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星光
--致支教路上的温暖
笔名:玉玉
沙粒在日光里翻涌着,
灼人的热浪,
却挡不住教室走廊里
漫出来的笑响。
那是孩子们的脸啊!
像昆仑山下初升的月亮,
没半分修饰,
却把最澄澈的光,
狠狠撞进我发烫的胸膛!
讲台上的身影总比晨光早,
周末的铃声拴不住,
那钉在课桌旁的脚步。
就连短暂的休憩,
也总想着把漫天星光,
生生种进孩子的心上!
每个孩子都是戈壁的种子,
多一分滋养,
就敢挣破沙砾向上生长!
在这燃尽自己的时光里,
教案写满滚烫的期望。
把贫穷家庭心底的向往,
稳稳的扛在肩上!
这些孩子啊,
把礼貌绣进每声
挺直腰杆的问好,
把拼搏刻进
攥得发白的手掌!
眼里的光
亮过昆仑之巅的雪!
笔下的字,
砸着“走出戈壁”的铿锵!
那股不服输的倔强,
是天下少见的晴朗!
我总在某个瞬间红透眼眶,
从不是因为风沙的苍凉,
是这里撞碎贫瘠的力量!
是孩子向阳而生锋芒,
是老师熬穿长夜的目光!
正是这群人在贫瘠里,
把希望种成了,
比绿洲更辽阔的远方!
我要把他们全都装进,
我染着霞光的诗行——
刻进骨血里的绝唱!
2025.9.3于和田一中
作者简介:
刘福玉,笔名:玉玉,男,山东微山人,自然学科专家,工作于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现在和田地区一中支教。业余读诗、写诗、评诗,以一颗悲悯的心对人,以一颗温暖的心面对社会。
编辑解读:
2025年9月,作者“玉玉”于和田一中创作,灵感源于对当地支教现场的深切感触——在和田戈壁炎热、贫瘠的环境中,支教老师以早出晚归、倾囊相授的奉献,陪伴着一群心怀“走出戈壁”的梦想、倔强拼搏的孩子,双方共同在贫瘠里筑造希望的动人场景,让作者深受触动,遂于9月3日提笔为这份支教路上的温暖与力量写下赞歌。
这首诗是一曲献给支教事业的深情赞歌,以炽热的情感和鲜活的意象,精准捕捉了支教场景中的“光与热”,既写尽了支教者的奉献,也唱活了孩子们的倔强,字里行间满是力量感与感染力。
核心亮点有三:
1.意象鲜活,对比强烈:全诗以“沙粒、热浪、戈壁”等荒凉意象铺垫环境,却用“月亮、星光、霞光”等明亮意象象征孩子与希望,冷热、明暗的碰撞极具张力。“孩子的脸像昆仑山下初升的月亮”“眼里的光亮过昆仑之巅的雪”,将孩子的澄澈与坚韧具象化,画面感直击人心。
2.细节动人,情感真挚:没有空泛的赞美,而是聚焦“比晨光早的身影”“钉在课桌旁的脚步”“攥得发白的手掌”“写满滚烫期望的教案”等细节,让支教者的付出、孩子的拼搏落地可感;“红透眼眶从不是因为风沙,是撞碎贫瘠的力量”,更是直白戳中情感共鸣点,真挚不矫情。
3.节奏铿锵,力量饱满:诗句长短交错,既有“狠狠撞进我发烫的胸膛”“砸着‘走出戈壁’的铿锵”这样短促有力的表达,也有“把希望种成了比绿洲更辽阔的远方”这样舒展辽阔的收束。动词“翻涌、撞、钉、种、扛、砸”的使用,让文字充满动感,将支教者与孩子共筑希望的“力量感”推向高潮。
全诗从环境到人物,从细节到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将“支教”升华为“在贫瘠里种远方”的伟大,结尾“染着霞光的诗行”“刻进骨血里的绝唱”,更是以极致的抒情,为这份温暖与坚守写下了厚重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