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喜有约&乡泽暖心
摘要
2025年国庆节,新中国迎来76周年华诞。这一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时间节点,既承载着救亡图存的艰辛过往,更见证着自强奋进的辉煌征程。本文以国庆纪念为精神纽带,追溯76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气节的传承脉络与自信品格的生成轨迹,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奋斗实践与精神世界演进的内在关联。从抗战岁月的气节淬炼到建设时期的自信萌芽,从改革开放的底气积累到新时代的精神升华,结合英烈精神传承、科技创新突破、文化自信崛起等典型实践与民众生活变迁,阐释气节作为民族精神脊梁、自信作为发展必然结果的深刻内涵,揭示中国人在历史淬炼中形成的精神密码及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
国庆节;76年发展;民族气节;中国自信;精神传承
一、引言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为中华民族翻开了独立自主的崭新篇章。时光流转至2025年,新中国已走过76载风雨兼程的岁月。国庆节作为镌刻国家记忆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对建国时刻的隆重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集中检阅——那渗透在历史肌理中的"来之不易",正是气节传承的底色;这闪耀在发展征程上的成就辉煌,恰是自信生成的明证。
7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执着,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画卷中书写了奋斗史诗。2025年的国庆格外特殊,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烈士纪念日当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的仪式,正是对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当前学界对国庆文化的研究多侧重历史叙事与仪式分析,而将气节传承、自信升华与人民奋斗实践相贯通的系统阐释尚显欠缺。本文立足76年历史维度,以"气节"与"自信"为双轴,通过历史纵深与时代切片的交织叙述,解码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成长逻辑,为理解新时代民族精神提供鲜活注脚。
二、立国之魂:危难淬炼中的气节传承
(一)救亡图存中的气节丰碑
新中国的精神根基,深植于民族危亡时刻的气节坚守。十四年抗战岁月中,"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壮阔图景,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树皮充饥,孤身与敌周旋至最后一刻,腹中未寻得一粒粮食却唯有民族大义;赵一曼在狱中面对酷刑威逼,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唱诠释信仰力量;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后纵身跳崖,用生命践行"宁死不屈"的誓言。这些英雄群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集中彰显。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凝聚气节力量的核心。从遵义会议确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道路,到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党以思想引领与实践担当,将分散的民族力量汇聚成抗敌洪流。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撕开敌人的"囚笼政策",根据地军民创造的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印证了气节不仅体现为牺牲奉献,更蕴含着智慧与坚韧。这种在生死考验中淬炼的气节,成为新中国立国兴邦的精神基因。
(二)建国大业中的气节践行
解放战争时期,气节在信仰考验中愈发纯粹。江竹筠面对竹签酷刑时那句"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不仅是个人骨气的宣言,更是革命者群体气节的缩影。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政权独立,承载着"不让山河再遭蹂躏"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遏制,这种气节转化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行动自觉。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的意志书写了气节新篇。在长津湖的严寒中,战士们冻成"冰雕"仍保持战斗姿态;上甘岭战役中,官兵们在焦土上坚守阵地四十余天,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此同时,国内建设者们在废墟上夯基立柱,从东北荒原上一汽第一根基桩的打下,到戈壁沙漠中原子弹研制的秘密攻关,气节在和平建设中获得了新的表达形式。
(三)新时代的气节守护与传承
进入新时代,气节传承被赋予了制度保障与时代内涵。曾几何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解构英雄事迹,调侃邱少云烈士、污蔑"狼牙山五壮士"等行为,侵蚀着民族精神根基 。对此,国家通过设立烈士纪念日"立大德于社会",建立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扬大义于国家",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施大信于天下",用一系列举措捍卫英烈荣光。2025年烈士纪念日,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举办公祭仪式,民众自发前往烈士纪念设施献花缅怀,彰显着崇尚英雄、传承气节的社会共识。这种对精神根脉的坚守,让气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三、强国之基:奋斗征程中的自信萌芽
(一)艰苦创业中的自信积淀
76年的发展历程,是自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长史。建国初期的中国一穷二白,"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的疑问萦绕在时代上空。但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的信念破解难题,用实践给出了坚定答案。1964年罗布泊上空的巨响,让第一颗原子弹的光芒照亮了民族自信的前路;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回太空的旋律,奏响了科技自立的序曲。
这一时期的自信,孕育于平凡英雄的奋斗之中。"铁人"王进喜在荒原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身体搅拌泥浆的壮举,彰显了建设者的豪情;焦裕禄在兰考沙丘上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焦桐精神"的象征,见证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到实现粮食自给,这些成就虽朴素却坚实,让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在奋斗中积累的自信,为改革开放后的腾飞积蓄了精神力量。
(二)开放浪潮中的自信成长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拓展了自信的维度。从经济总量不足200亿美元到2024年突破18万亿美元,从城市化率17.9%跃升至66%以上,从封闭半封闭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数字背后是亿万劳动者的汗水浇灌。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百年国耻,"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让民族自信有了最鲜活的注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找准定位,既学习借鉴又保持自主,展现了包容开放的自信姿态。
这一阶段的自信呈现出多元特质:经济领域的突破催生了发展自信,文化领域的交流培育了包容自信,制度层面的创新强化了道路自信。海尔、格力等民族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华为在通信领域逐步打破国外垄断,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国家自信在市场竞争中的微观体现。正如外国观察家所言,中国的成功崛起,本质上是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结果。这种扎根实践的自信,比任何宣言都更有说服力。
(三)创新驱动中的自信跃升
