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一场聚焦盱眙古泗州历史文化的考察交流活动在盱眙拉开帷幕。来自江苏省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淮河水文化研究者、洪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与盱眙本地专家、文史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古泗州遗址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入研讨遗址保护利用举措,为挖掘弘扬盱眙历史文化内涵贡献智慧力量。
活动伊始,众人相聚于盱眙标志性建筑都梁阁下的“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内丰富的展陈,大家系统地了解了盱眙作为“千年古邑”的深厚底蕴——从龙脉吉壤的帝王故里、淮河冲衢的山川形胜,到英雄辈出的人文荟萃、甲秀风物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厚的文化遗存,让专家学者们直观感受到“淮上明珠、唐宋名城”的独特魅力,更对“秦汉古邑、帝王故里”的多彩历史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
上午,专家学者一行前往期盼已久的古泗州遗址考察调研。该遗址坐落于盱眙第一山对面的淮河之滨,盱眙县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谭勇现场介绍了大圣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及未来保护利用规划。交流中,专家们围绕“淮河滞洪区对遗址规划的影响”“灵瑞塔地宫保护利用路径”“古泗州盛景再现方案” 等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诸多建设性思考。随后,在谭勇的带领下,众人前往与大圣寺相邻的古汴河(隋唐运河)遗址,听取了古汴河发掘过程、出土文物及“黄河夺淮”导致泥沙淤垫堵塞的详细介绍,并就古汴河后续保护利用方向进一步交流探讨。原定考察已发掘的香花门遗址,因大雨滂沱造成的泥泞导致车辆无法通行,众人遂通过图纸结合现场讲解的方式了解遗址情况。考察结束后,专家们纷纷表示:“此前对古泗州的研究多停留在文献资料与表面认知,唯有亲临遗址现场,才能真正领悟其历史价值,让研究更具深度与意义。”
下午,“盱眙县古泗州遗址专家考察调研座谈会” 在金谷园饭店会议室召开。会上,原盱眙县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淮安市特约文史专家、明史专家陈琳首先代表盱眙文史爱好者,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对专家们长期关注、支持古泗州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致以衷心感谢。随后,陈琳从“古泗州的悠久历史”“黄河夺淮引发的历史悲剧”“古泗州历次勘探与考古发掘历程”“学术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四个维度,向与会人员作系统介绍,其详实的内容与深入的分析赢得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认可。紧接着,盱眙古城砖研究专家周君牧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古泗州遗址废墟中寻觅带标识、文字古城砖的经历及成果,其执着坚守的精神令在场专家深受触动,赢得一致敬佩与夸赞。
接下来与会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江苏省资深媒体人、口述史研究专家韦晓东先生就如何结合盱眙的历史文化、结合古泗州的保护利用开展口述历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路。他提出: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可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古泗州保护利用注入“活态记忆” 力量。一方面,可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盱眙城乡,走访知晓古泗州传说、民俗、水患记忆的老人,系统性采集口述史料,填补文献记载中关于民间生活、市井文化的空白,让沉睡的遗址拥有“可讲述的历史”;另一方面,要搭建跨区域协作平台,联动盱眙本地文史机构、高校研究团队,对采集的口述素材进行整理、考证与数字化归档,形成兼具学术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古泗州口述史》成果;此外,还可将口述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文化产品,通过短视频、音频节目、线下展览等形式,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古泗州的历史魅力,既为遗址保护凝聚社会共识,也为环洪泽湖文化旅游带建设增添独特的“记忆 IP”。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淮河水文化研究专家吴旭就古泗州文化与淮河文化、隋唐运(古汴)河文化的研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黄河以善决、善淤、善徙闻名于世,自大禹治水以来,决徙次数更仆难辨,孟津以下,或北走津沽,或南出云梯,或中趋利津,其势飘忽不定。自古以来,针对黄河一直没有长治久安之策。从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全河夺淮入海,开始了 661 年的黄河南下夺淮之势,造成了淮河历史上最严重的水患灾害。泗州古城地势低洼,随着黄淮运关系的日趋复杂和潘季驯等提出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治水方案的推行,为了黄河,保了运河,却坏了淮河,淮河面临严重危
