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41)——拨云见日
——洛阳白江永撰文
《晋书·乐广传》:“(瓘对玠说)此人(乐广)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曹魏尚书卫觊之子。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菑阳公等职。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命田续杀邓艾父子。卫瓘善隶书及章草,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乐广(?—304年),字彦辅。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西晋时期名士。乐广的父亲乐方曾任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参军。乐广八岁的时候既神姿爽朗通脱。乐方去世后,乐广孤单寒贫,寄居山阳,家境贫寒却致力学业。他的性格谦和节俭,有远见,不贪图享乐,与人无争。善于言谈议论,常常用简明的语言分析事理,来让别人心里满意,他不懂的事,就沉默不说。受卫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赏,因而得入仕途。历任元城令、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职。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又代王戎为尚书令。被后人称为“乐令”。乐广亦善书法 ,有文集二卷,今已佚。他论人,先说优,不说短。人有失,乐广先宽恕。他与王衍都寄情于尘世之外,名重当时。所以当时天下都将乐广与王衍推崇为清谈领袖。袁宏在《名士传》中以乐广等人为“中朝名士”。
王衍(256年—311年),琅琊王氏,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士族,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将军王乂之子。从兄王戎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笃好老庄学说,妙善玄言,颇有时名。成为当时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西晋末年重臣,王衍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太傅军司、司空、司徒等职。但当皇族争权、晋朝危亡时,位高权重的王衍,只谋苟全自己。王衍曾说:“我和别人说话已经觉得很简练了,但是遇到乐广,还是觉得啰嗦!”认为乐广说话言简意赅。
晋初,乐广为太尉贾充所赏识,被荐为河南尹,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就请潘岳写《呈太尉辞河南尹表》。
潘岳(247年—300年),又名潘安,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他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都称他是奇童。其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闻喜(山西闻喜县)人。出身著名世家大族河东裴氏。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裴楷年少时即有名于世,擅长谈论《老子》和《易经》。与贾充等共同制定《晋律》。历任相国掾、吏部郎、散骑常侍、中书令、侍中等职。裴楷仪表出众,时人称其为“玉人”。裴楷曾经请乐广与他一起清谈,二人从早到晚的讨论,互相钦佩,裴楷叹息说:“这是我无法比的。”
尚书令卫瓘,在朝中德高望重,曾与夏侯玄等名士一同谈论,他在见到乐广后认为他是奇才,感叹道:“我以为正始名士以后再也听不到如此微言大义了,可是现在竟又在您这里听到了这样的话。”卫瓘还命令自己的儿子们要经常造访乐广,向其学习。他对儿子太子洗马卫玠说:“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说乐广这个人就像是水一样的镜子,见到他就能感受到他如玉石的光彩,像是云雾散开看见了青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