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致富路
——王佐华与台安苹果的秋日恋歌
作者: 于德宽
九月二十八日,由县老科协副会长寇贺忠率领的10人林果和农业专家调研小组,赴省银铃西平苹果示范基地调研,果树科技带头人、果树老科协会长王佐华热情接待了他们。
步入王佐华的苹果示范基地,果香与秋阳交织,让人深深陶醉:枝桠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得微微躬身,红的似燃着的焰、粉的如染了的霞,果子在光影里轻轻晃荡,甜香顺着风漫溢开来,缠上衣角,沁入心脾。看到我们一行人进入果园,采摘苹果的果农纷纷直起身,手里的竹篮还盛着半篮红果,便滔滔不绝讲起王佐华带领大伙致富的故事,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感激。
“王会长跟这片果树,羁绊可深着哩!”果农老张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指了指身旁长势旺盛的果树,“从县林业局技术员到台安县老科协科技带头人,身份换了好几回,可他的根始终扎在这土地里。指尖拂过的每片叶脉、脚下踏过的每寸泥土,都藏着半生不变的赤诚,也装着咱果农对好日子的期待。就说去年,按他教的‘高光透风修剪法’打理果树,我家果子甜度高了一大截,客商上门时抢着要,价钱都比往年高出不少。”
每到苹果挂果旺季,王佐华每天都穿梭于果林之间。只见他抬手挥剪,“咔嚓”几声轻响,遮挡果实采光的杂枝便应声落地,留下疏密有致的枝桠,稳稳托住满树沉甸甸的希望。这绝非随意修剪,而是他深耕多年摸索出的“高光透风修剪法”:严格遵循“疏上密下、疏外密内”的原则保留结果枝,让每颗苹果都能晒足8小时太阳,糖分积累比传统修剪足足提升15%。他掌心的老茧是岁月刻下的印章,那是四十载握剪修枝、俯身侍弄果树的印记;眼角的褶皱里藏着与土地的深情,每道纹路都映着果园的朝暮、果农的笑靥。每一次修剪都裹着对果树的珍视,也让这份跨越半生的坚守,在秋日的果园里愈发鲜活动人。
2002年的春天,是台安林果业的“破局之春”。那时的王佐华,顶着“折腾”“不稳妥”的质疑声,把寒富苹果的幼苗小心翼翼带进了西平林场。为了让耐寒品种适配本地气候,他独创“三段式育苗法”:先在温室培育壮苗,再移到露天炼苗,最后带土定植,硬是将幼苗成活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多少个日夜,他守在试验田旁,看苗木抽枝、展叶、绽花,把温度、湿度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一笔一划记在本子上。那些渐渐泛黄的纸页,写满了他对果树的牵挂,也藏着台安果业的未来。
当第一串红彤彤的寒富苹果垂落枝头,果农咬下时,脆甜的汁水漫过舌尖,紧锁了许久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如今再看,台安寒富苹果的种植面积已超2万亩,亩产突破3000斤,当年那几株纤细的“试验苗”,早已长成了撑起农户“钱袋子”的“摇钱树”。他领办的果木示范农场里,40亩寒富苹果与60亩“鸡心”苹果相映成趣,每年25万公斤优质果远销河南、河北及东北各地,60万元的纯收入,是这片土地对他坚守最质朴、也最温暖的回馈。
调研途中,专家们不时驻足,拿起果子观察着色、品尝甜度,还翻看着王佐华记录技术要点的笔记本。当听到王佐华退休后脚步仍没慢半分,每年春节刚过,3月冬剪的黄金期一到,日程表便被果农需求填满——张家的果树该剪枝了,王家需要授粉指导,李家正愁病虫害防治,大家都不禁感慨:“这份对果农的上心,真是难得!”
