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颂·商州赋
商山苍苍,丹水泱泱,八百里秦川东隅,藏此钟灵毓秀之壤。然商州之重,非独在山水形胜,更在人杰炳史册,文脉贯古今,于岁月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铿锵篇章。
遥想秦末汉初,商山深处云遮雾绕,四皓先生避世于此,青芝生于崖畔,清风拂过林梢,便有《采芝歌》悠悠传出:“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歌声清越,寄寓着贤者不与乱世同流的气节。及至上林苑风波起,太子刘盈危在旦夕,四皓应召而出,当驷马高车自商山蜿蜒驶向长安,车轮碾过尘土,亦碾定了大汉储君之位——那车驾载的不仅是四位老者,更是商山孕育的智慧与风骨,自此,商山四皓之名,与“安刘”之功一道,镌刻进华夏历史的册页。
四皓故去,商山之下却留传着更鲜活的人间烟火。山民效仿先贤遗风,闲暇时聚于老槐树下,一碗自酿米酒下肚,便打起刚劲质朴的四皓拳,拳风里带着丹水的灵动,招式中藏着商山的沉稳,酒酣拳罢,再哼几句《采芝歌》的残韵,先贤的气节便这般融入了寻常日子。更有后世往来官宦,行至商山四皓故地,无论文官武将,皆敛容止步——文官撩袍下桥,整束冠带以示敬重;武官翻身下马,按剑躬身表达礼敬。那桥边石上的凹痕,马蹄踏过的印记,皆是岁月对商山贤者的无声致敬。当地官员,每年清明都要拜谒四皓墓。
岁月流转,商山丹水依旧,这片土地孕育的英才却从未断代——所谓“人杰地灵”,在商州从来不是虚言。近代烽火中,江平振臂而起,于乱世中点燃革命星火,以热血践行“为天地立心”的担当,身影虽已远去,精神却如丹水长流;当代文坛上,京夫执笔直书,将商州的山水人情、世事变迁凝于笔端,字里行间皆是故土情怀,让商州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在新时代的浪潮里,郭博智绘出航空智造的蓝图,在C919大飞机的研发车间里攻坚克难,让商州儿女的智慧托举“大国重器”翱翔蓝天;闵东红则扎根田间地头,在金黄的麦浪中选育良种,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商州的土地孕育出更饱满的希望,守护着一方粮仓的安稳。
从四皓的《采芝歌》到今日的科研报国,从桥边的躬身礼敬到田间的俯身耕耘,商州的山山水水,始终滋养着敢担当、有作为的儿女。这方土地,既有先贤遗风的厚重,亦有当代英才的昂扬,江山如画,而人杰为峰——商州之颂,颂其山水,更颂其代代不息的赤子之心与奋进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