机只是时间问题。康熙十八年(1679 年)靳辅大筑高家堰,淮水壅高,越明年(康熙十九年,即 1680 年),水淹泗州,州城沦为泽国。随着数百年的黄河泛滥,淮河、洪泽湖底不断淤高,泗州古城从水下淤成地下。多了解一点历史变迁,可能会有利于考古复原工作的顺利,同时也可以利用好遗址挖掘的有利时机,更多关注黄河淤垫的微观变化,以分析洪泽湖淤高的历史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对盱眙及洪泽湖周边的文化及旅游均有重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夏宝国会长从洪泽、盱眙一衣带水、友好协会,以洪泽湖为纽带,以古泗州为课题加强今后的合作与研究,争取多出成果方面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其一,盱眙是淮河、运河文化重镇,文蕴深厚,它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富集区,不仅盱眙自己需要进一步努力挖掘弘扬,省、市相关部门和文史研究界也应更多给予关注。其二,盱眙文史研究硕果累累,为其他县区树立了样板,我们要多向盱眙学习,特别是学盱眙文史专家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精神。其三,盱眙、洪泽都在环洪泽湖世界级文化旅游带上,双方联手,互相支持,可以产生 1+1 大于 2 的效果。
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洪泽报原副总编辑,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孙玉清就古泗州遗址保护利用方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拓宽研究领域,突破当前局限,深度挖掘这座“东方庞贝”的漕运文化与水患历史价值,既要梳理文献典籍中的历史脉络,也要结合考古成果还原城市布局与生活场景;二是着力培育文史新人,通过“老带新”、专题培训等方式壮大研究队伍,破解专业力量不足难题,为遗址研究注入长效活力;三是加大跨区域交流,联动盱眙等周边地区,整合两地环洪泽湖文化资源,开展联合调研、学术研讨,汇聚多方智慧助力遗址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
会议交流、多维献策,共绘古泗州水城建设蓝图
在专家主旨发言后,盱眙本地与会同志原盱眙县档案局局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奎,原县委党校副校长、盱眙报副总编、盱眙县教科文研究会会长赵鸿飞,原盱眙县第三中学主任、县诗词学会理事丁德涵,盱眙县古城砖研究专家、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周君牧,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老科协城管分会副会长丁立高等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围绕古泗州遗址保护、文化挖掘、文旅融合等方向,与专家展开深度互动,提出一系列贴合本地实际的思路与建议。如周君牧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来在盱眙老城改造的废墟中寻觅古泗州带标识、文字古城砖的经历及成果,其执着坚守的精神令在场专家深受触动,赢得一致敬佩与夸赞。
盱眙与会同志提出:应依托古泗州遗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考古研究+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项目。在考古研究层面,建议引入无人机勘探、三维建模等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厘清遗址布局,还原古泗州城的街巷格局、建筑风貌与市民生活场景;在文化展示层面,规划建设古泗州遗址公园,设置沉浸式文化展厅、模拟古街巷道等设施,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数字互动等方式,让游客直观感受古泗州的历史韵味;在旅游体验层面,建议结合盱眙“淮河文化”“帝王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开发古泗州主题文创产品(如复刻古城砖摆件、遗址主题绘本),定期举办“古泗州文化节”“淮河龙舟赛”“爱神泗州大圣
祭祀”等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古泗州遗址,推动盱眙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众人还围绕“盱眙历史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古泗州遗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环洪泽湖文化资源联动开发”等议题展开延伸讨论。盱眙本地文史工作者结合日常研究中遇到的“文献资料碎片化”“年轻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向专家请教解决方案;专家们则结合其他地区遗址保护的成功案例(如良渚古城遗址、开封城摞城遗址),提出“建立盱眙历史文化数据库”“开展‘文史新人培养计划’”“与高校共建研究基地”等具体建议,为盱眙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路径。
