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七场: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获奖作者名单
风采奖(1名)
编号4:《红色祖屋留下的油灯》(钟启福 广东韶关)
韶阳奖(1名)
编号22:《红色堡垒——五里亭的粤北省委旧址》(曾德 广东韶关)
大村奖(1名)
编号14:《咏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罗谨优 广东乳源)
学宫奖(5名)
编号7:《粤北省委旧址的荷花》(冯志光 广东韶关)
编号17:《不一样的敬礼——粤北省委旧址前的园艺师》(胡裕富 广东韶关)
编号15:《青砖上的初心》(刘晓丽 广东韶关)
编号11-1:《七律·访韶关五里亭粤北省委旧址》(白春明 广东乐昌)
编号26-7:《渔家傲·粤北省委机关旧址怀古》(梁福强 马来西亚)
入围奖(6名)
编号8:《五里亭的早晨》(王小琼 广东韶关)
编号12:《走进那段岁月——访粤北省委旧址》(华晓明 广东韶关)
编号23:《七律·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有怀》(金彩仙 浙江宁波)
编号10-8:《旧时的雨季》(聂党生 江西南昌)
编号20-1:《七律·中共粤北省委机关之韶关五里亭旧址》(涂飞舟 湖北武汉)
编号18:《红色小屋》(黄锡元 广东韶关)
历史与传承之间的在场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七场(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获奖作品赏析
作者:唐学连
时入深秋,由浈江作协和市作协国企分会共同举办的“浈江地标”短诗争霸赛第七场,在一场强劲的“桦加沙”台风中收了尾。本期诗赛共收到来自本地以及外省各地31位作者共49篇来稿。令人有点小遗憾:天气刮起了台风,而我们所期待的诗赛“台风”并没有刮起来。具体原因姑且不去深究,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虽来稿数量有所下降,但作品质量上的提升是越来越明显了。
根据诗赛的游戏规则,这一场以“粤北省委旧址”为地标的诗赛,又轮到本人来“一言堂”评审。于我而言,读诗,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趣事。所谓言为心声,我每读一首诗,就像跟着作者来了一场文思上的旅行,心神会跟随作者的诗想在天地间遨游。若到精彩处,亦会与之同频共振,从而产生无限想象,生出新的创作灵感。而才疏学浅的我,不善诗歌理论,因而也谈不上写什么诗评。不过作为一名文学发烧友,读了本期的所有作品之后,受到不少启发,感触颇多,不免在此一吐为快。
本期诗赛的主题是红色题材。这类题材并不好写,遣词择句更要小心谨慎,以免犯(政治)错误。而创新,是一种烧脑又具有冒险精神的行为,一般人轻易不想尝试。因此,在大量同类题材的前作之下,会出现很多用烂了的熟词,让人无法出新,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喊口号”,或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化”。但通观本期诗赛作品,有不少作者在表达历史与传承之时,以“在场”的表现手法,让诗歌活起来、动起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其中还有多篇评委写的、不参与评选的作品,可谓精品力作。
本期仍然以匿名评选的方式进行。选出《红色祖屋留下的油灯》这首诗歌为本次诗赛的“风采奖”,是因为此诗作者以教师带学生到“粤北省委旧址”参观学习的角色入手,通过“油灯—红莲—莲蓬”的意象链,将五里亭省委旧址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学生的参观体验交织在一起,实现从具象物件到抽象精神的转化。诗歌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通过“缺席的油灯”触发对历史事件的隐喻性回溯,再以“点燃灯芯”完成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最终在学生心中升起永不熄灭的红色旗帜。诗歌的情感设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参与闭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意象,到主动探索历史,再到情感共鸣,构建起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引导学生从参观者转变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富有共鸣,是一首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富有艺术创新的红色主题诗歌。
