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万重镌心志
文/张学东
此时,当我站在川滇交界云南省盐津县千年古道——五尺道的石门关隘口上,借助保护亭外透进的幽暗光线,仔细仰读辨认崖壁上一行行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振聋发聩的石刻文字时,一个不惧凶险畏途、矢志民族团结融合大业的先贤形象,便如这巍巍雄关矗立在眼前。
其文曰: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
文字虽简短扼要,却真实记录了一千多年前唐王朝和南诏民族交融交汇的一段重要史实,是民族友好的标志。题刻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示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题刻者袁滋,时为唐德宗朝的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遥想千年以前肩负册封南诏重任的唐朝御史中丞袁滋,是否如我现在一样,脚踏沧桑古道,听河风呜呜劲吹,扑面阴冷生寒;俯瞰狭仄紧逼的关河倾泻滔滔,浪花翻卷;两岸危崖高耸,壁立千仞,直插云天;山谷岑寂,云雾缥缈,一只苍鹰孤独翔飞在天际之间……
面对边塞苍凉雄浑的景象,我想,彼时率领一众干臣官兵远赴南诏的袁滋,一定停下了风尘仆仆的脚步,徘徊石门关前,眼底秋风萧瑟、雄关漫道,心中波澜起伏、胸臆万千。他抑制不住汹涌的情感,疾步走向洞开的雄峻关隘,举起双手,去抚摸冰冷厚重的两扇石门,眼里噙着热泪!
行前,袁滋就对这座横亘于中原和南诏之间的石门关烂熟于胸。据《蛮书》记载:“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亦是石壁,旁崖亦有阁道,横阔一步,斜亘30余里,半壁架空,奇危虚险。”公元前250年,秦派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开始在僰道(今宜宾)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凿岩,修筑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驿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云南设置郡县,将这条古道进一步延伸拓展,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石门关作为五尺道上由川入滇的重要关隘,从隋朝开始,依凭天然绝壁悬崖、险峻峡口之势,砌筑青石城堡碉楼,雄踞隘口之上,进出门洞安装一尺二厚的两扇石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云南边疆就隔绝两面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此谓也!
袁滋伫立劲厉秋风之中,久久凝视这两扇刚刚打开的苍古沉重的石门,心里掠过一声长长的喟叹!唐天宝9年,天宝战争爆发,南诏和唐王朝兵戎相见、征戈不止,这道石门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而当袁滋迈上石门关的此日,时为大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九月二十日,他受唐德宗派遣持节册封南诏,带领大军行进至石门关前,两扇厚重的石门才得以重新打开!
石门关锁四十年,南疆烽烟战不休。伫立石门关前的袁滋,眼前云烟翻滚、古道苍凉,唐王朝和南诏结善交恶的前尘往事,风云跌宕,悉数奔来眼底。
唐初,云南洱海地区有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邓睒诏、施浪诏、蒙舍诏等六个大的乌蛮部落,历史文献称为六诏。因为蒙舍诏位于在其他各诏的南边,所以就称为南诏。蒙舍诏是蒙氏舍龙及其子细奴逻建立的,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蒙舍龙病故,细奴逻继位,以“独奉唐朝为正朔”的亲唐路线,历经逻盛、盛逻皮、皮逻阁时代逐渐强大。
公元738年,皮逻阁完成了统一六诏大业,被唐王朝册封为云南王。在此过程中,唐王朝鼎力支持南诏统一,旨在抵御吐蕃(西藏)的侵扰。公元748年,皮逻阁之子阁逻凤继位,袭云南王,通过人口迁徙等举措,完全控制了滇东,取代了唐王朝对该地区的统治,这让唐王朝坐立不安,唐朝廷决意打击南诏。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国第五代王阁逻凤带着他的妻子到姚州都督府拜见云南太守张虔陀,深知朝廷用意的张虔陀借此机会侮辱他的妻子并勒索钱财,引发长达九年的天宝战争。经年累月的天宝战争,以吐蕃、南诏联合抗击唐朝的胜利而告终。让人唏嘘长叹的是,三次“天宝战争”耗尽了唐王朝的国力和军力,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得以长驱直入,直取防守空虚的都城长安,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由此转衰。
南诏所在的云南,早在秦朝时就划归中原版图,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间,因为王朝更替,地处偏远南疆的云南鞭长莫及,时不时处于松散管理、自立为王的状态。但即便如阁罗凤为南诏国王的时代,虽然在吐蕃的挑唆支持下大败唐朝军队,但仍然心存中华一体的信念。当年,南诏国王阁罗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碑文讲述了天宝战争的由来,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后世当又归唐。
果然,南诏后世子孙不忘阁罗凤的遗愿。唐贞元年间,南诏国王异牟寻向唐朝寻求和解,并派遣使臣分三路进入中原,向唐朝皇帝陈述归附之愿,此时正谋求中兴和平的唐德宗,当即答允。西南战事停歇,民族和解重归于好。
遥想彼时,满面风尘的袁滋站在石门关隘前,从门洞眺望出去,远山苍茫,秋风劲吹,似乎挟带着滇地蛮荒幽邃之气。袁滋情不自禁回想起四个多月前在朝廷上发生的激烈紧张的一幕,当是他仕途上最回肠荡气、闪耀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
远赴云南,册封南诏,本是皇恩布施南疆的盛世之举,然而,龙廷之上,当春风得意、壮揽天下的唐德宗在黑压压一众文武大臣中,询问谁愿担当册封重任时,却鸦雀无声,你望我、我望你,把平昔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以报龙恩的豪言壮语都丢弃到爪哇国去了。沉寂尴尬的气氛笼罩堂皇威仪的朝廷,就在龙颜即将大怒之时,一个站在朝班末位的青年大臣勇敢地站了出来,说愿接此大任!龙颜顿时大悦,众大臣更是如释重负。然而,当他们口里挤出一片褒奖赞扬之声时,心里却满是讥诮:“傻瓜,岂知刀山火海!”
