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免费:
在争议中寻找平衡
特约撰稿:饶晓辉(江西)
题记:堵,堵,堵,烦,烦,烦,次次遭堵次次返。不知道出了多少节假日高速免费归家游子的心声。
每每到了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就会成为舆论焦点。这项旨在惠民的政策,却因拥堵问题让人头痛不已。今年适逢国庆、中秋连休八天的超长假期,同样是高速路上的归家游子,尤如“热锅上的蚂蚁”,让其苦不堪言。昨天从浙江某地返家的堂弟,区区五百来公里的路程,足足开了17个多小时。弟媳调侃:“一路长虹迎国庆。”
那么,如何在政策的公益性与实际效果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免费政策的初衷与现实困境
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初衷是降低公众出行成本,刺激消费与旅游经济。然而,政策红利的集中释放,却在短期内对交通系统造成 “脉冲式” 冲击。节假日期间,公众出行时间高度同步,高速路网的车流量较平日激增 3 - 4 倍,部分热门路段甚至达到平日的 10 倍以上。而高速公路的车道数量、服务区容量、应急通道资源等均为固定值,当瞬时流量突破设计承载极限,拥堵便不可避免。
当然,这还是受“免费” 二字的吸引力,使得部分原本选择高铁、飞机或错峰出行的人群转向自驾。有调查显示,约 40% 的节假日自驾车主承认,“高速免费” 是促使他们选择自驾的首要因素。这种 “非理性跟风” 进一步加剧了车流密度。同时,部分车主缺乏错峰意识,扎堆在 9:00 - 12:00、14:00 - 17:00 等高峰时段出行,导致 “拥堵叠加”。
二:拥堵带来的多重影响
高速拥堵不仅是 “时间的浪费”,更带来多重隐性成本。尽管高速免费为车主节省了通行费,但拥堵造成的燃油消耗、车辆损耗、时间成本等 “隐性支出” 往往远超免费金额。据测算,一辆车在高速拥堵 1 小时,平均额外消耗燃油 1.5 - 2 升,按全国节假日日均拥堵车辆 1000 万辆计算,单日燃油浪费可达 1500 - 2000 万升。同时,拥堵导致物流延误,生鲜农产品变质、企业交货违约等问题频发,间接影响经济运行效率。
节假日出行本是放松心情的过程,但长时间拥堵容易引发驾驶者的焦虑、烦躁情绪,甚至导致 “路怒症” 等冲突事件。社交媒体上:“我已上了高速,现在无路可退。”“堵在高速看日出”“10 公里开 2 小时” 等吐槽的背后,是公众对出行体验的不满。这种负面情绪若长期积累,可能削弱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另外,拥堵时如遇救护、消防等应急车辆难以快速通行,存在公共安全隐患。据报道:2022 年国庆期间,某高速拥堵路段曾发生 “孕妇急需就医却被困 2 小时” 的事件,引发社会对 “生命通道” 保障的担忧。此外,拥堵导致大量车辆滞留服务区,垃圾堆积、如厕困难等问题,也加重了环境与管理压力。
三:优化政策的路径探索
解决高速免费拥堵问题,需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发力,从政策优化、技术赋能、观念引导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在政策优化方面,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推行 “多选免费” 机制,建立 “年度免费额度” 制度,即每辆符合条件的小型载客车辆,每年享受固定免费额度(如 10 天),车主可自主选择在全年任意时间使用,包括非节假日。同时保留重大节假日部分免费天数(如春节 3 天、国庆 3 天),保障传统出行刚需,其余天数纳入自主额度。这种制度既能让车主灵活安排出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节假日拥堵。
另外,技术赋能也是解决拥堵问题的关键。普及 ETC(高速公路全自动电子收费系统)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拥堵节省出行时间,降低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实施的成本。可以采取与各大银行或者加油站合作的方法,扩大安装 ETC 终端。此外,在高速公路桥梁、高风险路段安装智能监测和报警系统,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将第一时间把监测详细信息传递给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发布准确信息,确保司乘人员第一时间知晓,采取及时靠边停车规避等应对措施。
公众观念的引导同样重要。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出行观念,理性选择出行方式和时间。例如,鼓励公众在非节假日出行,避开高峰时段;对于短途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部门经理好
高速免费:在 “惠民” 与 “治堵” 间寻找平衡。
结语: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需要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在经济层面,应通过 “交通 + 消费” 组合补贴模式,将通行费减免与住宿、餐饮消费绑定,形成 “交通减免 — 住宿引流 — 景区消费” 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层面,应注重政策公平性,设定单车免费里程上限,限制高收入群体多车套利;对新能源车、低收入家庭额外增加免费额度,体现政策倾斜。在环境层面,应鼓励绿色出行,如对新能源车给予额外优惠,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出行方式,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未来改革不应局限于 “免费” 与 “收费” 的二选一命题,而应探索动态费率、绿色补贴等多元化方案。技术上,ETC 系统升级和全国里程监测平台建设将使 “千人千面” 的精准免费成为可能。经济上,“交通 + 消费” 组合补贴模式将形成良性循环。政策设计需要兼顾效率提升、公平保障和环保促进三重目标,让高速公路政策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简单的节假日福利。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