这些细碎的事儿,王佐华都一一记在心上,风里来雨里去地奔忙。针对果农最头疼的“坐果少”问题,他手把手教大家“人工辅助授粉加蜜蜂授粉结合法”,还琢磨着自制“花粉保存盒”,让花粉活性延长3天;遇上雨季病虫害高发,他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案,用瓢虫治蚜虫、用赤眼蜂防食心虫,既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又让苹果农药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进了果园,他总爱蹲下身,拨开枝叶查看果树长势,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拆解技术:“这徒长枝得剪,不然养分都被它抢了,果子长不大”“剪口得斜着切,像给伤口留个‘排水口’,病菌才钻不进来”。他不搞“专家台上讲、农户台下听”的生硬灌输,反倒拉着果农围坐在果树下,你问“坐果少咋办”,他就指着枝条说细节;你愁“雨季病虫害咋防”,他就当场拿起工具做示范。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懂技术、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如雨后春笋,成了台安果业里新鲜的血液,也接过了他手里的“接力棒”,让科技助农的火种在田间地头生生不息。
王佐华心里比谁都清楚,苹果要走得远,绝不能靠单打独斗。他四处奔走,帮果农搭起“公司加基地加协会”的架子,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还牵头制定出《台安苹果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从“疏花疏果”到“套袋摘袋”,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比如疏果时要做到“留大去小、留强去弱,每20厘米留1个果”,套袋得选透气性好的双层纸袋,确保苹果着色均匀。那些日子里,他的身影穿梭在乡镇村落,从拟定章程到对接资源,从协调农户到联系市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渐渐地,仅台安县西北乡镇冒出了10个苹果专业合作社、20个果农协会、30个苹果专业村,500人的经纪人队伍活跃在产销两端,5000余户农民跟着种苹果、闯市场。如今的台安苹果,有了统一的种植基地,有了专业的营销渠道,有了稳定的市场客源,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优质化与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在田垄间慢慢成形,也让“台安苹果”的名字越叫越响,从本地的“土宝贝”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金招牌”。
“品质是苹果的命根子”,这话王佐华常挂在嘴边,像叮嘱自家孩子般认真。从育苗选苗到栽植生产,从包装运输到上市销售,他陪着有关部门定标准、严把关,非要让每一颗台安苹果都够得上“优质无公害”的“果中鲜”。为了延长苹果货架期,他引进“低温气调贮藏技术”,让苹果在恒温0-1℃、氧气浓度3-5%的环境里保存,新鲜度能维持6个月以上,即便到了春节,市场上仍能买到脆甜的台安苹果。当“帅乡”商标成功注册,当“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握在手里,当“帅乡”牌寒富苹果获评“辽宁名牌产品”、拿下国家“AAA”级绿色果品认证,当西平林场被冠上“辽宁特产之乡”的名号时,王佐华的眼眶红了,那不是泪水,是半生心血终有回响的动容,是看着台安苹果走出台安、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欣慰。
后来,他又引进“锦绣海棠”“牛奶”“岳阳红”等新品种,手把手教果农科学管肥管水、按规程栽培,让台安苹果的货架期更长,在市场上也更有底气,用创新为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年过六旬的他,依旧揣着一股子学习的热乎劲儿。为了跟上最新的种植技术,他常往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跑,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小心翼翼“搬”回台安。他曾带着果园土壤样本专程去沈阳化验,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缺氮补氮、缺钾补钾,既减少了肥料浪费,使苹果口感更甜、更脆。课堂上记满的笔记、与专家探讨时的追问、带回的一本本技术手册,都藏着他对“把最好的技术给果树”的执着。他写的《浅谈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发表在《科学与财富》期刊上,把自己四十多年的经验拆解开,分享给更多同行,让科技兴农的智慧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流淌。全市“三农”工作先进个人、鞍山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被评为辽宁省苹果栽培技术能手——一本本红色证书堆在书厨里,那不是炫耀,是坚守,是执着,更是动力。
调研中,我们仿佛看到王佐华走进一幅流动的果园四季图:春有千树堆雪,粉白的花苞缀满枝头,风一吹便撒下满径甜香,缠上农人的衣角,也唤醒泥土里的生机,他正蹲在花丛间,指尖捏着自制的花粉盒,小心翼翼地为每朵花轻沾花粉;夏有浓荫叠翠,肥厚的绿叶层层叠叠织成绿伞,他戴着草帽站在树荫下,手里捏着放大镜,逐片叶子查看虫情;秋有万枝缀红,沉甸甸的果子压弯枝头,他握着修枝剪穿梭林间,按“疏弱留强”原则为果树“减负”;冬有疏枝映雪,褪去花叶的枝桠裹着薄雪,他踩着积雪走进果园,手里捧着土壤检测仪,弯腰采集不同地块的土样。
王佐华的身影,始终是这幅四季图里最暖的一笔。他穿梭在果树间,指尖拂过叶脉时像抚摸老友的手掌,能精准说出每棵树的树龄与长势;脚步踏过泥土时,每一步都带着与这片土地的羁绊,连田埂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认得他。岁月早已把他与这片林果、这片厚土,揉成了再也分不开的整体,他是果园的守护者,更是这片土地的孩子。
夕阳西下,王佐华和老张并肩走在田埂上,满车的苹果在余晖里闪着红光。“王老师,您看这满路的果子,都是您带我们蹚出来的致富路啊!”老张的声音里满是感激。王佐华望着遍野的果园,眼角的笑意里藏着满足。
四十余载光阴,他以科技为笔,蘸着汗水为墨,在台安的大地上细细描摹:从寒富苹果扎根的第一抔土,到万亩果园连成片的丰收景;从果农紧锁的眉头,到丰收时绽开的笑颜。每一笔都藏着坚守,每一寸墨都浸着温度,最终汇成一曲助农增收的歌,在风里轻轻飘,飘向更远的田垄,飘进每一个果农的心里。
数十年来,被果香萦绕的守望者王佐华,心里始终燃着对苹果业的赤诚。把老科技工作者的光与热,化作春雨般的滋养,源源不断洒向这片孕育着希望与硕果的土地,让每一年的秋天,都有果香漫径,都有丰收满田,都有果农们幸福的笑声,在这条硕果累累的致富路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