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庐玉语·山居书香”(吴琼小小说读书会)系列稿件之二
书中觅得一份缘
文/郭苗苗
翻开《琼庐文集·小小说卷》,第四辑“红尘”里一篇题目让我眼前一亮——《骑着单车去石坡》,是我的家乡石坡吗?
我把书翻到第188页,迫不及待地浏览《骑着单车去石坡》。果然是我的家乡、我的故乡、我梦牵魂绕的石坡。
继续读下去,原来吴琼先生在这里讲了一个让人唏嘘的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在自行车队里新认识了一位会员,叫朱世玲。这一次的目的地是石坡。在他们俩攀谈的过程中,主人公回忆起了一个有关石坡的故事。
高三那年,主人公班上转来一个女生,叫刘夏,高高的、瘦瘦的,两条麻花辫子吊在格子布衫前面,走路喜欢低着头,几乎看不清她的真面目。然而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刘夏竟然成为班级第一名,这让男主人公深感意外。在默默的注视中,他“特意留意了一下,刘夏的头低得更低了。”男主人公“坐的位置正好在刘夏的左后边,能看见她的侧面。甚至看见她的耳根已经发红。”于是,男主人公心里的某个地方“通”地跳了一下。这应该就是怦然心动吧。
为吸引刘夏的注意,男主人公可以说想尽了各种办法。首先,他把自己的小说《窗外》借给刘夏的同桌萧棉看,盘算着刘夏肯定会向萧棉借书看,进而会从萧棉那儿了解自己。谁知道这一招不管用,刘夏是一位专心学习的人,没有注意。
一招不成,又生一招。男主人公偷偷偷走了刘夏的数学课本,故意把自己的数学课本借给刘夏。刘夏第一次绽开了微笑,“笑得那么美,纯洁,善良,充满母性的温柔。”然而,他们俩之间终究是没有像男主人公期待的那样,有更多的故事发生。
万般无奈之下,男主人公只好想出第三招,亲自去石坡找刘夏。那年寒假,他自告奋勇留下值班。借口白天回家方便,他把二哥的自行车骑到了学校。目的只有自己清楚——大年初三早上骑着单车去石坡。
那天,他“从家里拿来两个冷馒头,去水龙头那儿喝了两口冷水,打着饱嗝推出单车。”从永丰镇到洛城三十里是下坡路,还算容易。他没有在洛城停留,一直向北,边走边问。那时候,从庵沟口到石坡还没有硬化路面,单车在砂石路上艰难的走着,走到庵沟岭半腰,不得不推着自行车走,翻过庵沟岭已经精疲力尽。
经过打听,路人告诉他过延河桥往左手拐就到了。当单车走进一个两边都有房子的街道,看到路边有“石坡供销社”的牌子,男主人公才知道石坡到了。他掏出两元钱买了两个烧饼,喝了一碗稀饭。心里默默地喊,“刘夏,你在哪儿?我来了,我到石坡了!”可是没有一个人回答,连一只鸟儿也没有冲着他叫……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座那个自行车队友就是当年的刘夏,这是转学时用的名字,她本来的姓名是朱世玲。朱世玲问男主人公,“你该不会吃惊吧?”
我不知道读者朋友会不会吃惊,反正我是很吃惊的。因为在这篇小说里,我不但读到了以前并不繁华热闹的石坡,而且读到了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青春往事。
刘夏这个名字,颇有深意。刘夏就是留住夏天。“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唱着这首《粉红色的回忆》。假如小小说是真的,男主人公或者说作者,也曾走过青涩的夏天。
往事如梦,好多人、好多事成为秘密,永远压在心底。极少偶然相遇,旧事重提;大多从此天涯两隔,永不相见。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谁又能预知懵懵懂懂的初恋的结局呢?正是这种“无巧不成书的”“包袱”,让我对这篇小说刮目相看,对小说里的石坡记忆感同身受。
我就出生在石坡镇一个叫做香山村的小山村。如今经过多年的打拼。在石坡镇创办了苗苗幼儿园。机缘巧合,同时也负责石坡区域敬老院。在生命的两端,守护着人间大爱。父老乡亲们都说我真是管的宽,“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我也乐意他们这样说,支持我一手托着旭日,一手托着夕阳,续写人间大爱。
总之,非常庆幸能在这本小说集里,凭借一篇小说和昔日的石坡偶然相遇,也和一位在石坡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著名作家偶然相遇。不知道故事中的刘夏是不是真的是石坡人,男主人公是不是作家本人,但是我宁愿相信其极大的真实性。当年,男主人公骑着单车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去奔赴石坡这个目的地,实在不容易。但是,我要告诉作家吴琼先生的是,如今的石坡变样了,它是洛南北部的一个重镇,经济、社会、文化、旅游,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再也不是昔日的砂石路和泥水路,而是油光发亮的柏油马路直通巡检,那头连着潼关县安乐乡,是进出山外的一条大路。
吴琼先生的这篇小说深深感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文集中还有更多的小说具有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时代价值。我将会把书中的部分篇目和我们敬老院的院民分享,和我们幼儿园的朋友分享,和我养老院的护工以及幼儿园的员工分享,培植他们的爱美之心,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再次感谢吴琼老师与石坡的不解之缘。书里遇见一份缘,如烟往事记从前。欢迎您再来石坡,舞文弄墨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