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记 与 感 慨
师 克 祥
日月光照,万物昭然。在家待久了,便生出一些无名的焦燥,总想出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惠赠,领略一番人文景观的蕴意,以释心怀。
二0二五年九月初,我借送外孙上华北电力大学之际,先后去了保定、北京、青岛、西安等许多地方,城市各有不同,但相同的却是各处车流不息,人声鼎沸。热闹与繁华并存;笙歌与光彩交融;嘈杂与喧嚣互长;时代与文明共舞………诸多感受,一时难以尽述。
愚生性孤野,唯好山乐水。山东青岛,依山近海,便着意去了趟青岛崂山。
经过好长一段婉蜓曲折的公路行驶,到了崂山景区。抬眼望去,扑面而来的崂山如幔似帐,巍屹的横竖在面前。苍翠茂密的松林绿意如铺如盖,衬托出山峰的秀丽挺拔,其间亦有悬崖裸露,怪石嶙峋。
景区人员介绍,登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徒步跋涉,一种是索道榄车(只到半山腰)。
为了省时省力,我选择了坐榄车。榄车即坐即行,腾空而上,冉冉升起,再左右看去,上下平行的两道榄索,挂着数不清的榄车,上也悠悠,下也悠悠。俯仰之间,人与物景融为一体,大有飘飘欲仙的奇妙……
榄车上行约莫一半,右侧一座若大的石山引人注目,它由大小不一,长短不同的巨石,以纵横有致的摆布方式堆砌在一起,宛如天设地造的“夀”字,上面以“行、草、隶、篆”多种书法写着许多“寿”字,人称“寿字山”。天地造物,唯寿唯存!
索道榄车很快到了半山腰终点站,两边观景台上站着许多游人,有的额前渗出泠泠汗珠,或气喘吁吁,浑成一片的说笑声抹去了所有的辛劳。现代人都是艺术人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景色,或做着各种姿势打卡拍照。我向下、向远处望去,绿色边缘有一片暗红色的楼房宇舍,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大海与云雾融为一体,苍茫不知高远……转身向上望去,山顶上竖立着几块巨大奇异的石头,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悬空欲垂,低看犹可,高望胆寒,大有滑落下来的压迫感……许多游人尤其是老人、妇女见状不再攀跋,转身向下而回。
半途而回,我不甘心。喝了几口水,擦了擦汗,继续沿着台阶和路标指向,缘径上行。几经转弯抹角,几经高眺远望,几经椅栏后顾。再抬头望山,距天三尺三。我喝了口水,抖了抖神,用手甩去汗珠,最高最后处的几十米阶梯,因险而设有栏杆,我抓住栏杆,咬着牙,一步一蹶,总算爬到山顶。谁知山顶之上,又矗立着十几米高的两大巨石,一边写着斗大的“崂山”二字,一边写着骄矜的“天苑”二字,看来到了山和天的接壤处?!两大巨石无裂无缝,浑然天成,光秃秃的,一毛不拔的啬吝,更是水土不沾,一尘不染的倔强。两大巨石同在一个山顶,相距十几米,似父子对话,又似兄弟站台,与远处的山巅遥遥相望,也不知矗立了多少年,漠视着华夏大地的盛衰荣辱,沧海桑田的几多变迁,至今依然漠视着游人的嘻笑颜开……
略带斜坡的四周看了看,危险悬空处都有安全防护栏,即就是站在栏杆处,向下望去,两腿不由自主的发抖打颤,真是高处不胜寒……
打卡照相,了一行程。返回的人群中,飘来一句话:“太清宫是崂山的又一大景观……”,我又开始想象着“太清宫”奥妙……
午后,阳光高照,惠风和畅。雇佣游車行驶在环海路上,被阳光烘烤下的大片密林植被散发出重重的湿热,还夹杂着一股浓浓的海腥味,额上的汗水不噤自出。
自游车按照规定,停在离太清宫景点约有几百米的停车场就不走了,让游客们自行游赏。
我下了车,四下看看,前面一弘大海,有许多的游艇、船舶在海上飞扬激荡。太清宫襟山面海,在两山弯环的一个大窝洼处,茂林修竹,其间座落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殿阁楼亭,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山湾最高处有一八卦平台,上矗着一座高大显赫、古色古装的人形雕像,那可能就是名传千古的老子塑像?!
随着大多数游人行走的路线,先下几十级木板与石条相间的台阶,又平行了数百米到了太清宫入囗处。我在门票检索机前刷了身份证(70岁以上免费),便顺利进入。
大殿台阶前,横立着一个巨大的天然石碑,上面雕写着几个绿色大字:“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进入三官殿,里面塑着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的神像,转弯拐角进入一殿又一殿,里面塑着修建太清宫及修行老子道教的张廉夫、张三丰、王重阳等许多道教名流,其中聊斋志异中的《降雪仙子》,是蒲松龄在这里受道教感悟,挥毫而作,顿时让人徒增了无尽的神密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慕名而来,时而转弯拐角,时而拾级而上,不知攀缘了多少个石梯台阶,终于来到了老子塑像的脚下。正想着打卡拍照,可周围游人稀少,可苦于单人只手,难以全真尽景,焦急渴望之时,恰巧不远处,一位容貌秀丽仙女似的姑娘看到了我的尴尬,微笑着伸出手,大大方方地向我说道:“大叔,想拍照吗?把手机拿来,我给你拍照”,我很庆幸,急忙把手机递给了她。姑娘很专业,指点着我的身姿衣着,让我看着她,不是,看着手机镜头,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紧接着一连几声的“咔嚓,咔嚓……,我连声礼貌地“谢谢,谢谢你!”姑娘文静地说:“叔,不客气”!她还给我手机,含笑着转身离去,美丽的靓影隐没在人群绿荫之中……
我回身转向,走进若大的圆形(八角)宫殿,不知什么原因,大殿里没有窗户,没有照明,没有游人,只感觉空旷高深,受传统神道影响,有一股阴森森的凉意,四周不知雕塑了多少道教神明,也没细看就匆匆走了出来。
我抬头仰望着老子塑像,塑像高36米,加八卦平台20米,整体高度56米,用339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总重量达50吨。虽是现代雕塑,足见老子的历史影响及思想文化在人们心中的份量之重!
老子几千年,雕塑更显灵。他眉骨高高隆起,寿眉任卷任舒,宽大的眼框显得高深莫测,我触景生情,便想起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以及“无为而治”的思想睿智尽藏于眼中……雕像高大雄伟,功塑锐气盈天。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着万事万物“上顺天道,下尊地德”的天人合一理念!又似乎不断地向后人指点江山,警示提醒:上立庙堂之高贵,下勿忘人民之疾苦……
游完太清,我远远的站在候车处,深深的感叹到:《陋室铭》不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崂山,或许因老子而名?老子伟哉,太清宫伟哉,崂山伟哉……
二0二五年 .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