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学者十年寻踪:让王维的辋川重放光芒
——记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张效东的辋川研究之路
文/王博(陕西)
2025年深秋,蓝田县辋川镇的金屑泉遗址旁,一位白发老人正指着石壁上镌刻的“空山新雨后”向游客讲解。 这位年逾八旬的学者,正是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张效东。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被央视纪录片跟踪报道的“辋川活地图”,直到70岁才真正踏上专业研究之路。
从教育工作者到文化学者
张效东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初中毕业后扎根教育系统38年。在繁忙的工作 间隙,他养成了抄录蓝田诗作的独特习惯。2004年退休后,他耗时9年完成的《历代蓝田诗选析》意外成为蓝田文化名片。书中对辋川诗的注解,为他日后研究埋下了伏笔。
“当年读到‘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时,我连白石滩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张效东回忆道。正是这种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促使他在退休后全身心投入辋川研究。
田野调查的奇迹
2018年,张效东成立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团队开启了“辋川二十景”的寻踪之旅。在孟城坳遗址,他们根据王维“新家孟城口”的诗句,结合地层勘探,确认了唐代建筑基址。而最令人振奋的发现,是通过裴迪“潦收沙出”的描写,在辋川河床下1.5米处挖出了唐代金屑泉眼。
“当泉水涌出的瞬间,我们仿佛看到了王维与裴迪对酌的场景。”参与考察的学者李女士至今难忘。这一发现不 仅印证了王维诗中的描写,更让辋川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文化解码的突破
团队不仅复原了物质遗存,更破解了王维隐居期的精神密码。通过梳理“表庄为寺”等历史事件,他们提出“辋川样”概念——这种融合禅意与诗意的隐逸范式,影响了后世文人审美。2022年,其研究成果在中国王维研究会年会上引发轰动,6万字论文被赞“打开了王维研究的新维度”。
活态传承的实践
如今,辋川已建成“唐诗寻根”研学基地,游客可体验“诗画辋川”AR导览。研究会开发的“辋川雅集”非遗项目,将王维的琴茶生活方式转化为沉浸式体验。2024年央视纪录片《寻找辋川》播出后,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300%。
“我们不仅要保护遗址,更要让王维的精神活在现代生活中。”张效东如是说。
未完的寻踪
站在80岁的人生节点,张效东仍坚持每月带队考察。研究会正筹备“辋川国际学术论坛”,计划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这位晚年成名的学者笑言:“我的研究就像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永远有新的发现等着我们。”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