的“听证会”真正把知情权、参与权交还群众。这种姿态,彰显了城市治理的谦抑与智慧。
科学施政,以系统思维破解“马路拉链”困局。通过“圆桌法”“龙头法”统筹管线施工,让雨污分流与热力管网有序衔接,标志着城市建设从零敲碎打到整体谋划的升级。
从单向决策到双向互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征求,济南正用开放包容书写现代城市治理新篇。
看在眼里 “叹”在心里
当废弃矿坑“长出”探险公园,城市管理者试图走出一条化腐朽为神奇的的新路,这“蝶变”让人由衷赞叹。

叹的是变废为宝的远见卓识。面对昔日“矿坑伤疤”,济南没有简单填埋,而是以生态修复为笔,将裸露崖壁、贫瘠土地绘成探险乐园的独特肌理。这种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的智慧,展现了超前的治理思维。
叹的是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既保底租金又收益分成,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真正实现了从冷清村落到热闹家园的华丽转身。
更叹对多元需求的精准把握。九大主题区融合高空探险、萌宠互动等业态,完美适配当代人对健身、娱乐、研学的复合需求。
从生态伤疤到人气乐园,这般化危为机、点石成金的奇迹,让人惊叹于心。
看在眼里 “美”在心里
当园艺走出公园围墙,融入社区街巷,管理者正用一方方绿意点亮寻常生活。这11处“泉民园艺中心”,让美学价值在泉城生动流淌。
这份美,触手可及。从森林公园的生态空间到舜华社区的共享角落,从中山公园的中式庭院到在野商店的艺术社区,园林与艺术、手作深度融合。市民在此不仅能欣赏美,更能亲手创造美——插花制作、绿植养护、园艺沙龙,每一个环节都在传递美的情绪价值。


这份美,润物无声。泉民园艺中心以“自然教育+生活美学+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绿色空间转化为心灵栖息地。它不仅是植物的容器,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城的温暖纽带。

从欣赏美到热爱美,最终成为美的一部分——这正是济南作为美学泉城活态样本的生动实践。当园艺之美融入市井烟火,这座城市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加滋润、更加诗意。
看在眼里 “敬“在心里
济南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这份殊荣背后,是一座古城对人才最真诚的仰望与致敬。
真诚爱才见行动。从人才政策“双30条”的持续迭代升级,到数字经济、青年科技等细分领域专项政策的精准滴灌,济南以不断创新的制度供给,为人才成长培厚土壤。
真心惜看服务。一张“海右人才交通卡”,串联起“人来无忧”的全周期服务;从住房、教育到联谊交友,这座城市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将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
真情育才大格局。济南以“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胸襟,不唯地域、不问出身,聚力打造“1+N”项目孵化矩阵,组建专业服务团,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如泉水般奔涌不息。
这份“敬意”,已被看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连续获评最佳引才城市,正是人才用脚投票的生动证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当一座城市愿意为“风雪夜归人”亮起车灯、为一方宁静钻研毫米之差、为废弃矿坑赋予新生,这便是对人民城市最动人的诠释。
济南,正用一个个看得见的改变告诉我们:最好的城市治理,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烟火日常——它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尊重、被温暖,让“生活在济南”渐成为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让“来过济南”成为一件十分荣耀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