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牛志华
当第一缕晨光漫过天安门的城楼,那面鲜红的旗帜便醒了。风牵着它的边角,像牵着整个秋天最庄重的仪式——不是刻意的盛大,是每道丝线里都织着的故事:是先辈走过的泥泞,是建设者磨出茧的手掌,是孩童眼里亮晶晶的向往。
街角的早餐铺冒着热气,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肉包的香,飘过插在门楣上的小国旗。穿校服的孩子攥着母亲的手,小书包上的国旗挂件晃呀晃,和他口袋里没吃完的糖,一起甜着这个清晨。公交站台旁,老人戴着老花镜读报纸,头条上的“华诞”二字被阳光描上金边,他指腹轻轻蹭过纸面,像在触摸那些越来越好的日子。
午后的公园里,长椅上坐着聊天的人,话题从今年的收成聊到孙子的新书包;草坪上,年轻人铺开野餐垫,零食袋旁立着小小的国旗,风过时,国旗和他们的笑声一起飘。远处的广场上,合唱团的歌声漫过来,没有华丽的伴奏,只有无数人跟着轻轻唱,调子不算齐整,却比任何乐章都动人——那是普通人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告白。
等到夜色漫上来,满城的灯火便亮了。写字楼的窗连成星河,居民楼的灯透着暖,就连路边的路灯,也把光影里的国旗照得格外清晰。我站在天桥上看车流,车灯汇成的光河向前流淌,每一盏灯里,都装着一个小小的家:有人在厨房煲汤,有人在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有人对着视频里的亲人说“今天的烟花真好看”。
这一天的中国,没有特别的“不一样”,却又处处都是“不一样”。是晨光里的炊烟与国旗同框,是街头的笑声与歌声交织,是每个平凡人眼里的光,凑成了这片土地最耀眼的模样。十月的风还在吹,吹过山川湖海,吹过城镇乡村,把“国泰民安”这四个字,吹进了千万个寻常的日子里。
作者简介:
牛志华,1972出生,牡丹江市人,职业:教师。中华诗词曲赋联理事,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牡丹江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员,全国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黑龙江省研究员,曾是招生副校长,总监,特约记者,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联楹联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二级辅导员,牡丹江市楹联协会会员,龙江诗钟社副秘书长,紫罗兰文学社长,兼值审部长,牡丹江市国学研究院讲师,青年文学理事,绥化分会九州文学会经典文坛网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宁古塔作家》签约诗人,作品在中联会诗钟社,中华诗社,紫罗兰文学社,蓝星七院,后七子诗社,青年文学社,黑龙江文坛,丹江文学,野草一院,华夏诗文集萃,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等全国精选纸刊,都市头条,金榜头条媒体平台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