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明生
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余千米,冠绝世界运河之列。它肇于隋,盛于唐宋,是历史馈赠给中华大地的一部威武雄壮的史诗,流转间上演着沿岸人民千古传颂的传奇。它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为一体,汇聚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与东方文明。
大运河源远流长,既是沟通大江南北的水利“大动脉”,更是集通航、灌溉、防洪、排涝于一体的伟大水利工程。它的开凿与通航,不仅传承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不朽精神,更打通了古代与后世的交通脉络,助推了经济繁荣,催生了文化盛景。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那大运河便是民族胸膛上的脉管。
长城与大运河,一凸一凹,一雄一秀;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共同成为华夏大地情感与智慧、柔韧与刚毅的象征。南方的鲜果、海鲜、茶叶等,也循着运河航道输往北方,南北物产在码头交汇,让运河真正成为串联烟火气的“民生动脉”。
古时,素有“江北水城”之称的东昌府与临清州,是闻名遐迩的物资与文化交流中转站,运河码头的繁忙景象,至今仍鲜话地留存在史料与传说中。
东昌府的运河码头,是“帆樯如林,车马辐辏”的热闹图景。每日天未亮,漕船便载着南方的丝绸、瓷器与茶叶,顺着运河缓缓靠岸,船头的船夫高声吆喝着“靠岸咯”,惊醒了码头边的茶馆与货栈。装卸工们赤着臂膀,喊着号子将货箱扛上码头,阿胶商号的伙计早已举着账本等候,清点完新到的江南绸缎,便转身将自家熬制的阿胶装箱,叮嘱船夫“务必赶在中秋前送到苏州府”。码头边的小吃摊冒着热气,刚下船的商旅捧着热乎的胡辣汤,与挑着酱菜坛子的本地商贩讨价还价,运河水的涟漪里,映着满是烟火气的人影与船影。
临清县的钞关码头,则是“漕运枢纽,商帮云集”的繁华缩影。作为明清时运河上重要的税收关卡,这里漕船排队等候查验,钞关的官吏手持文书核对货单,银号的伙计提着钱袋穿梭其间,收取商税的叮当声与船桨划水的哗啦声交织。码头旁的“山陕会馆”里,徽商与晋商正围坐商议茶叶与布匹的互换生意,墙角堆着刚从北方运来的焦枣与玫瑰酱——这些运河沿岸的物产,经他们之手,又会顺着河道销往更远的地方。傍晚时分,船帮的汉子们聚在码头的酒肆里,就着玫瑰酒与炸梨丸子,讲着南来北往的见闻,酒肆的灯笼映在运河上,随波晃动成一串流动的光点。
东阿县的“三黑一白”(阿胶、焦枣、酱菜、豆腐)皆带着运河滋养的烟火气:阿胶依运河畔东阿的地下水熬制,沿用“九提九炙”古法,历经泡皮、化皮、熬胶等数十道工序,古时靠运河船运销往江南,成为皇室与百姓追捧的滋补佳品;焦枣精选东阿本地红枣,经运河边的日光晾晒、柴火慢烘,外皮焦香内里软糯,便于随运河商队长途运输,是南北商旅的常备干粮;酱菜以运河水腌制,加入花椒、八角等香料,脆爽咸香,既解北方冬日蔬菜匮乏之困,也因运河销路成为南北餐桌上的佐餐味;豆腐则借运河水的清冽,磨制出的豆腐嫩而不碎,是沿岸人家日常饮食的底色。
而靠近运河支流的“玫瑰之都”——山东平阴的系列产品,更藏着运河两岸的风味巧思:玫瑰花采撷后经阴干、窖藏,香气不散,通过运河运往江南,成为香囊、糕点的点睛之材;玫瑰酱以新鲜玫瑰花瓣拌糖密封发酵,甜中带香,是北方人家抹馒头、调茶饮的甜蜜,也随运河船销往南方,融入江南的甜品文化;梨丸子则以本地雪梨泥混合面粉制成丸子,裹上玫瑰碎油炸,外酥里嫩带着花香,是运河古镇宴席上的特色点心;玫瑰酒用玫瑰花瓣浸泡白酒,酒香混着花香,曾是运河商人间待客的佳酿,顺着河道流转出独特的“玫瑰酒香”。
大运河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历经千年川流不息,如今已化作一条绵长的历史遗产长廊。两岸城乡风景如画,千百年来的运河文化更哺育出无数杰出人物:东阿王曹植——曾封于运河沿岸的东阿,任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更以“才高八斗”的才情留下《洛神赋》等传世佳作,其文学风骨与治世理念深植运河沃土;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明代山东平阴(近运河故道)人,官至内阁辅臣,以清廉刚正著称,晚年归乡后主持编撰《兖州府志》,详实记载运河沿线的风土人情,为研究运河文化留下珍贵史料;“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籍贯为运河重镇聊城,这片运河滋养的土地赋予他朴实坚韧的品格,他两赴西藏、扎根边疆,用生命践行奉献精神,成为运河儿女担当的典范;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成长于运河文化圈的山东济南,自幼受运河“百折不回、滋养万物”特质的感染,以顽强意志著书立说、投身公益,用行动诠释了运河儿女的柔韧与力量。
大运河是一段流淌的动人故事,是一部鲜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史,更是两岸人民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校对编辑:王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