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与周至故事之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孙治民
终南古城有一董姓庄户人家,生有一男丁,取名董传,儿子董传到了上学年纪,因家里贫寒无力支付学费,儿子董传只能在家里待着。怎耐儿子董传每日爬在学堂窗外听老师讲课,学堂老师被董传的求学精神所感动,让他做为一名旁听生进学堂听课。小董传还真是懂事,深深懂得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上课听讲特别的认真。董传不负老师厚望,15岁时就取得秀才功名,成为小镇上年龄最小的秀才。小镇上的人都赞誉董传是神童,是天上文曲星转世。
董传秉性正直,不趋炎附势,他操志高洁,安于贫寒,一心做好学问,他的学问和他高洁的人品一样受得小镇人赞誉,他贫而好学的精神成为众多学子学习的楷模。
时任凤翔府通判的苏轼听闻终南古城有个名叫董传的人,贫而志坚,聪慧好学,便亲自登门造访。苏轼深感董传虽出身贫寒,但博学多才,谈吐非凡,精神风骨卓然,而且其文学和自已思想共鸣,因而成为至交。
苏轼钟情诗词的写作,而董传也善工诗词,二人常在一起论诗。题名《董传论诗》一文就是苏轼当年和董传在一起论诗时的记述。苏轼对好友董传的文学见解水平由衷的欣赏和敬佩。
苏轼与陕西转运使韩琦是同乡,同时也是文学上的朋友,在他的引荐下,韩琦也与董传成了要好的朋友,他们三人常聚在一起谈诗论赋,切磋写作技巧。
苏轼和韩琦见董传家境不济,常常给于接济,并鼓励董传参加科举改变现状。
苏轼离任凤翔通判时,特意登门与好友董传告别,虽然说董传对挚友苏轼的离去也是不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无奈二人依依惜别。离别时,苏轼再三鼓励好友董传厉兵秣马参加省试,同时二人约定在京城相见。

临别时,苏轼赠诗董传,题名《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虽然后来董传没有苏轼期望的那样,考取功名,而英年早逝,但随着苏轼名作《和董传留别》存世,苏轼和董传的故事就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作家名片:孙治民,笔名系子,籍贯陕西西安,大学文化,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电影家协会特邀编剧。出版有散文集《烟火巷子》,中短篇小说集《乡里的名角儿》,电影文学剧本集《索姑传奇》,长篇传统神话小说终南山三部曲《终南山传奇》、《财神赵公明大传》、《福星钟馗》。 (13389215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