2025年,中国在创新领域的突破为自信注入了强劲动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榜首。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已超50万家,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多项数据印证着中国创新的"加速度"。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从生命健康到航空航天,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让"科技自立自强"从理念变为现实,更筑牢了民族自信的物质根基。
四、兴邦之魂:新时代的气节新诠与自信升华
(一)攻坚克难中的气节传承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气节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焕发新的生机。面对"卡脖子"技术封锁,中国科研工作者传承"不畏强暴"的精神基因,在核心技术领域勇攀高峰。90后占比超75%的DeepSeek团队,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人工智能巨头的"护城河",在全球掀起"中国AI旋风" ;华为团队在重压之下推出鸿蒙系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彰显了中国企业的骨气。这种新时代的气节,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又具时代创新的活力。
气节同样闪耀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放弃城市优渥生活,扎根乡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青春诠释了"为民服务"的气节;抗疫斗争中,无数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用坚守展现了"舍生取义"的担当。在云南保山市潞江坝,云南大学农学院的青年团队用微生物基因组技术改良咖啡种植工艺,让咖啡果皮变废为宝,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塞罕坝人三代接力造就的绿色奇迹,到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气节已从历史英雄的壮举,转化为新时代普通人的自觉践行。
(二)发展成就中的自信彰显
76年积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让中国自信有了坚实支撑。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京张高铁实现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的百年跨越,这些科技突破不仅是技术成就,更是民族自信的生动载体。民生领域的改善更让自信触手可及: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平均寿命从35岁延长至78岁,基础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民众的获得感成为自信最深厚的土壤。
文化自信的崛起让民族精神更具感染力。2025年,80后导演执导的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闹海》超越好莱坞大片,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跻身影史前五,用中国神话故事征服了世界观众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青年网民文化自信持续增强,哔哩哔哩平台播放量前100的动画中,日漫占比从2014年的近六成降至2024年的不足一成,国创作品成为主流消费内容。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12万余人共观升旗的壮观场景,海外街头中国青年身着传统服饰的自信身姿,都彰显着文化认同催生的精神力量。
(三)代际接力中的精神延续
青年一代对气节与自信的传承,彰显了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在科研院所,年轻工程师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熬夜攻关,将"航天报国"的信念转化为技术突破;在红色场馆,95后讲解员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抗战故事,让气节传承更具时代温度;在乡村振兴一线,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用知识与汗水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
这种代际传承既有精神内核的延续,又有表达形式的创新。年轻人用vlog记录脱贫后的乡村变化,用AI技术复原抗战烈士影像,让爱国情怀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彩。在国际交流中,他们跳出西方话语体系框架,以"平视世界"的姿态讨论"中国需要什么",在平等务实的沟通中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正如运动员郑钦文所言,年轻一代的平视视角,本身就代表着中国的进步。他们既熟知"两弹一星"的峥嵘历史,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喝彩;既坚守"独立自主"的原则,也具备"开放包容"的视野,为民族自信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五、精神密码:气节与自信的生成逻辑及时代价值
(一)双重维度下的精神生成
76年历史进程中,气节与自信形成了相互滋养的辩证关系。气节是自信的精神根基——正是因为有"宁死不屈"的底线坚守,才有"不畏强权"的底气;正是因为有"自力更生"的品格传承,才有"自主发展"的信心。从杨靖宇的草根充饥到DeepSeek团队的技术攻坚,气节的内核始终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定,这恰是自信生成的前提。
自信为气节注入时代活力——经济发展的成就让"穷则独善其身"的坚守升级为"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科技进步的突破让"不畏强暴"的勇气转化为"对话协商"的底气。这种辩证关系的形成,源于历史传承与实践淬炼的双重支撑:从屈原投江明志到抗战英雄殉国,数千年文明积淀的爱国传统为气节提供了文化根基;从革命胜利到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探索为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正如张颐武教授所言,年轻一代的自信不仅源于作为发展奇迹的受益者,更来自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的深刻体验 。
(二)新时代的精神价值与实践启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气节与自信的价值愈发凸显。对内而言,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需要以"百折不挠"的气节破解改革难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需要以文化自信筑牢精神防线。对外而言,在世界百年变局下,需要以民族气节守护国家利益,以大国自信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不惹事也不怕事,正是气节与自信辩证统一的生动体现。
传承这种精神力量,需要具象化的载体支撑。红色教育基地的沉浸式体验、英雄故事的多元化传播、奋斗榜样的具象化展示,都能让气节与自信变得可感可学。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持续夯实根基——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核心技术,让自信有"硬实力"支撑;通过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让自信有"群众基础";通过文化传承增强认同,让气节有"活水源泉"。正如专家所言,平视世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年轻一代当以不卑不亢的胸怀,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让气节与自信在文明互鉴中更加坚定。
六、结论
76年国庆坐标下,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气节如砥柱屹立不倒,自信似江河奔涌向前。从抗战岁月的浴血奋战到新时代的创新突破,从革命先烈的舍生取义到当代青年的扎根奉献,气节的传承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自信的成长始终与奋斗实践同频共振。2025年的国庆钟声,既是对76载辉煌历程的礼赞,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召唤。
作者简介
文/欢喜有约,原名:赵登岳。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
文/乡泽暖心,原名:张正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