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诗人”诗心路徐启文
小时,爱听塾师先生讲古,讲英雄豪杰如薛仁贵征东的故事;青少时,爱听中学语文老师诵读“马背诗人”的诗,如岳飞《满江红》、辛弃疾《破阵子》、毛泽东《沁园春·雪》,对毛泽东被称为“马背诗人”,尤感兴趣,心心念念。
毛泽东,也曾经自豪地称自己是“马背诗人”。1955年,毛泽东在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谈起自己写诗时说:“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还觉得留恋。”
1962年,《人民文学》5月号发表毛泽东《词六首》,毛泽东写了一篇小序:“这些词是在1929年至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
郭沫若在《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中写道:“诗总是哼出来的。有的是从书斋中哼出来的,有的是从田园里哼出来的,有的是从工厂里哼出来的……而主席的诗词则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郭沫若的解读,着眼的是毛泽东当时创作诗词的环境和条件。
2025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8周年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60周年,我再次赴井冈山,领悟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诗心独步高远……
“马背诗人”路,起点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8年7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疾驰在井冈山返程途中,传来黄洋界战役胜利喜讯,顿时诗情迸发,和着马蹄声啍起了《西江月·井冈山》。它是“马背诗”的早期作品,是纪实性书写,聚焦具体战役:旌旗、鼓角、敌军、围困、炮声、宵遁……毛泽东率领红军踏出了一条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新路,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马背诗。井冈山,成为毛泽东“马背诗人”的起点。
脚下路漫漫,马上哼诗行。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934年12月,毛泽东长征来到贵州,在马背上目睹到处是崇山峻岭,原始森林,急流险滩,禁不住激情澎湃,灵感闪烁,伴着马蹄的节奏,哼诗,吟句,作《十六字令三首》。它是“马背诗”的中期作品,虽然通篇不见一人,但处处皆人,是长征精神的史诗表达。以自然险境为意象,具有深刻的洞察与独特的感受。将毛泽东的坚韧意志和革命使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生死攸关的长征途中,他仍然反复推敲字句,耗时近一年,体现他写诗的严谨和实践。
处处是险境,豪吟出杰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2月,毛泽东闻悉红军两次攻克娄山关,心情无比激动,在血色黄昏中策马而至,登上千古雄关娄山关,吟诵出旷世杰作《忆秦娥·娄山关》。它是“马背诗”的中后期作品,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被评价为“用兵纪实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抒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极其苍凉凝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诗人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此诗是民族精神的诗化象征,是诗史的别传。
长征万里行,书就诗巅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写下了壮丽诗篇《七律·长征》。它是“马背诗”的后期作品,浓缩概括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展现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是历史视野的宏大升华,是长征精神的诗化总结。它成为记录中国革命的文化史诗,树立起一座毛泽东独领风骚诗词的丰碑。毛泽东一生一共书写了《七律·长征》六次,手不释卷。
东征大雪飞,千古唱绝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东征,为了视察地形,骑马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豪放之词《沁园春 雪》。它是“马背诗”的尾声作品,写出了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是古典形式与革命内容深度融合与统一,是毛泽东“马背诗词”的旷世之作,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和巨大贡献。
革命,靠道路;写诗,靠心路。毛泽东率领红军踏出了一条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新路,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马背诗”。毛泽东“马背诗”的起点、演变、发展与特点,本质上是道路与心路的共融,是其革命实践与诗歌艺术相互结合的过程。这一创作现象,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案例,更是“诗史合一”宏大叙事力量的巨制鸿篇。
作者简介:
徐启文 中山大学中文系专科毕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处长,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作协理事和省文学创作职称系列高评委,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和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诗集《情眸》《生命的超越》《海岛行游》等9部,歌词集《心中的歌》1部,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1部,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登山临水》等4部,报告、纪实文学集《南国之星》等2部,论文集《感悟星光》1部,小说集《天魔海怪》(合作)1部,《徐启文自选集》等文学类专著共20部,计有500多万字。1965年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