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月饼
——我的乡愁记
文/湘潭飞鹰
又是一年一度中秋佳节,月饼是中秋节里不可或缺的味道。而我最难忘的乡愁,就是传统生油月饼的老味道。
在我的家乡湘潭石潭镇,就生产这种生油月饼。据说石潭生油月饼起源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月饼作坊,汉寿人雷永和为避战乱,辗转来到石潭,以油炸小吃摊为生。1929年,他在老街开设了“雷永和”月饼坊,选用优质面粉作主料,按比例加入井水和白糖人工搅拌,双手揉搓。这叫“发面”。发好的面成长条状放在木质案板上开始切坯,也就是制作初坯,一般按0.2斤一个切坯。加上花生、芝麻、核桃、瓜子、杏仁等月饼芯子,“四个刚好一斤”。月饼的味道在“芯子”上,“芯子的材料必须是色新饱满,一般都采用当年上市的新货”。1957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改造时,雷永和月饼坊改名为石潭供销食品厂并一直沿用至今。工厂现在实行承包经营,但至今还保留着“石潭供销食品厂”的厂名,没有改名追求时髦,完全是为了传承了百年老字号 “雷永和月饼坊”,其中最重要的传承则是雷家祖传的独特配方和纯手工制作的工艺,承载起古镇石潭的百年光阴。
临近中秋,母亲说来湘乡8年,感觉好久没有吃到家乡的月饼了,嘴馋了问我们能否回老家买点石潭月饼来吃。不单只母亲想吃,连我和老婆都想吃,废话不多说,匆匆吃完午饭,骑上我心爱的摩托车,沿着易湘线前往石潭镇。想到月饼层层起酥的面皮包裹着鲜甜咸香的馅料,一口咬下,糯软香甜迸发在唇齿之间……我就恨不得开飞机一样快点到达。
湘乡市里离石潭镇也只20公里左右路程,不出40分钟,终于到了石潭镇。沿着进镇的横街笔直开车,行驶到离正街的十字路口距离100米左右的路口,左拐进原先的“鳝鱼街”,看到“石潭镇财政所”还要骑行七八十米的样子,这时这口令人难忘的老味道已经扑鼻而来。闻着这一股子香气,一块红底白字的简易扣板招牌“石潭供销食品加工厂”,赫然出现在右侧的小巷深处,闻名已久的“石潭月饼”便是从这里出发,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走进了工厂,走到生产区发现,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厂里的员工已经忙碌了起来,做面皮的师傅,将发酵好面饼反复揉搓成条,塞入自动切面机,随着机器的运行,被切成10公分一节的面段送到机器尾端的成型机,压制成为一块一块的面皮。这时工人将提前调制好的五仁馅料包在面皮里,用手指轻轻揉搓、按压成型,整齐码放并刷上鸡蛋液送至烤箱,十几分钟后,两面金黄的月饼新鲜出炉,色泽鲜亮,整个厂房里都弥漫着香气。
透过玻璃门看到,做馅料的师傅正在将核桃、杏仁、花生、腰果等为主要原料,佐以新鲜的猪板油按照一定比例和转,而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又走到成品区,正宗的石潭月饼没有奢华的包装,但是款式却有多样,零售价从5元至10元不等,一般都是10个包装,如需送礼,则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包装盒,每盒价格也比较亲民为128元。
我们挑选了50元一包装的月饼,装在一个别致的手提袋里,没有觉得掉价,关键是它的味道还在。亲眼目睹了全程手工加半自动制作,结合传统工艺烘焙,月饼松脆、香味浓重的独特风味一点都没有变。我们又匆忙赶回湘乡市里,下了车,母亲见我们回来了,石潭月饼的香味似乎是飘进了她老人家的鼻子里,连忙起身相迎。老婆急忙打开手提袋,解开套在塑料袋上的皮筋,掏出一个月饼轻轻地放在母亲手里。母亲也顾不得个人形象,剥开简易的油纸包装,一个金灿灿的月饼映入眼帘。一口轻轻咬下去,竟然还是那个熟悉的老味道。不到三分钟,就把月饼吃了个精光,连同油纸上的碎面皮,烤出来脆脆的,也用舌头怼了个遍。由于吃的得比较急,嘴边仍残留着一些月饼残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啃食月饼,把我们逗乐了。尽管中秋佳节还未到,母亲尝到了正宗的家乡月饼,我们尽了我们的孝心,也让她解了一下嘴馋。
母亲说,吃石潭月饼吃的是那份回忆,看到简易的传统包装,闻着老味道的香气,吃着不变的老味道,似乎回到了曾经峥嵘的岁月。而我们却说,吃石潭月饼吃的是乡愁,平时为了生活在外地打拼,中秋佳节时能吃上一口家乡的传统生油月饼,对家乡的记忆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作者简介:
彭宇安,笔名:湘潭飞鹰,湖南湘潭人,系湖南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