韶阳奖作品《红色堡垒——五里亭的粤北省委旧址》,该诗以客家山歌的表现形式写革命题材,应该是已完成的七场诗赛中的头一份,读来让人耳目一新。诗歌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历史场景再现。其中使用粤语方言(如“嘅”“晒”)与革命意象相结合,体现了地方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在韶关,粤语元素是一种文化符号。作者通过这种特定语言形式,增强了对特定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基于山歌形式的诗歌表达,为红色文化的文学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
大村奖作品是《咏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这首七言律诗以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共粤北省委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历程与历史贡献。诗歌中“烽火”与“新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指向战争年代的艰辛,后者指向新时代的使命,体现了从历史到当代的时空跨越。而“初心滚烫”以温度象征信仰的炽热,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同时诗歌的整体结构设计与五里亭陈列馆的展陈逻辑又高度契合,让读者根据作者的视角游历了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5篇学宫奖作品分别为《粤北省委旧址的荷花》《不一样的敬礼——粤北省委旧址前的园艺师》《青砖上的初心》《七律·访韶关五里亭粤北省委旧址》《渔家傲·粤北省委机关旧址怀古》。
其中《粤北省委旧址的荷花》一诗是以一朵荷,照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全诗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意象密集却不堆砌,情感炽热而逻辑清晰。它提醒我们:粤北省委旧址的荷花之所以红得通透,不是因为季节,而是因为历史的血性与人民的信仰,早已渗入泥土,长成风景。当风摇荷叶,满池红旗晃动——那不是自然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在轻轻呼吸。这抹红,永不褪色,因为它本就是由无数“李大林们”的热血与千万群众的脊梁,共同点燃的——永恒的火焰。
《不一样的敬礼——粤北省委旧址前的园艺师》一诗则以“剪刀”为笔,书写新时代的红色忠诚。这首诗以极富张力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完成了一次对“敬礼”这一仪式的诗意构造。它不写军礼、不写队礼,而写一位园艺师以剪刀为信仰之器,在红色土地上修剪出人民心中的“美丽向阳”。这首诗最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红色遗址变成凝固的纪念碑,而是让它成为活着的精神现场。园艺师的每一剪,都是对历史的回应。他修剪的不只是园林,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与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是一首关于劳动、信仰、传承与精神高地的现代颂歌,是红色文艺创作中罕见的“以小见大、以物载道”的典范之作。
《青砖上的初心》让历史在砖石间呼吸。这是一首以“物”为眼、以“情”为脉、以“史”为魂的现代诗,它将粤北省委机关旧址的青砖、石阶、油灯、墙垣等静默之物,转化为有温度、有记忆、有信仰的生命体。全诗没有口号式的歌颂,却在细节的凝视中,完成了一次对“初心”最深沉、最动人的诠释。它不是历史的复述,而是历史的“再呼吸”——让八十年前的烽火与信念,在今日的砖石间重新搏动。
