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从王宏甲先生讲座中
汲取的创作智慧
作者:王小艾
9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报告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信息时代的报告文学”讲座,主讲人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学者王宏甲先生。在信息奔涌、众声喧哗的时代,报告文学如何保持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王宏甲先生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报告文学是真实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要求创作者既忠于事实,又需以艺术的手法触动人心。本文试从以下几个层面,梳理其创作智慧。
一、根脉:以文学品质与深厚学养承载真实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而文学性则是其感染力的源泉。王宏甲先生强调,语言绝非单纯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与光泽;创作者须精心锤炼语言,使其精准、生动而富有张力,方能将平凡事实点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
此外,深厚的跨学科学养是创作的根基;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广泛涉猎文、史、哲乃至科学知识。这种积累旨在培养一种宏阔的视野与深刻的洞察力,使作者能穿透纷繁的表象,捕捉时代的本质,让作品既具有思想的锐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
二、路径:于现象中捕捉本质,在人物中展现灵魂
王宏甲先生以《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创作为范本,阐述了报告文学的核心路径;他指出,创作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这要求作者具备一双“思想之眼”,能够超越事件表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社会意义。
人物刻画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所在;王宏甲先生认为,关键在于“理解而非评判”。在描绘“天眼”之父南仁东时,他通过深入采访与细腻观察,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贡献,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使一位科学巨匠的形象真实可感、深入人心。正是这种对人物灵魂的深度展现,赋予了作品撼动人心的力量。
三、精神与方法:将每一次书写视为一场深度的修行。
王宏甲先生尤为看重报告文学作者的“学习精神”。他将每一次创作都视作一次奔赴现场的“田野调查”,主张创作者应怀揣谦卑与好奇,甚至力求成为所书写领域的“专家”。
在讲座中,王宏甲先生特别强调了“道”与“术”的关系。他认为,报告文学创作不仅是技巧的运用(“术”),更是对创作理念和价值观的坚守(“道”)。创作者需要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更要明确创作的目的和意义。他指出,报告文学的“道”在于对真实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和时代的深切关怀;而“术”则体现在如何通过文字将这些理念生动地展现出来。只有将“道”与“术”相结合,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
这种将“道”寓于“术”的敬业精神,提升了创作的境界:它意味着写作不仅是知识的输出,更是深刻的自我成长与精神修行。 在浮躁的时代,这种沉潜式的“深耕”尤为可贵,它要求作者抵抗诱惑,深入生活,最终使作品不仅是对外界的报告,也是自身学识与境界的升华。
四、为时代立传:报告文学作者的历史使命
王宏甲先生的讲座,其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为我们系统地勾勒出报告文学创作的核心范式与精神内核。它深刻启示我们,优秀的报告文学,根植于对真实的执着、对文学的敬畏与对时代的深情。
然而,在信息奔涌的当下,报告文学作者的使命或许更为沉重,也更为光荣。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此时此刻的“新闻”,更是即将成为历史的“当下”。每一个被书写的人物,每一段被定格的故事,都是我们为这个时代留下的精神标本。这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记录,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诠释。正如南仁东与“天眼”的故事,其价值不止于一项科技成就,更在于揭示了人类面对宇宙的求知宏愿与内在品格的伟大。优秀的报告文学,正是要透过事实的“骨骼”,描绘出精神的“血脉”。
创作者更应以学识为根基,以人物为纽带,以高尚情操为底色,以每一次写作为成长,深入时代的肌理,挖掘那些值得铭记的故事。唯有怀揣这般信念,我们的作品方能跨越时空 ,成为连接个体与永恒,瞬息与历史的坚实桥梁。让飘散的信息沉淀为思想,让喧嚣的时事升华为经典,最终为奔流不息的时代,留下值得被后世触摸的、有温度的灵魂印记;成为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