厘清思路、资源共享,形成古泗州深度研究共识
经过一天的实地考察与深度交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一场“专业与本土的碰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从成果来看,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的形式,让专家学者与本地力量充分交换意见,既厘清了古泗州遗址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形成了一批可落地、可推进的思路建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从长远价值来看,本次活动搭建了“省级专家+地方力量”的协作平台,为盱眙古泗州遗址研究注入了专业资源,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古泗州遗址在“淮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 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为盱眙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凝聚了社会共识。
此次考察交流虽已落幕,但古泗州遗址的保护、研究与利用之路才刚刚开启。未来,盱眙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专家智慧与本地资源,推动古泗州遗址从“地下遗产”变为“文化名片”,让这座“东方庞贝”的历史光芒重新绽放,为淮河文化传承、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贡献盱眙力量。
活动结束后,洪泽区夏宝国会长带着古泗州的灵感和余温,满怀激情的写下
了一首《泗州古城赋》。
泗州古城赋
夏 宝 国
二0二五,岁在乙巳,时近中秋,八月初六,细雨濛濛。皖上蓝盾,洪泽孙公,南通韦君,淮城渔翁,联袂访古,盱眙寻幽。骚客陈琳,学富五车,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其激情澎拜,喷珠吐玉,论文脉之绵长,陈古都之沧桑;叹漕运之悠久,状奇异之光芒。才俊谭勇,现场解说,引人入胜;周公君牧,展罕见城砖,举座皆惊。玉奎、鸿飞、立高、德涵等淮上诸子共襄盛举。盖如坐春风,若品玉液,似闻惊雷,感慨万千!渔翁不能自己,赋以记之。
夫泗州古城者,尝为运河之要津也。盖淮水之阴,汴泗之交,有城如斗,锁钥南北。昔者大禹导淮,九鼎定域;炀帝开河,万舸连樯。唐筑城垣以镇漕运,宋起浮桥而通帝乡。商贾云屯,市列珠玑之光;舟车川骛,夜燃星火之芒。此诚东南之要会,中原之膏壤也。
其城也,双虹跨浪,五门涵虚。城头雉堞连云起,脚下官帆带月徐。普照王塔,影落长淮惊鹭浴;灵瑞寺钟,声随暮鼓动龙居。十里街衢,遍闻吴楚之语;百座楼台,半掩绮罗之裾。茶幌摇春,酒肆蒸霞,士女嬉游于香径;书院传经,戏台演史,弦歌不绝于蓬壶。
然天道盈虚,坤舆反复。康熙十九,岁在庚辰,雷崩电怒,雨泻天倾。淮波山立,翻禹王之旧道;浊浪霆奔,湮嵯峨之后土。三载茫茫,鱼龙登堂,千年郁郁,龟鼋栖梁。遂使朱甍化蜃市,青石沉鲛宫。惟见寒涛拍月,犹闻故老说峥嵘。
墨客骚人,流连忘返。吟咏歌赋,佳话传奇。李白弹僧伽之曲,徐夤题泗州之塔;东坡除夜感黄师送酒,少游晚望赞丹山美景。梅尧臣寄语乐职方,郭正祥诗赠朱表臣。诗云:“使君朱轮来,歌管樽酒深。北园有高树,倒影清池心。使君意萧散,燕座哦古今。应怜远游子,幽梦寄遥琴。”刺史张伾勇抗天灾,坚如长城;吕公任周秉笔直书,乃树典范。
佛教文化,名扬四海。唐宋之际,地位崇高,有幸并列,四大重镇,五台山,
泗州城,终南山,法门寺。江淮之间,谁与比肩?
今者水平野阔,湖镜涵空。舷窗下窥,或见断碑凝绿;渔歌起处,时逢古陶泛红。考古者探赜索隐,打捞星霜;丹青者摹形写意,再构穹隆。潘季驯蓄清刷黄济运,常三省上书拯救民艰。诚治水理政之传奇。高家堰倔起,保漕运大局;泗州城沉沦,舍地方局部。虽为憾事,奉献精神彪炳汗青,当世代铭记!
夫昔因漕运而兴,复因洪灾乃湮,今复以漕运而名。沧海桑田,令人扼腕。盖知城可没而文脉不断,水虽深而精魄长存。嗟乎!兴废岂由人?沧桑自有章。但使淮流清晏,永记此城皓皓。
夫泗州,“辉煌 900 年,沉睡 300 载”,其经历坎坷,屡屡遭灾,又屡屡崛起。不倔之精神,激励有识之士砥砺而行。夫探其历史悠久,彰其文化精深,赞其乃世遗之内涵,进而推动文旅日益之繁昌,信乃不世之功。
泗州古城,泱泱青史,皓皓文化,淮河之光荣,运河之骄傲,享誉于中华,驰名乎寰宇!传承其翰墨,谱写其新章。夫利在今世,功垂千秋!
注:2025 年 9 月 27 日上午,江苏历史文化研究会口述史研究会韦晓东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淮委研究者、文史专家吴旭先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夏宝国,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专家、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孙玉清等冒雨共同考察泗州古城遗址,下午并举行盱眙县古城泗州遗址考察调研座学术研讨会,畅抒己见。淮上学者汪玉奎、赵鸿飞丁德涵丁立高谭勇共襄喜事,倍感荣幸!
2025 年 9 月 28 日星期日初稿与洪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