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江上飞龙/杜稚水
江上飞龙/杜稚水
精华
热点
2025-10-02 10:15:37
7791
阅读
关注
江上飞龙
杜稚水
洛阳江发源于泉州洛江罗溪辖区内的朴鼎山南麓,流经马甲、河市、双阳、万安,在泉州湾后渚港汇入大海,全长也就39公里。江虽不长,名气却不小。横跨洛阳江入海口的洛阳桥,号称海内第一桥,是古代中国“四大名桥”之一,誉满天下,这是古代的事。在洛阳江中游马甲辖区内的乌潭水库,后来改称惠女水库,万女锁蛟龙,也是世上无双,名声在外,这是当代的事。在洛阳江上游,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后坂水库,成了马甲人的大水缸,喝水浇地都离不开它。贯穿洛江区的一条短短的洛阳江,古今有胜迹,处处有奇观。在马甲人眼里,位居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八座大型水库之一的惠女水库,名声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惠女水库原名乌潭水库,缘于水库大坝建在一个名叫乌潭的边上。说起这个潭,还真有些来历。
洛阳江流经马甲全境,即将冲出马甲地界的地方,被一座大山挡住。滔滔江水流到这里,就与大山撞个满怀,然后又转回来。撞去转来,日久天长,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潭。潭水满后,再顺着另一侧两山之间的峡谷倾泻而下,继续向前奔流。
话说那潭中,不知从何时开始,潜入一只水怪,昼伏夜出,专门糟蹋农户庄稼,附近村民苦不堪言。村民们请法师驱怪,无奈法术有限,斗不过那水怪,法师还差点丢了自身性命。后来,村民设坛祭天,祈求老天爷驱怪降妖,保佑百姓耕作有序,收成有获。上天特命东海龙王遣一小乌龙进驻此潭。小乌龙一到,即把水怪轻松拿下,并在潭中住下,镇守此潭,维护周边的安宁。之后,村民就把这个潭叫乌龙潭。
海龙王管的就是天下的水,没曾想也有管不了的时候。有时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有时候却是无水养不了龙家庙。有一年大旱,马甲地区一连好几个月不下雨,溪流无源,龙潭干涸,小乌龙实在呆不下去,便离开了此潭。原来的乌龙潭,没有了龙,还叫龙潭吗?为此,人们又改变了叫法,直接叫乌潭,口口相传,直到当今。
没有了小乌龙,潭里也没有什么再作怪,潭水照常涨升降蚀,江水照样奔流不息,马甲人并没有感到异常,一如既往春种秋收。倒是洛阳江边的洛阳镇、黄塘镇等惠安县所辖的一些地区,看着白花花的江水流入大海,他们却站在江边干着急,人渴了喝不上水,庄稼旱了浇不上地。
其实,惠安县缺水受旱何止洛阳、黄塘二镇,惠安县所辖各地大多“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其中,以旱灾为甚,“三日没雨闹旱灾”。新中国成立之前,惠安全县50万亩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仅占7%,其余是“靠天田”,只能栽种薯类等旱耕作物,是全省全国闻名的“地瓜县”。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穷山恶水,田瘠粮缺,群众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后,惠安县为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水资源成了天大的事。全县虽然新建、改建了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处,但都只能小面积地抵御一般旱灾,全县的缺水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958年,惠安县的当家人提出“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号召,这个口号如何变为现实,根本的问题是解决水的来源。决策者把地图铺在桌上,来回比划、反复推敲、再三斟酌。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引西南边的晋江水到惠安是不可能的,北边根本没有江河水源可以引入,只有西北边的洛阳江能够找机会、做文章。聪明人的目光一起聚焦在洛阳江中游马甲乌潭这个节点:两山夹一谷,便于水坝建筑;水流落差大,便于引水出渠;处于江流中段,便于集雨储水。对,就在乌潭边上,筑一个大坝,建一个水库,叫乌潭水库。
跨越县域在当时的晋江县马甲乡建设大型水库,引水入惠安,这是彻底改变惠安缺水状态,进而改变全县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是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特大好事。惠安人在拍手称快、雀跃欢呼的同时,便是立即行动,踊跃报名,打起背包,扛上工具,带上粮食,激情满怀地奔赴水库建设工地。
按当时县里的要求,参加水库建设的公社(乡镇),每户人家至少出动1人,许多家庭出现了母女、婆媳、兄弟、姐妹争相报名争先上场的现象,局面喜人又感人。年龄最高的70多岁还不服老,争着和女儿、儿媳上工地。在参加水库建设的1.5万人中,女性民工有1.3万人,占了86%以上,女人超过半边天。这也难怪,鉴于县情所驱,生活所迫,惠安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男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在乡女人为繁重的家务和教养子女而操劳,长期的磨炼造了就她们勤劳俭朴、坚韧不拔的优良品德,女人们成了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这次兴修水利、建设乌潭水库,惠安女人理所当然成了主力军,无论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船,还是紧张的抢险,她们都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1958年7月开始大坝清基,1960年2月大坝建成,前后三年,水库主体工程建成。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2米,坝长350米,顶宽9米。从峡谷中矗立起来的大坝,拦腰截断洛阳江,锁住桀骜不驯的江水,支撑起一座水库的成型,形成一个集雨面积105平方公里,总库容1.26亿立方米,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水库。
