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收获
【案例】与【反思】
作者:张庆松
摘要:
本节课中,我以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开展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正确教育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控能力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犯错在所难免。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课堂突发状况时,更应注重自身心理调适,保持情绪的平和、健康与和谐,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安全、温暖、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氛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唯有在这样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中,才能真正培养出身心健康、品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关键词: 体育课;教师;小学生;情绪管理;压力调节;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案例】
今天的体育课,发生了一件看似微小却极具启发意义的事件,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课程伊始,学生们陆陆续续进入操场集合,但由于是新班级的第一节体育课,彼此之间充满好奇与兴奋,队伍显得有些松散凌乱——你推我搡、嬉笑打闹,秩序尚未建立。正当我准备整队时,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一名学生在拥挤中不慎摔倒,膝盖轻微擦伤。令人意外的是,他未向我报告,便默默离开队伍,神情低落,似乎打算就此退出课堂。这一幕瞬间点燃了我的情绪——作为一名重视纪律的教师,我向来强调规则意识,此刻的“擅自离队”无疑是对课堂秩序的挑战。
然而,就在我即将严厉斥责之际,目光不经意间掠过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而纯真的脸庞,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活力,仿佛一束温柔的光,悄然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躁。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头的怒意,调整语气,缓步走到那位学生身边,蹲下身来,轻声问道:“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回到队伍里?”语气中没有责备,只有关切。孩子抬起头,眼神由委屈转为惊讶,继而低声说:“他们挤我……我摔了,没人扶我。”听到这句话,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说:“老师看到了,确实有人太闹了。但你现在离开了,大家会担心你,我也需要你的帮助一起来组织好这节课,好吗?”他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重新回到了队伍中。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秩序的恢复,更是一颗受伤心灵被尊重与理解所治愈的过程。
然而,挑战并未结束。接下来的练习环节,部分学生依旧注意力涣散,动作随意,甚至有同学故意模仿搞笑动作引发哄笑,课堂一度陷入混乱。若逐一纠正,势必影响整体教学进度;若放任不管,则可能助长不良风气。于是,我选择用眼神提醒、手势引导等方式进行非语言干预,并加快教学节奏,吸引学生注意力回归任务本身。同时,我在心中默默规划:待主教学内容完成后,专门留出十分钟进行一次简短而真诚的“纪律对话”。
令人欣慰的是,当我认真示范每一个动作要领,细致讲解技术细节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专注与配合。他们在跳跃中展现灵巧,在协作中体现默契,甚至主动帮助动作不熟练的同学。这些闪光点让我深感欣慰——他们并非不懂规则,而是需要被引导、被信任、被看见。
正是在这堂充满波折却又生动真实的体育课上,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机械地执行规则,而是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在问题中捕捉契机,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引领。
【反思】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余年的基层教师,我愈发认识到:教育,尤其是面向小学生的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温度的事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人格的塑造与情感的联结。
首先,我们必须始终铭记:眼前这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正处在人生最纯真、最富想象力的年华。他们天性爱玩、好奇、冲动,这是成长的自然律动,而非必须压制的“毛病”。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以成人标准苛求他们时刻守序,而应以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去接纳他们的不完美。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要我们真诚相待、用心陪伴,孩子们便会以最纯净的情感回应我们,把心交给我们。他们是多么可爱、多么值得被温柔以待的生命啊!
其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蕴藏着无限潜能的宝藏。他们的思维如清泉般灵动,智慧如海洋般深邃。作为引路人,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善于发现、激发并呵护这份与生俱来的天赋。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鼓励、一句肯定的话语,都可能成为点燃他们自信之火的星火。
最后,在课后,我并未回避课堂中的纪律问题。相反,我利用总结时间,耐心地将那些不当行为一一指出,结合具体情境讲明道理,既不回避错误,也不羞辱个体。令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许多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调皮举动,并表示愿意改正。这种坦诚与接纳,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回顾整节课,我更加坚信:当班级出现状况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批评或纠正,而是先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让情绪回归理性、平和与温暖。只有在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阳光、全面发展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