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年前,是母亲忍着剧痛将我带到这个世界,用她的体温包裹我,用她的乳汁哺育我,让我得以睁眼看见晨光、伸手触碰春风,享受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从咿呀学语时她耐心的引导,到蹒跚学步时她温暖的搀扶,再到长大成人后她默默的牵挂,母亲的爱像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我的心。这份恩情,早已刻进我的骨血里,岁岁年年,从未褪色。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题记
如果在汉语里找一个最有温度的词语,我感觉那非“妈妈”莫属;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母爱的感受,我感觉那非“阳光”莫属。世上每个人来到世间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妈妈”,当咿呀学语的婴儿,把“妈妈”两个字从唇间吐出后,我们从妈妈脸上看到的微笑,是世上最美的画面。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是儿女远行时的关切牵挂,母爱是儿女生活中的谆谆告诫。我的妈妈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说实在话,我直到现在都一直亏欠着妈妈。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妈妈”。我生长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里,从我学说话起,我一直都叫“娘”,从未叫过“妈”,在我的意识里,土里土气的一声“娘”娘,叫起来比城里人叫“妈”来得更自然,听起来也更自然。相信不少从农村长大的人和我也有相同的感受吧。30多年前,当我的爱人也做了母亲之后,我女儿从小学会喊她的称呼不再是“娘”,而变成了“妈”,每当听到她叫妈妈的时候,我也感觉挺自然的,但我总还是习惯喊自己的妈妈叫“娘”,这除了时代的原因之外,也许是城乡差别在语汇上的一点体现吧。如今,我的老娘已经77周岁,我也叫了54年的“娘”了,虽然我至今没有喊过她一声“妈”,但是在我心里,她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我的妈妈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的记忆,是深秋里地瓜从土里刨出来之后,不顾一天的疲劳,在月光下将这些地瓜切成地瓜片儿,晾在地里,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之后,再把它们收起来,运回家作为一家人的口粮。那时我们兄妹三人还都小,根本没法帮得上忙,我的爷爷奶奶也还在世,我的妈妈和父亲两个人就靠着一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7口人,过去那些艰难度日的情景,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也不会抹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一首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虽然我没有像他人一样为自己的妈妈送上一束鲜花,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真的那样做,她不但不会高兴,还会心疼我花钱而不开心,我只有在心里为我的老娘送上一份真诚的祝福,衷心祝愿她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本文原载于《山东教育报》2023.5.15)
王辉成,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优秀语文教师,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号原创达人,《中国乡村杂志·中乡美文化》特约散文编辑,青年作家网、精短小说杂志、首都文学签约作家。擅长家庭教育、学生心理、语文学习指导,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主编并出版书籍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