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秋日抒怀
菊香盈袖,心同秋水,淡看朝暮。
一、标题注解
桂枝香:词牌名,属双调九十一字,上下阕各十句、五仄韵,以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为经典范式,多用以抒发怀古、感时或抒怀之思,韵律沉郁顿挫,宜载深沉情感。
秋日抒怀:词题,“秋日”限定创作时序与景物背景,“抒怀”点明核心主旨——借秋日之景,抒发个人对过往、当下及人生的感悟。
二、上阕(绘秋景)注解
1. 长堤晚暮渚:“长堤”指绵长的堤岸,勾勒开阔的地理场景;“晚暮”即傍晚,点明时序;“渚”指水中小洲,“晚暮渚”三字组合,描绘出堤岸旁、暮色笼罩下水洲的静谧画面,为全词奠定“秋晚清寂”的 基调。
2. 渐雾锁荒丘,风卷残絮:“渐”表时间推移,写出雾气慢慢笼罩的动态;“荒丘”指萧瑟的山丘,显秋之苍茫;“残絮”此处非春日柳絮,而是秋日凋零的草木花絮(如杨花、芦花等),“风卷残絮”勾勒出秋风萧瑟、万物疏落的景象。
3. 野径苔深露冷,远烟凝素:“野径”即野外小路,“苔深”说明路径幽僻、人迹罕至;“露冷”以触觉写秋之寒凉;“远烟”指远方的炊烟或雾气,“凝素”中“素”为白色,形容远烟如白绢般凝结不散,画面清淡雅致。
4. 寒云低压孤亭瘦,望遥天、雁声凄楚:“寒云”点出秋云的清冷质感,“低压”显天色沉郁;“孤亭瘦”中“瘦”为拟人手法,不写亭之“高”或“小”,而以“瘦”状其孤峭、疏朗之态,暗合秋之疏淡;“遥天”指辽阔的天空,“雁声凄楚”非写雁声悲切,而是以雁的鸣叫衬托秋空的辽阔与寂静,“凄楚”此处偏指声音的清越辽远。
5. 败荷池畔,蒹葭飞雪,梧桐听雨:“败荷”即枯萎的荷花,点明秋之萧瑟;“蒹葭”指芦苇,“蒹葭飞雪”形容芦苇花随风飘飞如白雪,是秋日经典意象;“梧桐听雨”化用古典诗词中“梧桐更兼细雨”的意境,以雨打梧桐的声响,衬出环境的清幽,也暗合秋之细腻。
三、下阕(抒情怀)注解
1. 念往昔、油城剑舞:“念往昔”为过渡语,开启对过往的回忆;“油城”指以石油开采为核心的城市,结合后文“钻塔”可知,是作者过往工作生活之地;“剑舞”非实指舞剑,而是比喻往昔在油城工作时,意气风发、充满干劲的精神状态,暗含豪情。
2. 忆钻塔凌霄,汗浇今古:“钻塔”是石油开采的标志性设备,“凌霄”形容钻塔高耸入云,凸显工业场景的壮阔;“汗浇今古”中“今古”非指时间跨度,而是借“古”的厚重感,强调过往奋斗的汗水,既浇筑了曾经的事业,也沉淀为如今的人生记忆,显露出对过往经历的珍视。
3. 卸甲归闲江左,梦萦砧杵:“卸甲”原指将士脱下铠甲,此处比喻脱离过往的工作岗位,开启闲适生活;“江左”为传统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今江苏、安徽南部等地),点明当下的居住之地;“砧杵”指古人捣衣用的砧石与木杵,代指日常生活的声响,“梦萦砧杵”意为梦中常萦绕着平凡的生活声响,体现对当下闲适生活的眷恋。
4. 霜丝不叹流光改,对清樽、意随云去:“霜丝”指花白的头发,代指岁月流逝的痕迹;“流光改”即时光变迁,“不叹”二字显露出作者不悲叹年华老去的旷达心态;“清樽”指酒杯,“对清樽”写闲时饮酒的雅态;“意随云去”形容心境洒脱,如白云般自在无拘,进一步强化“归闲”后的淡然。
5. 菊香盈袖,心同秋水,淡看朝暮:“菊香盈袖”化用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意境,以秋日菊花的清香,衬出生活的雅致;“心同秋水”中“秋水”以其澄澈、平静的特质,比喻心境的通透与淡然;“淡看朝暮”中“朝暮”既指每日的晨昏,也暗喻人生的起伏变迁,“淡看”二字收束全篇,点明核心情怀——历经世事后,以平和心态看待人生过往与当下。
——《桂枝香·秋日抒怀》赏析
这首《桂枝香》以“秋日抒怀”为题,上阕绘秋景之清寂,下阕叙平生之况味,景与情融、今与昔契,在传统词牌的韵律中,写出了兼具个人印记与时代质感的情怀,堪称“以景载情、以情驭景”的佳作。
一、上阕绘秋:萧瑟景中藏清致,细节见意境
上阕以“长堤晚暮渚”开篇,“晚暮渚”三字立稳秋时、秋地,水洲映暮色,瞬间铺展开阔又静谧的画面,为全词定下调子。继而以“雾锁荒丘”“风卷残絮”勾勒远景的苍茫,“野径苔深露冷”“远烟凝素”细化近景的清寒——“苔深”显幽、“露冷”感凉、“烟素”见淡,层层递进间,秋之清寂如在目前。
