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夫妻 云端养猪闯突围
文/孙善国
来张家界的第二天,是亲家母七十岁寿辰庆典的大喜日子。隆重的盛宴设在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个叫乡菜馆的山庄。看来那个乡菜馆的确也是真的名副其实,加之那天农历八月初八也正是各地同俗人们讲究的大吉之日,竖着的贵府进宴标牌还真不少,场面结灯结彩,可算得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当天下午,亲家夫妇主动邀请我跟老伴去他们老家西溪坪三岔乡儿子胡科养猪场看看。于是我们4人一同坐了一辆高底盘的皮卡车,经过二十几分钟的盘山石子路的颠簸来到了养猪场。
云雾漫过山腰时,只见胡科正提着一桶拌好的饲料,走向猪舍。他的胶鞋踩在泥泞的山路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身后,是他和妻子婷婷用五年时间在1000平方米荒岭上建成的“云端养殖场”——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葱郁,终日云雾缭绕,与山下的喧嚣世界仿佛隔着一个次元。
一、荒岭拓荒:从城市白领到深山养殖户
“以前我在城里做销售,婷婷是文员,每天挤地铁、赶报表,活得跟陀螺似的。”胡科靠在猪舍的栏杆上,手里的饲料勺一下下敲打着水泥槽,发出沉闷的声响。2018年,厌倦了都市快节奏的夫妻俩,偶然在一次返乡途中,看中了这片被当地人视为“鸡肋”的荒岭。
“当时山上杂草比人还高,到处是碎石坑,亲戚都说我们‘脑子进水了’。”婷婷正在给一头母猪检查体温,语气里带着几分倔强,“但我们就觉得,这里空气好、水质清,养出来的猪肯定不一样。”
说干就干。夫妻俩拿出多年积蓄,又跟银行贷了款,开始在荒岭上“拓荒”。没有路,他们就用锄头和推土机硬生生开出一条山道;没有水电,他们就拉电线、打水井;猪舍要自己建,他们就跟着施工队学砌砖、搭棚……那半年,胡科和婷婷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透了才下山,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的茧子厚得像层硬壳。
“最苦的是第一年冬天,下大雪,猪舍的顶棚被压塌了一角。”胡科的声音沉了沉,“我们抱着棉被去给猪保暖,两个人在雪地里守了一夜,生怕猪冻着。”也就是在那个夜晚,婷婷偷抹了眼泪,问他“要不要算了”,胡科却咬着牙说:“既然选了,就不能回头。”
二、养殖突围:在失败与摸索中趟出活路
养殖场刚有起色,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就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十几头猪说没就没了,看着圈里空空的,心里跟被掏了一样。”婷婷至今记得那种绝望,“但哭完了,还得想着怎么补救。”
“失败不气馁”,成了夫妻俩那段时间的精神支柱。他们把死猪深埋处理,彻底消毒猪舍,又自费去外地学习先进的防疫技术。为了掌握精准的喂养方法,胡科买了厚厚的养殖书籍,每晚在灯下啃到深夜;婷婷则在网上加入各种养殖交流群,每天跟天南海北的养殖户请教经验。
“你看这头公猪,是我们精挑细选的种猪,还有那几头母猪,血统都很纯正。”胡科指着栏里的猪,眼里满是骄傲,“我们现在不光养猪,鸡鸭鹅也养了不少,搞多元化养殖,抗风险能力强多了。”
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养殖场渐渐步入正轨。2头公猪、10头母猪成了“核心生产力”,猪仔存活率稳步提升,鸡鸭鹅也养得膘肥体壮。更难得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收益持低调”的态度,从不在村里人面前炫耀赚了多少钱,只是默默把利润投入到改善养殖设施、学习新技术上。
三、云端日常:耐劳精神在深山的具象化
清晨5点,天还没亮,胡科和婷婷已经在厨房忙碌起来。煮玉米、拌麦麸、切青菜和南瓜,不一会儿,几桶热气腾腾的饲料就准备好了。“猪跟人一样,得按时吃饭,还得吃得营养均衡。”婷婷一边往饲料里添加维生素,一边解释。
喂完猪,夫妻俩又开始打扫猪舍。胡科拿着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婷婷则仔细清理着食槽的边角。“搞养殖,卫生是第一位的,不然病菌容易滋生。”胡科冲掉手上的泥污,手背被冷水激得有些发红。
这样的日常,他们重复了五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养殖场里总有他们的身影。有一次婷婷重感冒,高烧到39度,还是硬撑着给猪喂了料才肯去看病;胡科有次在山上摔坏了胳膊,打着石膏还天天往养殖场跑……
“说不苦是假的,但看着这些畜禽一天天长大,就觉得值了。”婷婷给一头小猪挠着痒,小猪舒服地哼哼着,拿脑袋蹭她的手心。
四、未来图景:在深山里扎根,向更远处生长
如今,“云端养殖场”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村民都来向他们请教养殖经验,夫妻俩总是倾囊相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把养殖搞起来,咱们这深山里也能有奔头。”胡科说。
对于未来,他们也有自己的规划。“我们打算再扩大点规模,引进些特色品种的畜禽,搞生态养殖、观光养殖,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这‘云端’里的好东西。”婷婷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眼里闪着光,“虽然在深山里,但我们的眼界不能窄,要想着怎么把养殖做得更精、更有特色。”
夕阳西下时,我准备下山。回头望去,胡科和婷婷还在猪舍里忙碌,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融入在群山与云雾的背景里,像一幅质朴却充满力量的画。在这片远离喧嚣的云端山野,这对85后夫妻用坚守和耐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故事,也让“养殖梦”在深山里,开出了倔强的花。
2025年9月30日晚写于张家界永定区三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