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1月30日,李剑锋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吴桥乡花山村(今属铜山区),这片被战火烙印的土地,不仅赋予他生命,更塑造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从目睹日寇暴行的少年,到驰骋疆场的抗日战士,再到守护家国的革命将领与红色精神传承者,他的一生,是一部镌刻着家国大义的传奇史诗。
1938年,12岁的李剑锋经历了改变人生的创伤时刻——日本侵略者的铁甲车呼啸而过,向逃难的乡亲疯狂扫射,无辜百姓倒在血泊中,家园沦为废墟。这血淋淋的场景,在他心底刻下国仇家恨,“抗日救国”的信念自此生根。彼时的他,虽只是乡野少年,却暗下决心:定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1936年至1939年,他先后读了一年私塾、三年小学,书本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现实的山河破碎交织,让他早早懂得了民族大义的重量。
1941年4月,15岁的李剑锋终于踏上革命路。当地铜山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他主动报名成为勤务员,白天穿梭各村传递情报,夜晚借油灯学习革命理论,生怕错过任何为抗日出力的机会。1943年8月,他进入淮北抗日根据地邳睢铜联合中学,过着“肩背芦席马扎,敌情来了转移,无敌情就上课”的游击求学时光,边学习边参与政权选举实践,在烽火中快速成长。1944年是他的转折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系统学习战术指挥与军事技能,从热血少年蜕变为能打硬仗的战士。
毕业后,李剑锋投身抗日主战场:津浦陇海铁路破袭战中,他冒炮火爬铁轨、安炸药,炸毁日军补给线;攻打时村、曹八集敌伪据点时,或迂回包抄摧毁碉堡,或带伤冲锋击溃敌人,用生死践行誓言。抗战胜利后,他的战斗脚步未停:1945年起历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江淮军区等部队职务,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带领部队昼夜奔袭碾庄、坚守阵地三天三晚;1949年参与渡江战役与南京警备工作,见证新中国诞生。
建国后,他继续守护家国,1950年起任28军等部队要职,1955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