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李宝智
历时三载春秋,在史永峰先生的《论语通俗解读》中漫溯,仿佛进行了一场与先贤跨越千年的对话。当最后一页轻轻合上,胸中涌动的不仅是知识的沉淀,更是一种生命被点亮后的澄明与感动。这份感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它最终凝结为一句古老的箴言:“心存善念,天必存之。”然而,这“天”在何处,“存”的又是何物?《论语》以其温润而坚定的力量,为我展开了这幅深邃的精神图景。
那些流传于坊间的古老警句——“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刀斩地头蛇”——初读似是一曲退守保身的哀婉之歌,细品之下,却发现它们与《论语》的智慧琴瑟和鸣,共同吟唱着关于“中道”与“仁德”的哲学。它们并非教人泯灭锋芒,于世浮沉,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隐喻,警示我们在尘世喧嚣中如何守护心灵的完整。
“人怕出名猪怕壮”,其忧惧的,从来不是声名本身,而是名声之下,那摇摇欲坠的德性根基。孔子有言:“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真正的君子,其目光如炬,始终向内灼烧,审视自身德能与才学的匮乏,至于外界是否投来认可的目光,不过是浮云过眼。这份对内在价值的坚守,使得“名”成为一种无需刻意追求的自然结果,甚至是一种需要以德性时时衡量的潜在负累。由此,“枪打出头鸟”便不再是对先驱者的诅咒,而是对那种失却了“礼”的节制、仅凭血气之勇的“妄动”的精准批判。孔子推崇“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其“讷”便是言语的谦抑,是“危行言孙”(《宪问》)中那份身处浊世仍能保有的言语柔顺。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勇气——一种将刚直内敛于胸、以柔韧姿态践行大道的生存智慧。
于是,安身立命之本,豁然开朗:它在于“积德行善,道义为先”的日常修行里。这修行并非遥不可及的壮举,它就蕴藏在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的反躬自问中,蕴藏在“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尽己之心间。当德行如涓涓细流般日夜积聚,生命自然能抵达“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的丰盈境界。此刻,“天必存之”便超越了简单的因果报应,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那“存之”的“天”,既是内心那片因仁德而朗润的精神宇宙,也是由内而外所自然感召的和谐人伦。天道远,人道迩,善念所存,首先安顿的是我们自己的灵魂。 然而,斩除外在的“地头蛇”易,降伏内心的“心魔”难。孔子“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的教诲,如一把寒光凛冽的“心灵之刃”,要求我们时刻向内,斩除那些盘踞于灵魂深处的贪婪、嗔怒与骄矜。唯有通过这般艰苦的自我搏斗,让意念与行为皆归于“礼”的节度,外在的言行才能真正与道义相契合,不为物役,不因境迁。
这一切精神的修炼,最终必然要直面世俗的试炼——“利”。孔子并不讳言富贵,他所确立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黄金法则。当他慨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时,其声铿锵,其志皓洁。那“浮云”之喻,不仅是对不义之财的轻蔑,更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束缚后,心灵所能抵达的旷达与自由。这里的“道”,便是仁义的最终体现,是衡量一切行为的终极尺度。
回望来时路,古老的警句在《论语》的烛照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
· “怕出名”,是教导我们向内耕耘,让声名成为德行的自然附属,而非追逐的目标。
· “慎出头”,是历练我们敏行讷言,以谦逊的姿态承载刚健的精神。
· “积德”与“克己”,是内外兼修的功夫,是构建仁德世界的基石与利刃。
· 而“取之有道”,则是贯穿始终的价值底线,是君子人格在世俗洪流中岿然不动的定海神针。
故曰,“心存善念”,其所存之“善”,乃是由《论语》智慧滋养出的、一种清醒而温厚的生命态度。持守此道,则我们所获于“天”的,并非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一个俯仰无愧、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坦荡人生,一个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安然栖居的、光明的精神家园。这,或许才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生命启示。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