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质感与时代褶皱:吴琼小小说艺术特色的核心表达
文/兰馨草堂
吴琼(笔名江东璞玉)的小小说,像一块浸了陕南雨水的老布——摸上去是乡土的粗粝质感,展开来却能看见时代的细密褶皱。他从不用“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也不堆砌“乡土怀旧”的空泛符号,而是把时代的每一道纹路,都绣在乡土的雨鞋、椽木、文竹里;把乡土的每一分质感,都变成解读时代的钥匙。这种“以乡土为底,映时代之变”的写法,让他的作品既有“泥土的温度”,又有“时代的重量”,构成了其艺术特色的核心表达。下文便从“乡土质感的具象载体”与“时代褶皱的乡土映射”两方面,拆解这一核心表达的深层逻辑。
一、乡土质感:以“可触的具象”筑牢表达根基
吴琼笔下的“乡土质感”,从不是“绿水青山”的抽象想象,而是由具体的物件、鲜活的语言、细碎的生活场景构成的“可触世界”——是雨鞋上未干的泥、椽木上粗糙的纹、孩子们喊“吴老师红烧肉”时红透的脸。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元素,让乡土不再是遥远的背景,而是能摸到、能闻到、能共情的“生活本身”,为展现时代褶皱打下了“实”的根基。
1. 物件:乡土质感的“实体符号”
吴琼擅长用“乡土物件”锚定质感,每一件物件都是乡土生活的“微型标本”。《1983年的雨鞋》里,“黑色橡胶雨鞋”不是简单的道具:鞋尖沾着的泥要擦三遍,是少年怕被嘲笑的窘迫;父亲藏在床底的新雨靴,鞋底还带着镇上的泥,是贫困年代“把尊严揉碎了护孩子”的父爱。这双雨鞋有重量(橡胶的沉)、有痕迹(泥的印)、有温度(父亲的藏),它的“质感”不在“雨鞋”二字,而在与它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让乡土从“概念”变成“实体”,读者仿佛能摸到鞋上的泥,感受到父亲藏鞋时的小心。
同样,《一里一里的阳光》中的“椽木”,也带着乡土的硬核质感:少年扛着它走三十五里路,“椽起先不重,走了十里就沉了,汗湿了脊梁”“过小河时,椽木在水里漂,像小船”。椽木的“重”是乡土生活的艰辛,椽木的“用”(换小人书)是少年的梦想,它不是“木头”的符号,而是带着少年体温、汗水的“生活载体”。正是这些有质感的物件,让吴琼的乡土书写避开了“悬浮”,有了落地的力量。
2. 语言:乡土质感的“声音密码”
语言是乡土质感的另一个出口,吴琼的语言里满是陕南乡土的“活气”——不是刻意的“土味修辞”,而是带着乡音的直白与真诚。《吴老师红烧肉》里,孩子们围着厨房喊“要吃吴老师做的肉”,没有修饰的呼喊里,藏着孩子的馋、对老师的亲;《撵走和撵不走的》中,村民喊杨德意“洋洋得意”,绰号里带着乡村的熟稔——不是恶意取笑,而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近,没有“乡村很温暖”的判断,却让乡土的人情味儿顺着语言冒出来。
就连白描句子,也透着乡土的质感。《怀念狼》里,“父亲听狼嚎录音,手指摩挲着录音机,烟头烫了手也没察觉”,“摩挲”“烫”两个动词,把父亲对乡土记忆的眷恋写得具象——不是“父亲很孤独”的抒情,而是能看见他摸录音机的动作,能想到烟头烫手的刺痛,乡土的怀旧由此有了“可感的细节”,而非空泛的情绪。
3. 场景:乡土质感的“生活切片”
吴琼的乡土场景,是“生活切片式”的,没有完整的故事线,却满是质感。《吴老师红烧肉》里,峡口小学的场景:“一年级只有两个学生,学前班9个孩子,吴老师又当老师又当保姆”“带孩子去北京,不敢进大酒店,拐进社区找小饭馆”;《父亲的大学梦》里,茂才打工的场景:“黑瘦的膝盖抵着水泥地给工头下跪,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这些场景没有“美化”乡土,也没有“卖惨”,只是把乡土里的“日常”摆出来——有艰辛,有温暖,有小人物的挣扎,这种“真实的切片”,让乡土质感有了“生活的厚度”。