尤为精妙的是意象的组合:“寒云低压孤亭瘦”中,“孤亭”本是孤景,却以“瘦”字状其姿态,暗合秋之疏朗;“雁声凄楚”借声衬静,让秋空更显辽阔;“败荷池畔,蒹葭飞雪,梧桐听雨”则是三组经典秋景的巧构——“败荷”见秋之残,“蒹葭飞雪”见秋之疏,“梧桐听雨”见秋之细,三者动静相济(荷静、葭飞、雨落),声色相融(雨有声、荷葭有色),将秋的“萧瑟”化为“清致”,无悲秋之颓,反有赏秋之静。
二、下阕抒怀:往昔豪情映今朝,淡然见风骨
下阕笔锋一转,以“念往昔”勾连今昔,跳出传统秋日抒怀的“伤时”窠臼,注入独特的人生履历——“油城剑舞”“钻塔凌霄”绝非文人虚笔,而是带着工业时代印记的“豪情往事”,“汗浇今古”四字掷地有声,将过往的奋斗与担当凝于笔端,让“怀旧”脱离了空泛的“忆旧游”,多了几分厚重的生命质感。
继而写当下:“卸甲归闲江左”点出如今的闲适,“霜丝”显岁月痕迹,却以“不叹流光改”破之,无对年华的嗟叹;“对清樽、意随云去”写闲居之态,酒入清樽却不耽于醉,心意随云显旷达;末句“菊香盈袖,心同秋水,淡看朝暮”收束全篇,“菊香”承秋景,“秋水”喻心境,“淡看朝暮”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从“油城剑舞”的豪情,到“淡看朝暮”的淡然,不是消沉,而是历经世事后的通透,让“抒怀”有了“沉淀”的力量。
三、韵律与章法:守词牌之矩,显个性之灵
全词严守《桂枝香》词牌韵律,依《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雨韵)贯穿始终,“絮、素、楚、雨、古、杵、去、暮”等韵脚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既合传统词律的严谨,又无束缚之感。章法上,上阕“景语”层层铺陈,为下阕“情语”做足铺垫;下阕“情语”由昔及今,又以“菊香”“秋水”回扣上阕秋景,首尾圆合,让“秋景”与“情怀”浑然一体,无割裂之痕。
整体而言,这首词跳出了“悲秋”的传统框架,以秋景之清衬心境之淡,以过往之豪显当下之透,在传统词的雅致中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读来既有秋的清寂之美,更有人生的通透之力。
踏雪寻梅,本名李兆春,男,1965年7月出生,汉族。江苏徐州人。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政工师。世界汉诗协会、中国散文家协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从事过宣传、共青团、文秘等管理工作,现履职于大庆油田,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创作词作两千余首,部分作品散见于《诗林》《长白山诗词》《世界汉诗》《北方文学》《海外文摘》《词刊》《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等刊物。部分作品收录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难忘的时光》《梅馨斋诗词》《中华诗词歌赋文学精英大辞典》。2016年11月以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趣叟斋词选》(上、中、下)三卷。2017年度入选中国诗坛实力诗人名录;2018年进入国家《中国文化人才库》;2019年荣登全球华人最强文学家季军榜;2021年喜获《新潮诗词》“点将台”,选粹词作25首。
目前,已有十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作家、评论家为其撰写序文、词评和书评等。普遍认为作者的:
“词风秾丽、词韵清蔚、词境醇厚,既有古韵遗风,又有时代特色;既有身边趣事,又有桑梓情怀。谈人、咏物、赋事,皆体现作者的婉约风格。”
“词作闲愁绮怨、语淡情浓、意境轻和、词风清婉,既颇似韦庄,又宛若柳永。无论咏物、赋事、抒情,还是寓意、借景、造境,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婉约风格。”
“词作清丽婉约、清音雅韵、清新俊逸、清幽旷远,既婉转含蓄、辞情蕴藉,又离思别愁、闺情绮怨,无疑又是国内婉约派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