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桑恒昌《诗人说海》有感:
人往高处走太累,学学大海,在最低处活出最大格局
天 琮

在崇尚登顶的时代,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却将目光投向“最低的地方”——海。他用三首精悍的小诗,揭开了大海谦卑表象下蕴含的惊人力量与人生至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逆向而行的生存智慧。
诗人说海
桑恒昌
之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最低的地方/是海
之二
蓄水最多的是海/最渴的也是海/举千万条江河/痛饮着
之三
三山六水/一分田/这是地球表面/天然的布局/地球上再没有比海更大的面积/也再没有/比海更深的水域/可是海总是/屈身为零/仰视/毎一寸土地

我的品读赏析:
著名诗人桑恒昌新作《诗人说海》组诗,以简洁深邃的笔触,赋予“海”这一经典意象全新的哲学维度。三首诗看似独立,实则层层递进,从自然属性到生命隐喻,最终升华为一种震撼人心的生存姿态。
之一:低处的胸怀,是格局的起点
诗人开篇巧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俗语形成张力对比,瞬间将“海”置于一个反常规的视角:世间万物竞相向上的法则,被海的“低”所颠覆。这“最低的地方”并非卑微与失败,而是包容万象、成就其浩渺的根源。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强大,往往始于一种向下扎根、虚怀若谷的沉静。

之二:永恒的渴求,是生命力的源泉
第二首揭示了一个深邃的悖论:蓄水最多者,为何也是最渴者?这里的“渴”,不再是匮乏,而是一种永恒的开放与汲取的状态。一个“举”字,一个“痛饮”,将被动接纳升华为磅礴大气的主动索求。这生动地隐喻了生命的真谛:真正的丰盛,不在于固守已有,而在于永不满足、永不停歇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与智慧的交换。
之三:屈身为零,是至高的境界
第三首将地理常识转化为哲学宣言。海拥有“最大”的面积与“最深”的水域,这本是足以傲视万物的资本,但它却主动“屈身为零”,并“仰视每一寸土地”。这种彻底的谦卑,成就了其无可比拟的浩瀚与深度。它告诉我们,唯有将自我“归零”,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承载无限可能,抵达一种“无我故成其大”的崇高境界。
整体而言,这组诗共同构建了一套深邃的价值体系:低处即包容,渴求即丰盛,屈身即崇高。它不仅是对“上善若水”传统智慧的现代诗性呼应,更是对当下社会浮躁心态的一剂清醒剂。在一个人人追逐“高处”的时代,诗人借海喻人,让我们看见一种更强大、更智慧的活法——真正的屹立,或许正始于一份敢于身处低处并仰望整个世界的气度。
2025年10月1日/乙巳八月初十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