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安建功老师《十月一日国庆晨雨寄怀》有感
武豪
在国庆清晨的微凉雨丝中,拜读安建功老师的诗作,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这首诗已不仅是一首应景的抒情之作,更是一曲将个人情愫、历史回响与家国情怀巧妙熔铸的雄浑交响。
诗歌的开篇便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蕴深远的画卷:“今晨的雨丝,是岁月织就的轻纱”。这雨,洗去了尘埃,也朦胧了时光,为历史的登场铺设了舞台。而在这轻纱之后,“今晨的国旗,是民族复兴的赞歌”,那一抹鲜红骤然刺破雨幕,将读者的视线从柔美的自然景观引向壮阔的民族叙事。这一柔一刚、一静一动的意象并置,瞬间奠定了全诗宏大而深沉的基调。
紧接着,安建功老师的笔锋犀利地探入历史纵深。梁启超先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穿越百年风雨,在今日的秋雨中再度激起回响。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精神的溯源与确认。它巧妙地回答了“红旗为何能如赞歌”这一命题——正是因为一代代“少年中国”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最精妙的一笔,在于安建过老师将七十六岁的新中国,依然定义为一个“目光灼灼的少年”。这个意象石破天惊,它摒弃了关于成熟与衰老的常规叙事,赋予共和国以永恒的朝气、不竭的活力与无限的未来。那《林海雪原》的苍茫与《红岩》不屈的脊梁,正是这位“少年”一路走来的成长印记与精神筋骨。
如果说诗的前半部分是宏大的历史叙事,那么后半部分则是深邃的哲学思辨。安建功老师以“雨打梧桐”起兴,将其升华为“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静默誓言。这完成了牺牲与奉献、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诗意表达。随后,“国是千江奔涌的源头,家是永不干涸的月光”一句,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它将“国”与“家”的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国家是文明传承、社会运行的庞大体系,是个人命运得以奔涌的源头活水;而家庭则是情感归宿与精神慰藉,是无论走到何处都温柔守候的永恒月光。结尾“此身虽小,可纳千秋家国;此心虽柔,敢系万里云帆”,更是以一种磅礴的自信,抒发了当代中华儿女将渺小个体融入伟大事业的豪情壮志。
通观全诗,安建功老师以雨丝为线,以红旗为梭,织就了一幅关于家、国与人的锦绣华章。它让我们深信,当每一个“我”的心中都能装下“家国山河”,那么无论前路还有多少风雨,这个永远“目光灼灼”的少年中国,必将带着她的儿女们,驶向更加璀璨辉煌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