此人正是袁滋!当时朝廷上壮怀激烈的一幕有史为证,据《新唐书卷151》载:“韦皋始来西南夷,南诏异牟寻内属,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往。”史载中唐庭上一众大臣的“皆惮行”,一方面是对西南夷自唐高宗羁縻政策以来的忌惮,南疆祸乱反复充满变数,前途血雨腥风,时有性命之虞;另一方面,当时的云南被看成瘴烟蛮荒之地,《后汉书•南蛮传》载:“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所以,出使南疆路途遥远,瘟瘴凶险,生命朝不保夕。如此两重危如累卵的险恶情势,无怪乎满朝股肱之臣皆噤若寒蝉,曲项低眉,装聋作哑,不敢昂首领命。
历史造就了一个有远见卓识和胸襟抱负的青年才臣,时任工部员外郎的袁滋勇敢地站了出来,临危受命,自愿肩负起远赴云南、册封南诏的历史重任。唐德宗龙心欢悦,觉得该嘉奖这样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当即擢升袁滋为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领册封南诏的钦差大臣,赐金紫,持节往。
遥想当年石门关前,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袁滋,在旌旗猎猎、威仪隆隆中,率队走过幽深门洞,正式踏上南诏地界了。
袁滋驻足一道崖壁前,俯瞰关河奔泻,浪涛翻卷;石门天堑,斧削壁立。许久许久,他端凝沉思,心中波澜起伏:自己身负朝廷册封重任,率队六月从京城长安出发,一路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耗时近四个月才踏上大唐和南诏交界处的石门关。而遥望关外山河,关山万重,征程漫漫,不知还将经历多少艰难曲折才能完成册封重任?但想到满朝文武对自己讥诮怀疑的目光,想到大唐南诏四十年战火烽烟民族不睦的离乱苦难,袁滋顿时热血上涌,豪气倍增,转身面向石壁,吩咐军中幕僚,抬来笔墨,挥毫在石壁上书写下一行行以明心志的出使刊记。题刻内容简约概要,不落豪言壮语,但不辱使命、青石千秋的毅然决然,在淋漓笔墨间流淌,巍然矗立在千年古关之上,熠熠闪光。
千年以后,我站在袁滋题刻前,犹能想象当初册封重臣袁滋在石壁上挥笔书写、豪气干云的场景。翻阅史书典籍,让人钦敬有加的是,袁滋不仅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干臣,还是一个当时就非常著名的书法家,《旧唐书》列传称袁滋“工篆籀书,雅有大法”,但“袁滋书迹,世传极少”。这使他途经云南盐津石门关亲笔题写的摩崖石刻更加弥足珍贵,被后世书家奉为为圭臬。
隔着千年时光,我依然清晰地看到,袁滋以楷书题写全文后,最后以他最擅长的工篆庄重地书写下“袁滋题”三字,挥毫间有一种签字画押、军中无戏言的豪迈气概。然后,他掷下狼毫,带领册封大军,气势轩昂地往崇山峻岭、沟壑纵深的云岭深处踏马而去。
史书有记:袁滋一行再经过一多月的艰苦行军,终于进入大理城,受到了南诏热情隆重的接待。大唐贞元十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大理城举行了册封仪式,异牟寻及南诏的重要官员均“稽颡下拜”,席间,异牟寻特别出示天宝年间唐王所赐的旧物,让当年唐王给南诏的龟滋乐队尚存的老人演奏,重温旧谊,以示不忘大唐之恩。唐使袁滋举杯慨然说道:“南诏当深思祖宗绪业,坚守诚信,为西南藩屏,使后嗣有以传继也。”异牟寻唏嘘曰:“敢不承命!”其年十一月七日,册封事毕,袁滋回唐。
而今,雄关古道,先贤题刻,逾越千年仍赫然在壁,向后世昭示这样一个信念:中华民族在和合统一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齐心协力,勇毅前行,终将获得民族交融和美一统!
作者简介:
张学东,男,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高县作协第一届主席,现供职于四川宜宾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已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作家文摘》《小说月刊》《中国民族报》《中国档案报》《四川文学》《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旅游》《农家书屋》《金沙》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万余字,获两届阳翰笙文艺奖,四川省“风韵巴蜀,物华天府”征文一等奖,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群众文学创作征文活动小说类一等奖,浙江省第六届“藕花洲杯”廉洁故事征文三等奖,第四届“秉承杯”征文大赛诗歌类一等奖。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风景在远方》合著诗集《热爱家园》等。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