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给丝路的开创者张骞
文/靳晓鹏
【编者按】靳晓鹏老师诗歌《歌给丝路的开创者张骞》:这首诗以史诗笔法再现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全诗以时间轴展开叙事,结构清晰如历史画卷。开篇汉武帝朝堂议政的场景设定,瞬间将读者带入宏大的历史语境。“高擎节杖”“汉旗猎猎”等意象庄重肃穆,奠定英雄史诗基调。诗中“十载煎熬磨砺锋芒”“两度被囚终不悔”的描写,凸显张骞“持汉节不失”的忠贞,其人物形象在困苦磨砺中愈发巍然。诗人巧妙运用空间叙事手法:从长安宫阙到西域列国,从黄河险浪到祁连雪霜,地理空间的延展暗合文明交流的拓展。“脚步丈量荒凉”等表述,将探险艰辛转化为诗性表达。后半段“商队往来”“友谊绽放”等句,点明丝路作为文明纽带的本质,使个人史诗升华为东西方交流的宏大赞歌。语言上融合古风与现代白话,七言句式保持节奏感,“羌鼓铿锵”“寒月雪霜”等词组营造苍茫意境。此诗的价值在于以诗证史,用文学镌刻了使者“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化石,在当下全球文明互鉴背景下,重述张骞故事尤显珍贵——那条曾串联起西域三十六国的通道,至今仍是文明对话的隐喻。【编辑:纪昀清】
汉武帝高坐朝堂,
议商应对匈奴的狂妄。
闻听月氏被匈奴破亡,
苦于报仇没国相帮。
大汉应联合月氏把匈奴抵抗,
于是下旨选派使者前往。
张骞以郎中应募殿上,
汉武帝把重任压在他的肩膀。
张骞高擎节杖走在前方,
一百人的使团列队西向。
长安城彩度了金光,
汉旗猎猎锣鼓交响。
他们渡过了黄河的险浪,
他们翻越了武威的山梁。
他们正用脚步丈量张掖的荒凉,
却被匈奴人俘获到王庭囚放。
十载的煎熬磨砺了他的锋芒,
使命老是铭刻在脑畔心房。
趁机逃离了匈奴的魔掌,
数十日奔波才踏上大宛的国疆。
张骞抒发妥贴的辞令,
大宛国愿与汉友好联邦。
派使臣随张骞赴月氏相商,
张骞恳述了大汉的主张。
月氏国正臣服大夏为王,
暂时无意与匈奴对抗。
张骞又去大夏拜访,
不得要领而悲叹忧伤。
回国时又落入匈奴罗网,
费尽千心万苦才回到武帝身旁。
君臣夜谈把王庭的宫灯点亮,
张骞尽述西域的物产地旷。
热血沸腾在汉武帝的胸腔,
拓疆抗匈是他熊熊燃烧的理想。
派大兵把匈奴赶出河西走廊,
通往西域的路才平安顺畅。
张骞又扛起出使西域的节杖,
三百使团满带着金银牛羊。
顶着陇头的寒月,
踏着祁连的雪霜。
迈开步伐跨过玉门雄关,
到达吐鲁番聆听羌鼓铿锵。
张骞站在乌孙国的殿堂,
随员到大宛康居拜访。
月氏大夏是富饶的地方,
汉使又一次拜见了他的国王。
大汉的光辉把西域各国照亮,
筑成了天宇间强大的国防。
张骞开创的这条通道,
成了东西交流的桥梁。
各国的使者在这条道上前后相望,
商队的往来让这条道很是繁忙。
友谊之花在这条道上绽放,
民族的融合彰显着王朝的辉煌。
不朽的丰碑刻撰在史册之上,
在任何时代都散发着浓香芬芳!

【作者简介】靳晓鹏,陕西周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职称,担任髙级中学领导多年。是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陕西历史研究会会员。出版《中国古代谏言史话》《中国古代谏言三百篇》《中国近代谏言三百篇》《中国当代谏言三百篇》《关学巨擘鸿儒李颙》《关学巨擘路德世家》《大儒李二曲》《中国古代私学研探》《送给儿女的礼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