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棒棒鸡的传说
在岷江如一条碧绿绸带般蜿蜒流过的地方,有一片被江水恩泽的沙瓤之地,这便是青神县的汉阳镇。镇上的日子,就像江水一样,平静而悠长。
镇东头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李老汉和他儿子阿强相依为命。李老汉是个实在人,做的一手白宰鸡的好手艺,每天在渡口边摆个小摊,养家糊口。阿强年轻力壮,性子却有些急躁。
那年中秋刚过,汉阳镇的花生地里,落满了人们收割时遗下的饱满花生。李老汉家的鸡群,整日里就在这片宝地里刨食,啄食着香甜的花生和藏在土里的肥美虫儿。没过多久,这些鸡就长得羽毛油亮,肉质肥嫩,成了做白宰鸡的绝佳材料。
李老汉的生意不错,但他有个心病——卖鸡全靠手切,大小不一,客人总爱计较。有的客人嫌块小,有的嫌块大,常常为了一块鸡的分量争得面红耳赤。李老汉为人厚道,总怕亏了客人,可这样一来,自己就赚不了几个钱。
一天傍晚,父子俩收摊回家,李老汉唉声叹气。阿强看着父亲愁眉不展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拿起一根用来撑鸡棚的木棒,在手里掂了掂,忽然眼睛一亮,对父亲说:“爹,咱不用手切,用这个!”
李老汉一愣:“用木棒?那不成一滩肉泥了?”
“不!”阿强比划着,“您把刀按在鸡身上,定好大小,我用棒子‘嘙’地一下敲刀背!这样切出来的鸡块,保证大小匀称,快得很!”
李老汉半信半疑,但看着儿子自信的眼神,决定试一试。第二天,在渡口边,一个奇特的景象出现了:李老汉持刀,阿强举棒,只听“嘙!嘙!嘙!”三声清脆响亮,一只整鸡便被利落地斩成了大小均匀的鸡块。
这声音在渡口上空回荡,又响又脆,传得老远。正在江边洗衣的妇人们停下了手,聊天的船夫们也转过头来。有人好奇地问:“李老汉,这是在做啥呢?”
阿强年轻气盛,扬着木棒,得意地喊道:“卖鸡呢!我家今天吃鸡啦!”
这声吆喝,带着一股富足和炫耀的劲儿,让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从此,李老汉的摊子前总响着“嘙!嘙!嘙!”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成了汉阳镇最动听的广告。人们不再叫它“白宰鸡”,而是形象地称之为“棒棒鸡”。这“嘙嘙”声,也成了镇上人家生活殷实的象征。
不久后,一个更大的机遇降临了。
那一年,为倡导蚕桑养殖,宋美龄女士来到了汉阳镇。镇上张灯结彩,气氛肃穆。地方官自然要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李老汉的“棒棒鸡”便被选了上去。
李老汉既紧张又兴奋。他知道,达官贵人吃不惯太麻辣的口味。于是,他彻夜未眠,反复调制酱汁。在原有的麻辣鲜香基础上,他大胆地增加了红糖和蜂蜜的比例,用一股醇厚的甜味,巧妙地中和了花椒的麻和辣椒的烈,创造出一种甜、麻、辣、鲜、香层层递进、完美融合的全新味型。
当这道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棒棒鸡端到宋美龄面前时,她只是优雅地尝了一小口,眼睛便亮了起来。那甜味如江南的吴侬软语,温柔地开场;而随之而来的麻辣,则像川江的号子,激昂有力,却又被那股甜意牢牢地托住,丝毫不显突兀。她连连称赞,这道汉阳棒棒鸡的美名,从此便传遍了上流社会。
然而,真正让棒棒鸡的名声响彻川南的,却是那些终日与岷江为伴的船夫们。
他们拉着满载货物的船只,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每当船停靠在汉阳渡口,他们总会用辛苦赚来的几个铜板,买上一大包棒棒鸡,就着烈酒,大快朵颐。那“嘙!嘙!嘙!”的宰鸡声,是他们旅途中最亲切的问候。
船夫们走南闯北,嘴巴就是最好的广播。他们在乐山的茶馆里,在宜宾的酒桌上,总会绘声绘色地讲起汉阳镇的故事:“嘿,你们知道吗?那汉阳鸡,是用木棒‘嘙嘙’敲出来的!那味道,甜中带麻,麻中带辣,吃了还想吃!”
就这样,“嘉腐、雅鱼、汉阳鸡”并称川南三大名菜的说法,随着船夫们的号子声,传遍了千里岷江。
直到今天,当你走在汉阳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嘙!嘙!嘙!”声。那声音里,有父子俩的智慧,有岷江畔的富饶,有为了适应远方客人的匠心,更有船夫们粗犷而真诚的赞美。这,就是汉阳棒棒鸡的传说,一道用木棒敲出来的,活色生香的美味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