《七律·访韶关五里亭粤北省委旧址》这首七律以严谨的格律、典雅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完成了一次古典诗词与红色历史的有机结合。这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诗告诉我们:五里亭的黄屋虽小,却曾是南方抗战的神经中枢;青砖虽旧,却刻着永不褪色的初心。当烽火远去,唯有精神长存——它如日光般照耀粤北山川,如新露般滋养后人心田。
《渔家傲·粤北省委机关旧址怀古》以“怀古”为名,实则“鉴今”为核。词中“烽烟旧址苔痕碧,当年灯火依山密”等句,以“苔痕”“灯火”等意象,凸显出共产党人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坚韧精神。这是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诗意表达为:旧址虽残,精神不灭;历史虽远,初心当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唯有铭记“血染帛”的牺牲,方能照亮“星火炽”的未来。
遵照游戏规则,经反复阅读后评选出以上8篇获奖作品。此为一家之言,或有诗友不予苟同,但作为评审人员,肯定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对诗意的解读来进行评审。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此外,在选出8篇获奖作品之后,本人觉得还有《五里亭的早晨》《走进那段岁月——访粤北省委旧址》《七律·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有怀》《旧时的雨季》《红色小屋》《七律·中共粤北省委机关之韶关五里亭旧址》这几篇作品也不错。在取舍之间徘徊良久,最后惜置于入围之列。至于其诗歌之优劣,本人就不在此啰嗦,留待诸君评议吧。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七场(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获奖作品展示
编号4:红色祖屋留下的油灯
钟启福(广东韶关)
带学生走出五里亭省委旧址
反复在心里流动的词语
是油灯,是烽火
像门前池上的红蕖一样
在我的空白处闪烁呼之欲出的诗韵
我不情愿写成伤感
重复述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李大林被捕了
他的爱人把油灯从窗口
机智转移至台上,挽救了一批同志
我该要拨亮灯芯
让我的学生再一次看清
陈列馆的旧照片
和那一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
它当燃成一池从淤泥中
起身的红色火焰
照见所有低垂的莲蓬
举着这方红土地上的宁静
编号22:红色堡垒——五里亭的粤北省委旧址
曾德( 广东韶关)
木窗棂啊撑起当年嘅风霜,
砖瓦缝哟透着那长夜明亮嘅灯光。
芭蕉叶卷起密电层层藏,
天井底涌过铁流万里长。
八仙桌摊开粤北抗战星辰网,
笔杆子把烽火刻进山岗和不灭的村庄。
竹篙上月光晒嘅的衣裳补丁片片,
黑暗中客家人嘅脊梁硬梆梆。
今朝嘅红领巾飘过玻璃框,
旧电台滴滴答答话沧桑。
门槛石磨成血脉传承接力棒,
解说词长出青苔悄悄沿着老墙爬向课室。
细佬哥踮脚描铭文,
旧搪瓷缸飘来茶麸香。
永不灭嘅电波穿云过哟,
照亮高扬的红旗和丰收嘅稻浪。
编号14:咏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罗谨优(广东乳源)
烽火当年迁粤北,红潮暗涌护山河。
青砖映史承先志,展馆凝魂启后波。
岁月峥嵘功永记,初心滚烫照新科。
今朝旧址风光在,犹诉英雄抗敌歌。
编号7:粤北省委旧址的荷花
冯志光(广东韶关)
盛夏的池塘托举火焰
每朵荷都站成火炬的姿势
—— 是李大林们的热血渗进泥里
把南岭的晨昏烧得通红
还记得广州沦陷时的残墙吗
省委的脚印退进韶关的褶皱里
群众用脊梁撑起隐蔽的星群
在烽烟沉淀的土壤里种火种
此刻风摇荷叶,满池红旗在晃
不是自然的血色
是当年退往后方的战略
在每片花瓣里活着呼吸
为什么这抹红永不褪色?
是五里亭的窗棂漏进星火在闪耀
是省委旧址的煤油灯在照亮
是韶关群众在继续燎原革命的火苗
编号17:不一样的敬礼——粤北省委旧址前的园艺师
胡裕富( 广东韶关)
“举起”二尺长的园林专业剪刀
用灵魂浸洗一遍:
要剪出人民喜欢的样子
领导郑重赠语:
这是庄重的地方
是你优秀师傅用心的时间……
他多次眺望高高的红旗
一遍又一遍
“读这面指挥的红旗”
“在特殊的心脏中飘扬”:
掀起了多少仇恨射向“敌阵营”
省委书记李大林在坚韧中被捕
