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文学书斋《红楼梦》读后感文友作品系列--戏里戏外林黛玉
文/木子 编辑/谦坤
小说《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跨越时空的经典著作,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读罢回甘,读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红楼梦》。清代作者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荣国府、宁国府内众多人物的生活百态,人性美丑,世态炎凉。揭示封建贵族家庭从繁华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
神瑛侍者贾宝玉,绛珠仙子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的美好爱情故事在那个封建时代终是一场水中月, 镜中花,落花流水春去也。
小说《红楼梦》中,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花。金陵十二钗中,我最喜欢林黛玉。走进大观园,走进潇湘馆,能直面黛玉出众的才情,她的孤傲,她的真实,她是中国女性真实代表的女性之一。
一首元妃省亲时林黛玉代宝玉作的诗: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其中“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直接描绘稻香村的田园风光,呈现黛玉心中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中“盛世无饥馁”暗含颂圣之意,契合元春身份。也说明黛玉心中悲天悯人的良善。
小说《红楼梦》中还有一首黛玉所作的《葬花吟》诗中: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后续诗句略)
全文以暮春落花为喻,抒发身世飘零之悲,“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诗中体现黛玉高洁孤傲的品性。
这些诗词充分展现了林黛玉的才情和悲剧命运,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同时,这些诗词也是《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
戏里戏外林黛玉,这里说说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故事。
据说一个长胡子的老头给陈晓旭赐名陈也芬,奇怪的是字典里也难寻这个“也”字的含意。“也”字可能是指南方一种不知名的带着淡淡香味的小草。占卦人说是林黛玉的命,要悲苦一生的不好。
后来陈晓旭的爸爸帮就女儿起名陈晓旭,寓意旭日东升,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
机缘巧合,青春年少的陈晓旭参加87版《红楼梦》剧组试戏,执导王扶林一看惊为天人,这就是寻他千百回的林妹妹啊!
戏中,陈晓旭的扮相让人梦回红楼。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动态美与朦胧感的意象刻画其独特气质。含情带羞,清亮如水的泪目,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她把黛玉独有的娇嗔韵味揉进骨子里,把黛玉出众的才情,高洁孤傲,清冷气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陈晓旭把黛玉的眼泪揉进委屈脆弱与倔强中,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模样,活脱脱的心似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一出场就像从大观园走来。
后来,陈晓旭所演的戏中都很难超越林黛玉这个经典角色。她下海经商,在商海中经营得风生水起。只可惜天忌红颜,陈晓旭因患乳腺癌于2007年5月13日在深圳去世,享年41岁(或42岁,不同报道存在差异)。她生前拒绝手术治疗
遁入佛门,青灯古佛的日子里参悟禅机,平静地走完后半生。
一朝入红楼,终生梦不醒。
她随黛玉随花飞到天尽头,一杯净土掩风流,她把最美好的林黛玉形象留给世人品鉴追忆。
经典的87版《红楼梦》虽然渐行渐远,但它后续的故事可是一直延续。戏如人生,戏里戏外中观众何尝没有自己扮演的角色,人生不长也不短,只愿大家珍惜所有,活在当下。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悦享文学书斋文友的《红楼梦》读后感作品,敬请大家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