二、时代褶皱:在“乡土之变”中显影核心表达
吴琼的“时代褶皱”,从不是脱离乡土的“宏大论述”,而是藏在乡土人物的命运、乡土物件的变迁、乡土场景的转换里——是雨鞋里的尊严与城市规则的碰撞,是纸鸢的远逝与城乡流动的关联,是文竹的枯萎与城市精神焦虑的呼应。这些“褶皱”不是直白的时代标签,而是乡土质感里自然生长出的“时代印记”,构成了他核心表达的“魂”。
1. 城乡流动:时代褶皱的“显性线索”
城乡流动是吴琼笔下最鲜明的时代褶皱,而这褶皱始终以乡土为起点。《父亲的大学梦》中,茂才从乡村到城市打工,不是“进城谋生”的简单故事,而是“乡村对城市教育的向往”的时代缩影——他“跪工头”“寄工资”的乡土式付出,背后是城乡教育差距下,底层父辈“用苦力换孩子未来”的时代选择;《远逝的纸鸢》里,吴纸鸢从乡村教师变成城市投资商,婧秀从乡村学生变成尼姑,两人的身份落差,是“城乡转型中个体命运分化”的时代褶皱——纸鸢的远逝,不只是爱情的遗憾,更是乡土人才流向城市、乡土纯粹被现实冲击的时代写照。
这些流动不是“非乡即城”的对立,而是“乡与城的拉扯”:茂才在城市吃苦,根还在乡村(供孩子上学);吴纸鸢在城市成功,心还念着乡土(找婧秀)。这种“拉扯”正是时代褶皱的核心——转型期的中国人,都在乡土与城市之间找位置,而吴琼把这种“拉扯”藏在了乡土人物的命运里,让时代褶皱有了“人的温度”。
2. 价值观变迁:时代褶皱的“隐性肌理”
时代的褶皱也藏在乡土价值观的变化里,吴琼通过乡土人物的选择,照见时代的精神转向。《才女惠子》中,惠子从“追求诗歌”到“回归家庭”再到“婚姻破裂”,她的选择不是个人的偶然——从“艺术高于生活”到“生活碾压理想”,背后是“物质时代对精神追求的冲击”的时代褶皱;《浇花》里,秦歌沉迷城市网络情感,忽略阳台枯萎的文竹,文竹的枯萎是“乡村精神符号的失落”,秦歌的沉迷是“城市虚拟文化对现实情感的侵蚀”,这是“精神乡土流失”的时代褶皱。
这些变迁不是“批判式”的,而是“体谅式”的:惠子的挣扎不是“她不坚定”,而是时代让理想难以为继;秦歌的沉迷不是“他不负责”,而是城市让精神容易漂泊。吴琼用乡土人物的“不完美”,写出了时代褶皱的“复杂性”——没有非黑即白,只有“被时代推着走”的无奈与选择。
3. 个体命运:时代褶皱的“具象载体”
吴琼最擅长把时代褶皱“落”在个体命运上,让宏大的时代通过乡土小人物的悲欢显影。《1983年的雨鞋》里,少年因雨鞋被嘲笑,父亲为他买雨靴,这不是“父爱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贫困年代底层尊严保卫战”的时代褶皱——雨鞋里的自卑与父爱,藏着“物质匮乏与精神需求”的时代矛盾;《唱着生活的男孩》中,轮椅少年拒绝“老鼠药”施舍,坚持唱歌谋生,这不是“励志故事”的刻意拔高,而是“弱势群体在时代里保持尊严”的褶皱——他的轮椅是时代的困境,他的歌声是时代里的微光。
这些个体命运,都是时代褶皱的“小切片”:少年的雨鞋、男孩的轮椅、惠子的诗歌、秦歌的文竹,每一个“小”的背后,都有“大”的时代背景,吴琼正是通过这种“以小见大”,让时代褶皱不再空洞,而是能通过乡土人物的故事被感知、被共情。
三、核心表达:乡土质感与时代褶皱的共生共融
吴琼小小说艺术特色的核心,从不是“乡土质感”与“时代褶皱”的分离呈现,而是两者的“共生共融”——乡土质感是时代褶皱的“载体”,没有雨鞋、椽木、吴老师的红烧肉,时代褶皱就成了空泛的论述;时代褶皱是乡土质感的“深度”,没有城乡流动、价值观变迁,乡土质感就成了单纯的怀旧符号。两者相互成就,让他的作品既有“泥土的实”,又有“时代的深”。
比如《吴老师红烧肉》:乡土质感是“吴老师带孩子去北京,吃小饭馆的红烧肉”,是“孩子喊‘想当北京人’的雀跃”;时代褶皱是“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希望”——吴老师的坚守(乡土),是“乡村教育不放弃”的时代态度;孩子的向往(乡土里的城市梦),是“城乡融合中底层向上”的时代缩影。没有乡土的“红烧肉”,时代的“教育褶皱”就没了落地的细节;没有时代的“教育褶皱”,乡土的“红烧肉”就只是简单的食物符号。