与此同时,渠道工程也在1959年11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渠道工程也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工程,工程包括总干渠和惠东、惠南干渠,长82公里,支渠11条,长91公里,合计总长170多公里。引水渠道绕山环行,沿途穿山越壑,工程十分艰巨。在引水渠道漫长的施工战线上,数以万计的惠安人流动作业在蜿蜒漫长的渠道工地上。白天头顶蓝天晒太阳,晚上身披星月浸露水,奋战在偏僻的山间、幽暗的隧洞,甚至是险峻的山崖。这其中,惠女们仍是修建渠道的主力,她们的身影不只是色彩的点缀,而是一道道靓丽的景观。
乌潭水库建设期间,曾经有一位中央领导亲临视察,看到水库建设工地上的民工中,大多是带着惠安斗笠、围着花布头巾的女性,惠安女人成了建设水库的主力军。有感于此,挥笔题下“惠女水库”四个大字,为水库起了个贴近实际又富有时代内涵的崭新名字。这个名字,惠安男人并不嫉妒,而是羡慕不已。1960年2月,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表示: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
惠女水库的建设,造福、受益的是惠安人民,而水库所在地的马甲群众,一时还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好处,相反,却有许多直接的受损。然而,在惠安人热火朝天建设水库的同时,马甲人也不是闲着的旁观者,他们没有怨言,责无旁贷地从各个方面配合支持水库的施工建设。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库区村民的迁移安置工作,涉及的行政村有彭殊、新庵、洋坑、祁山、梅岭、马甲等六个村,几乎占了全镇的三分之一。动迁人口之多,工作量之大,真够当时的相关人员忙的。好在群众通情达理,服从大局,不计较得失,没有上访诉求,更没有“钉子户”这个概念,在大坝建成蓄水之前,全部搬迁完毕。
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世代古村、摇篮血迹,村民们还真是故土难离、依依不舍。惠女水库建成后,淹没耕地4060多亩,迁移人口2670多人。动迁对象不但失去房屋,也失去田地,有些异地迁移的村民,自此告别了自己的家园,难免留下无尽的乡愁。现在回头看去,为了水库建设大局,他们不仅做出很大的实际奉献,也付出了不小的利益牺牲。几十年来,各级政府还在许多方面给搬迁的移民予以后续补偿,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中国有舍小家顾大局的人民群众,更有为人民谋福祉的共产党和爱民开明的政府,何惧什么事情办不成。
在我的记忆中,水库建设期间,马甲各学校的春秋远足活动都安排到水库建设工地参观。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远足去水库工地,父亲怕我年纪小身体瘦弱,走不了那十多里的路程,不让我参加,我为此在家里哭了大半天。我当时年纪虽小,但懵懂知道建设乌潭水库是个很大的事,我真不想失去亲眼看看的机会,况且老师还布置要写远足作文。终于等来二年级的春季远足,目的地还是在建的乌潭水库。听前一次去过的同学说,时隔一年,大坝已经筑高很多了。工地上仍然是车来人往,一片繁忙景象,场面好大,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感想多多。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叫人头疼的远足作文该怎么写。还真没写好,老师只给了60分,勉强及格。倒是没想到,时过几十年会再写一篇乌潭水库,不,是惠女水库的作文,这回不知能否及格。
惠安妇女用柔软的身躯、坚强的意志驯服了坚硬的石头和松散的沙土,筑起了伟岸的大坝,锁住了蛟龙,在征服大自然的壮举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了整体的精神风貌,写下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篇章。1963年6月4日,《福建日报》社论《惠女颂》首次提出“惠女精神”这一概念,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又有时代精神的强大活力,展示了惠安妇女的群体风采,已成为全社会拥有和传承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9年,中共泉州市委精辟概括“惠女精神”“为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并专门下发文件,号召大家学习。一座有形的物质的蓄水宝库,在岁月的积淀和时代的传承中,演变成了一笔无形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人们看到卫星拍下的马甲地区照片时,库区的水域形状恰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不禁惊呼:乌龙又回来了!
作者简介—
杜稚水,福建泉州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与书为伴,乐于阅读写作。多年来陆续在各级各类报纸、刊物、网络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已出版散文集《错位欣赏》《秋日逐梦》等。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430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