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庐玉语·山居书香”(吴琼小小说读书会)系列稿件之三
不像作家的吴琼先生
文/何雪峰
因为喜欢文学的缘故,工作之余我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在手机上阅读别人的文章。
最早读到一篇发布于本地IP、署名吴琼的文章时,感觉作者的文字很有味道、很有深意,与良莠不齐的许多网文相比,其广度、厚度和深度远远超出几里地的距离。因为文章末尾并未附上关于作者的简介和图像,我竟臆断这个作者应该是位女士,而且是像我上高中时班上那个也叫吴琼的女同学一样,摇曳生姿冰清玉洁。
读过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回味吴琼的文字,也在回想一个叫吴琼的人。
大概是二三年春节将近的某一天,在二中教师食堂,当和我同桌吃饭的李斌老师突然撇下筷子转身跟邻桌一个陌生中年男人打招呼闲聊时,我才知道,眼前这个脸膛粗粝、发际线呈M型的中年男人,正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吴琼。
没有想到,这位看上去更像是卖保险的吴琼先生,却是隐身茫茫人海的一位小小说作家。他在小小说上的成就和知名度,在商洛、在省内省外的文学圈子里,早已众所周知。
说他不像作家,纯属一种感觉,事实证明,我的感觉其实是错觉。那些我总觉得最不像作家的作家,往往却是最厉害的作家,比如拿回诺奖的莫言、商洛名片贾平凹,再比如洛南麻坪河畔的文学多面手萧军、云驾山下的散文名家宋瑞林、鹿池川里的小小说高手何献国。
在二中的校园,除了吴琼的妹妹吴淑娟,还有吴琼的几个朋友,像《禹平文学》的主编乐俊峰老师、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的组长李斌老师。那次,吴琼先生是从北京回来过年,顺便还配合乐俊峰老师组织策划了一次出书计划,专门针对二中校园里庞大的文学爱好者群体,意在鼓励文学草根并宣传尚在襁褓中的第二高级中学。最终,拟名为《春》《夏》《秋》《冬》的四卷本文集,由于资金短缺问题,夭折在春天的边缘。现实如此逼仄,文学依然神圣的信仰,如暗夜里的灯塔,摇摇晃晃的灯影下,总有无奈的叹息声响起。
吴琼先生的妹妹淑娟,是我的办公室同事,也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才女。吴琼先生的朋友乐俊峰和李斌,是我亦师亦友的兄长。从这些人那里,我得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不太像作家的吴琼先生。
企业下岗,摆摊经商,壮年丧妻,年过不惑裸漂北京,等等。我曾想过,这其中的每一种变故和经历,足以压垮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任凭有八斗之才、生花之笔,定然会在柴米油盐的压力之下,化作渐行渐远的肥皂泡。而同样作为普通人的吴琼先生,却成为了剩余的极少数,痴心不改、固执而顽强地跋涉在文学的朝圣路上,并最终抵达小小说的文学殿堂。
在文学领域,小小说的地位一直比不过中长篇的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知道算不算也是一种偏见。我曾尝试过小小说写作,点灯熬油,搜肠刮肚,可惜到底没有弄出一篇哪怕仅仅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只好作罢,从此敬而远之。众所周知,小小说由于受篇幅限制,需结构紧凑,需字字传神,若没有万军当中取敌将首级的功力,没有针尖上雕龙画凤的技巧,大概率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何况对小小说本就一知半解况且又是粗枝大叶的我呢?
我曾想过,在严肃文学江河日下的这些年,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吴琼先生顶风冒雪一路走来?是名?亦或是利?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正确答案,并且知道草根作家不可能获得名利的原因所在。我想,支撑吴琼先生的,一定是他对于文学夸父逐日至死方休的满腔热情,以及他对于文学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而文学之所以衰而不亡、文学的使命之所以薪火相传,也许正是因为还有很多和吴琼先生一样的文学圣徒的存在!
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作家是一个含义复杂的词语。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似乎永远都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论。但我总认为,能兼具思想和性艺术性、能准确反映时代特征、能深刻洞察世相人性、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能启人心智滋养精神、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一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也一定能配得上作家的称谓。不知道主动退出省级作协又继续在文学田园里深耕不辍的吴琼先生,是否认同?
我是一个趴在门缝里窥探小小说世界的门外汉,因为不懂,所以先不对吴琼先生的小小说做任何评判,否则,如若信口开河,贻笑大方丢了自己的人事小,误解了作者意图拉低了作品的高度,那就成了天大的罪过!
吴琼先生的书,才刚刚读了几页,突然想起其人其事,于是写下这些文字,向不太像作家的作家吴琼先生致敬!向即将举行的《瓊𠫂文集精选》新书分享会表示祝贺!
于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