再如《一里一里的阳光》:乡土质感是“少年扛椽换书,汗湿脊梁”;时代褶皱是“贫困年代底层的梦想与挣扎”——椽木的重量(乡土),是“物质匮乏”的时代现实;少年的坚持(乡土),是“底层不向命运低头”的时代精神。乡土的“椽木”让时代的“贫困与希望”有了可触的质感,时代的“精神”让乡土的“扛椽”有了超越日常的意义。
结语:以乡土为镜,照见时代的纹路
吴琼的核心表达,说到底是“以乡土为镜”——这面镜子是由雨鞋、椽木、乡音、生活切片构成的“有质感的镜”,照出的不是美化的乡土,也不是空洞的时代,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有温度的时代纹路。他不用大词,不做论述,只把乡土里的“小”(一双雨鞋、一碗红烧肉)摆出来,让读者自己看见时代的“大”(城乡变迁、价值观转型)。
这种表达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既不脱离乡土的“根”,又不回避时代的“变”——乡土质感让时代有了“可感的温度”,时代褶皱让乡土有了“深刻的重量”。这便是吴琼小小说最珍贵的艺术特色:用乡土的“实”,托住时代的“变”;用时代的“深”,挖透乡土的“魂”,最终在小篇幅里,写出乡土与时代交织的、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推荐语;
这篇分析以细腻的笔触拆解吴琼小小说的艺术内核,既抓住了 “雨鞋沾泥、椽木带汗” 的乡土具象,又深挖了藏在物件、语言、场景里的时代褶皱,让 “乡土质感” 与 “时代重量” 的共生关系清晰可触。它不做空泛论述,而是以《1983 年的雨鞋》《吴老师红烧肉》等作品为锚点,从 “可触的生活切片” 里拎出城乡流动、价值观变迁的时代脉络,既还原了陕南乡土的烟火气,又解码了小篇幅里的大时代 —— 既是对吴琼创作特色的精准解读,更是一份理解 “乡土叙事如何照见时代” 的生动指南,让读者在泥土温度里读懂时代纹路,在个体命运中看见转型中国的缩影。
作家档案:
吴琼,笔名江东璞玉,1966年出生于陕西商洛。中国内地作家,图书编辑,现客居北京。曾用笔名吴銎,孤独的鱼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情感美文多面写手。作品发表在《延安文学》《牡丹》《文学港》《百花园》《小说月刊》等报刊。作品被《写作》《爱你》《人生》《百家故事》《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品曾入选《商洛文艺从书―文学卷》,九十年代诗歌《再别安康》入选《94,青春诗历》,《独步人生》入选《世纪末――青年诗人330家》。2005年开始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作品入选《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等权威选本和年度选本。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奖三等奖;百花园杂志社“2011——2012小小说优秀原创作品奖”; 首届秦岭生态旅游节“金丝峡”杯征文大赛小说组三等奖。小小说《欲望树》收入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我的父亲是那人》选入山西教育出版社教辅教材《语文树》(小学四年级版);《唱着生活的男孩》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主题》(八年级版)。常规出版小小说集《唱着生活的男孩》《一里一里的阳光》《一条自由飞翔的鱼》(三种版本)、散文集《半个苹果的爱》、诗集《爱的履历》等。2025年出版《琼庐小小说集》。
作者简介:乐俊峰,微信名,兰馨草堂。陕西洛南人,文学爱好者。《禹平文学》公众平台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