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赤子长歌——献给祖国的礼赞》
作者:郭庆春
演播:吴海燕 吴恩多 刘昊 马向阳
【序章·晨光】
听!
金秋的第一缕晨光,
正轻轻叩响天安门的汉白玉栏杆。
看!
五星红旗在七十六响礼炮声中,
漫卷出东方的朝霞万千。
这是怎样的七十六年啊——
五千年文明长河激起的浪花,
正湿润新时代的卷轴;
从漠河北极村到曾母暗沙,
《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在每一寸山河间,
种下赤子之心的和弦。
【第一乐章·青史如镜】
我站在延安的黄土高坡,
抚摸窑洞灯火温暖的褶皱。
马兰纸上的《论持久战》,
与天问号传回的火星影像,
在时空中完成庄严的握手。
那位老航天人摊开手掌,
算珠的印记与卫星轨道在掌心交融:
“我们用算盘敲开月球之门,
让嫦娥的广袖拂过环形山丘。”
如今他年轻的徒弟,
正用代码编织“羲和号”的金梭,
为太阳系绣制新的星图。
青藏铁路的钢轨如哈达飘向云端,
藏羚羊的犄角轻触复兴号的窗口。
这不再是“古道西风瘦马”的悲歌,
而是钢铁驼队驮着春光,
在可可西里绽放江南的锦绣。
港珠澳大桥的悬索划过伶仃洋,
文天祥的丹心化作桥塔的明眸。
今日长虹卧波处,
尽是归帆点点、笑语悠悠。
当FAST天眼捕获脉冲星的律动,
张衡的浑天仪在博物馆轻轻颤抖:
“原来星辰大海的密码,
早已刻在华夏的甲骨与钟鼎,
只待今人用北斗斟满宇宙的醇酒。”
【第二乐章·山河新篇】
雄安新区的塔吊扬起钢铁臂膀,
与明代砖塔共绘时代的双虹。
施工员的AR眼镜里,
流动着曾祖父手抄的《修养》,
BIM模型的每根线条,
都延续着太行山烽火中的追求。
在独龙江的云雾深处,
纹面女的织机连上5G网络,
VR镜头记录下彩虹毯的诞生,
上海名师的双语课,
正翻越千年贫困的鸿沟。
三江平原的无人收割机,
在北斗导航下绘制金色圆周。
老农机手望着屏幕热泪盈眶:
“父亲垦荒的镐头还挂在墙头,
如今我的双手,
已能同时抚摸万亩稻浪与浩瀚星斗。”
【第三乐章·星辰大海】
文昌发射场的探照灯下,
九零后女工程师的平板电脑,
同时运行着轨道公式与《诗经》——
“航天工程是物质的诗,
古诗文是精神的舟。”
这种文理交融的浪漫,
让嫦娥的桂花酒香飘进空间站,
让《天问》的千古谜题,
在深海取样器中找到新轴。
看呐!“奋斗者”号操控舱里,
《海底两万里》的插画旁,
贴着屈原的“东流不溢”之问。
当深潜英雄带回万米岩芯,
先贤的疑惑化作海沟的涟漪,
荡漾成《山海经》新的注疏。
【终章·赤子长歌】
长江源的冰川水遇见钱塘潮,
漠河的极光拥抱永暑礁的灯塔。
在“中国天眼”旁的山村小学,
孩子们用3D打印机复刻星座,
与《周髀算经》的算筹对话。
这文明的接力,
比泰山石刻更经得起风雨冲刷。
此刻,让我们——
以黄河为琴,长城为弦,
奏响新时代的《山河赋》:
听嫦娥号在月宫敲击编钟,
蛟龙号在龙宫吹响海螺;
看绣娘的银针穿梭5G电波,
光伏矩阵追光起舞如敦煌飞天。
当五星红旗在空间站外飘扬,
那抹穿越大气层的中国红,
正是祖先血脉与未来光谱的融合。
七十六圈年轮里,
藏着1840年的炮火、1949年的宣言、
1978年的春潮、2024年的秋实……
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
韶山冲的荷香、井冈山的杜鹃、
深圳湾的灯火在车窗上流转。
每位旅客的行囊里:
有《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
有《中国梦解析》的实践之钥,
还有一捧永不褪色的乡土,
永远散发着稻花的清甜。
【尾声】
山河为证!赤子长歌!
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诗集,
正被十四亿支心笔共同书写。
每一个标点都是奋进的足迹,
每一行韵脚都是复兴的鼓点——
且看东方既白处,
青春中国正在人类文明的星河里,
升起永不落幕的灿烂篇章!
作者:郭庆春湖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吴海燕:国家一级播音员,著名配音导演、湖北省“荆楚工匠”、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城朗读者创始人、江汉区朗诵演讲协会会长、从事有声语言艺术行业27年,培养上千名职业配音演员,配音导演作品获得“金鹰奖”“金猴奖”。
吴恩多:江城朗读者主播,江汉区朗诵演讲协会理事。
刘昊:江城朗读者主播,江汉区朗诵演讲协会理事。
马向阳:江城朗读者主播,江汉区朗诵演讲协会副秘书长。
评述:《他们用声音证明》
作者:郭庆春
当四位江城朗读者在《山河为证,赤子长歌》的篇章中次第登场,我听见的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幅用声线织就的锦绣山河图卷。
吴海燕老师那声“听”如晨光破晓,瞬间开启了通往七十六年壮丽征程的声景大门。二十七年语言艺术的淬炼,让她的每个字都带着岁月的包浆。作为创始人,她不仅开创了这个声音的殿堂,更用荆楚工匠的匠心,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庄严而温暖的基调。
吴恩多老师的声音是一座会走动的历史博物馆。在他的“青史如镜”中,我触摸到了延安窑洞的温暖褶皱,看见了老航天人掌心的算珠印记与卫星轨道神奇交融。他的声音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命记忆。
刘昊老师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恰似新时代的钢铁驼队驰骋在山河之间。从他声音的隧道里,驶出了青藏高原的复兴号,升起了雄安新区的塔吊,连起了独龙江的5G网络。他的声音本身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千年贫困的昨天与数字时代的今天。
马向阳老师用沉稳有序的叙事,为“星辰大海”注入了理性的浪漫。在他的声线里,九零后女工程师的平板电脑同时运行着轨道公式与《诗经》,“奋斗者”号操控舱里贴着屈原的天问。这种文理交融的质感,让科技拥有了诗意的心跳。
最动人的是终章的四重交响。当四种声音汇聚成“十四亿支心笔”,我恍然明白——吴海燕的细腻、吴恩多的厚重、刘昊的宏阔、马向阳的沉稳,恰如祖国声音的四个声部:历史的深沉、当下的活力、未来的憧憬、永恒的初心。
他们用声音证明:朗诵不是简单的读字,而是让文字站立起来行走的艺术。在声波的震荡中,五千年文明长河激起的浪花,正湿润着新时代的卷轴。这四位声音的匠人,不仅是在演绎一首诗篇,更是在用声音雕刻时间的丰碑,让每个听众都成为这山河长卷中的一笔一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