“更谱写下壮丽进行曲”
他一剪剪,修出垂直的直角花墙
一剪剪,“描述”巨球形花的圆韵
要让绿草与花“喷发出美丽向阳”
他正专注迅速工作时
脚下一节尖树枝深刺鞋底
喷出的鲜血没吓退“雄浑的心”:
我还要回到仰敬的地方来
编号15:青砖上的初心
刘晓丽(广东韶关)
青砖还沾着1941年的风
砖木院锁住半墙烽火
当年的油灯,在展柜里
把秘密的谋划,亮成今天的光
石阶记得布鞋的重量
每一步,都踩着抗敌的铿锵
从瑶坑到红围,再到这方小院
信仰在迁徙里,愈发滚烫
抚摸斑驳的墙
像摸到无数双握紧的手掌
八十多年过去,风还在说
这里的每粒尘埃,都藏着初心的重量
编号11-1:七律·访韶关五里亭粤北省委旧址
白春明( 广东乐昌)
驱车韶北觅踪崇,五里亭深隐翠丛。
黄屋曾传攻战令,青砖犹记运筹功。
古塘荷叶承新露,馆展图文映日红。
烽火已随年岁远,精神长照粤山雄。
编号26-7:渔家傲·粤北省委机关旧址怀古
梁福强(马来西亚)
铁幕危檐吞晓雾,密梭夜织星河渡。
烽火三迁燃粤路,苔封古,残碑暗镌擎天谱。
松壑千涛翻旧庑,丹忱沁作寒潭露。
断壁春深藏虎旅,风起处,新芽已破荒孤土。
编号8:五里亭的早晨
王小琼(广东韶关)
总有一些人蹲在街角,喝着粥里第一缕晨光
总有一些从旧相框里跑来的油条,在锅里挺直腰板
在火上,蒸着芋头糕竹篾的软糯
说起老墙,勺子一定要敲三下碗边
才会把那些,遗露窗棂上煤油灯的光
引来导游,叨叨咕咕叙说着1939年
那些老掉牙的民国电报
墙边芭蕉叶上的白露,打湿我一片
少年时穿校服奔跑的裤脚
晨曦挂在瑶坑村瓦片的缝隙里,把老街的影子
摁进糯米酒中。轻酌一口
青石板便裸露出伤痕,再也没有抹去
五里亭那个酥甜的年轮
编号12:走进那段岁月——访粤北省委旧址
华晓明(广东韶关)
依稀记得
初夏那日瓢泼大雨
我一家不惧风雨
推开旧址的那扇大门
就走进了1938到1942年的风
粤北省委旧址
共产党人曾在此追梦
让梦划向共和国的浪潮
新中国的旗帜下
今天的风
拂过娃娃稚嫩的身影
展厅里的光影
有先辈们握着枪,举着叉
把山的那一边的信念
熔进每一次冲锋
“爸妈你们也是共产党吗”
为人父母的我们庄严地传承
像触摸到了滚烫的中国梦
呐喊与拼搏
在时光里,从未尘封
编号23:七律·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有怀
金彩仙(浙江宁波)
羊城度势徙韶关,有定心兵破百般。
弹雨行前齐一志,枪林胜后灭遗顽。
军呈品骨翻身笃,馆列风霜革命艰。
阅史深谙葵藿仰,分明日照客家山。
编号10-8:旧时的雨季
聂党生(江西南昌)
当晨光爬上五里亭的瓦脊
那些被苔痕吻过的青砖
突然开始用摩尔斯电码
复述1938年的雨季一一
油印机在阁楼咳嗽
把《新华日报》的铅字
咳成漫山遍野的杜鹃
而木楼梯始终沉默
像一封未拆开的密信
藏着半截烧焦的荞麦皮枕头
如今游客的镜头
总在寻找发报机的残影
却不知真正的电波
早已渗入地基
成为丹霞岩层中倔强的石英
编号20-1:七律·中共粤北省委机关之韶关五里亭旧址
涂飞舟(湖北武汉)
昔年小院隐韶阳,曾驻红心抗暴强。
转战天南报家国,迎降粤北谱华章。
笔枪同砺锋芒锐,策略兼筹胆气扬。
今日馆陈先辈志,光辉长照后人堂。
编号18:红色小屋
黄锡元( 广东韶关)
群山肃立,旷野无声
风驻荷塘,绿荫低垂
一座红屋静立岁月长河
斑驳砖墙刻满燎原星火
木门轻启,史书留字
1938—1942的粤北省委
星火在此蓄势,烈焰在此奔涌
会议室里谋略犹存
油印机卡着未竟的宣言
粗布被褥留存志士体温
文件袋暗藏破晓惊雷
游击烽火燃遍千山
土地春雷唤醒黎明
万千足迹汇成洪流
一举托起华南的曙光
今人立于红屋面前
接过赤诚不灭的火种
让初心照亮新征程
永远燃烧,永远长征
评委作品(不参评)展示
一盏煤油灯
作者:罗明生
张瑛,煤油灯的主人
丈夫李大林,化名梁达昌
行商老板,中共粤北省委书记
乱世苍茫
掩护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叛徒出卖,特务包围
几声狗吠,把夏夜撕破
来不及撤离,她沉着冷静
立即移走窗台煤油灯
切断信号,减少组织损失
忽然间的倾盆大雨
不是她的泪水
手铐叮当
一行人被押着走出小院
她没有哭
即使背负沉重的阴暗
仍露出黎明的微笑
在五里亭,看一堵墙慢慢说话
作者:敏锐
黄墙有点旧了
不是风吹雨打的旧
是1941年春天
某支粉笔没擦干净的白
红窗棂还守着当年的尺寸
玻璃反光里
我看见两个人
一个穿粗布褂子抄笔记
一个举相机调滤镜
池塘把整座院子泡软了
红瓦在水里发芽
云飘过的时候
像极了当年没送出去的鸡毛信
讲解员说这地砖
是后来重铺的
可我总觉得
某块砖的凹痕里
还卡着半枚1942年的鞋钉
走的时候摸了摸墙
指腹沾到点粉末
不是石灰
是当年熬夜写传单时
抖落的烟灰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