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回 春风拂绿野 承包焕生机
作者:刘连成
暖阳漫过田埂,
土屋静卧青嶂旁。
他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富民政策,
把乡音与稻香,都收进心房,
让党的阳光滋润家乡的土壤。
老牛沐浴春光,
菜畦鲜翠如泼浆,
山风掠过,携来烟火与希望,
在推广“承包到劳、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时光里,
织就农场振兴的诗章。
1980 年的春风,终于吹透了双辽农场的黑土地。四平地区农场局局长秘书刘连成受局里指派回到家乡双辽农场,在主管农业的副场长杨泽的配合下,搞起了“承包到劳、联产计酬”家庭承包责任制试点。
春耕前,四分场三小队的场院上,几垛去年的稻草还泛着枯黄,王老实蹲在土坡上吧嗒着旱烟,看着远处拖拉机驶过扬起的烟尘,心里像揣着只乱撞的兔子。昨天分场开会,说要搞 “承包到劳、联产计酬”,把地按人头包给职工,多打了粮能多拿钱,这事儿在他心里翻来覆去滚了大半宿。
“王大哥,蹲这儿数蚂蚁呢?”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队里的会计老杨,手里攥着几张油印的表格。王老实慌忙掐了烟,指关节把烟锅捏得咯吱响:“老杨啊,这承包的事儿,真能让咱多挣钱?去年分值才五分,我家小子上学的铅笔钱都得算计着来。” 杨会计把表格往他面前一铺,指着上面的数字笑:“您瞧,定产量、定费用,超产了奖三成,减产才罚一成。就您承包的那二亩七分地,秋收时要是能多打两百斤稻子,年底就能多拿五十块!”
这话让王老实的眼睛亮了亮,可随即又耷拉下眼皮:“可咱没搞过这个啊,万一弄砸了……” 没等他说完,场院门前传来吵吵嚷嚷的声音,只见八里屯的赵忠才扛着铁锹往这边走,裤脚还沾着泥。这赵忠才是队里出了名的 “懒汉”,去年一年没上满二十天工,如今却破天荒地早起下地了。
“哟,忠才,今儿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王老实打趣道。赵忠才把铁锹往地上一戳,抹了把汗:“别拿老眼光看人!昨天分场场长说了,把八里果园包给我了。以前混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树是自己的,得侍弄好喽!我打算在果树盘里种土豆,秋天既能收果子,又能收土豆,这不比蹲墙根晒太阳强?”
王老实看着赵忠才眼里的劲儿,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当天下午,三小队的承包合同签得格外顺利。王老实攥着盖了红章的合同,手指在 “超产奖励” 那栏反复摩挲,仿佛已经看到金黄的稻子堆在自家院里。
转眼到了插秧的季节,往日里需要队长挨家喊的出工场景,如今变成了职工们比着早起。天刚蒙蒙亮,王老实就带着大儿子下了地,弯腰插秧的速度比往年快了一倍。隔壁的张婶也不闲着,一边插秧一边跟王老实唠:“老实哥,你看咱这地,往年集体种的时候,总有几块荒着,今年承包了,连田埂都给铲得平平整整,没有一颗杂草。” 王老实直起身捶捶腰,望着绿油油的秧苗连成一片,风吹过泛起层层绿浪,心里甜得像喝了蜜。
这年夏天,农场的畜牧场也热闹起来。单连民父子承包了 125 只羊,往日里疏忽照料的羊群,如今被养得油光水滑。一天午后,总场副场长杨泽蹲在羊圈旁,看着单连民给母羊接生,笑着说:“老单,你这羊养得比去年强多了,开春到现在,成活率百分之百吧?” 单连民擦了擦额角的汗,脸上满是自豪:“杨场长,这羊现在就是咱的命根子!以前集体养,多一只少一只没人上心,现在每只羊都记在账上,我天天半夜起来看几遍,能不好吗?”
到了秋收时节,双辽农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四分场三小队的粮囤堆得比往年高了半截,王老实家的粮食卖了好价钱,不仅给儿子买了新书包,还添了辆自行车。赵忠才的果树结满了果子,土豆也收了好几麻袋,他揣着卖果子的钱,逢人就说:“这承包制就是好,让咱懒人也有了奔头!”
1981 年 9 月,刘连成再次来到双辽农场调研,听着职工们的欢声笑语,看着满场的丰收景象,写下了《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当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农垦》上时,王老实正蹲在生产队的场院上,望着远处的田野,心里琢磨着明年要再多包几亩地,让日子过得更红火。
如今再提起那年的改革,双辽农场的老人们总会说,是 1980 年地区农场局送来了党的富民政策,是那年的春风,吹活了这片黑土地,也吹暖了老百姓的心。那些蹲在土岗上讨论承包合同的清晨,那些在田间地头比着干的日子,都成了岁月里最温暖的回忆,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蜕变,也见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