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家凯 作者/彭家雲 作者/尹本菊 作者/申桂萍 作者/郭宜民 作者/罗俊彦 作者/陈进修 作者/武学坤 作者/余国友 作者/陈宗玲 咏 桂 李恒贤 丝雨斜风一洗尘,嫩鲜惊梦晚来真。 冰容或恐缺青眼,热泪何当撒楚津。 每恨吴刚勤奋斧,可钦诗老倦游人。 桃谑梅欺那须顾,硖山明月证心因。
寿州秋色 程 光 雉堞衔秋色,淮波浣妇襟。 苔侵三眼井,叶拂五藏琴。 雁破禅中语,钟沉月下音。 登临闻鹤唳,大业枉追寻。
观小草有得(通韵) 陈良传 虽无鸟语伴花香,也有诗情画意长。 临水迎风舒翠玉,靠山绣路展芬芳。 轻霜暗度生机勃,苦雨连番韧劲强。 赤日炎炎催愈茂,天涯处处绿茫茫。
桂 香 胡焕亮 细雨频飞云漫逸,田园禾稻烁金黄。 蝉音隐匿鸿声泣,农户欣收谷粒藏。 墨染苍山如画卷,秋洇湖畔竖蒲菖。 客居异地归心切,常梦门前桂溢香。
秋 思 魏龙恩 淝岭犹思落帽觞,画凉亭上唱皮黄。 十年足未尉升步,三顷禾曾岁月藏。 袅袅柳绵衔燕垒,关关雎鸟咏芦菖。 谁怜花发江南白?辜负东篱几菊香!
月下思念 朱明秀 桂魄流辉浸碧空,银华万里与君同。 清光曾照连枝影,冷露今啼别后鸿。 欲寄相思无雁字,空将心事付西风。 瑶台若许重携手,不羡嫦娥一梦中。
秋 祁秀荣 沙沙细雨润新秋,阵阵风吹冷气抽。 节令轮回辞夏热,时光变换进凉周。 田园一派金黄灿,岗树三湾赤白优。 到处枫鲜棉稻菽,遥观遍野待丰收。
嵌字诗两首 刘林春 书路(嵌字) 书卷无涯涵古香,山川万里化文章。 有心欲揽九霄月,路接云霞步浩茫。 行远(嵌字) 行程千里启于今,以览鸿飞霄汉吟。 致境当从磨砚苦,远图终得入云深。
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有感 孙登先 翰苑从游近古稀,跻身学府再登梯。 裁笺自愧文才浅,秉笔常叹知识低。 倾力耕耘研韵语,痴情墨稼解难题。 诗山入胜精神爽,废寝忘餐魂梦迷。
秋雨夕(新韵) 彭 亮 秋雨凄凄久未歇,卧听淅沥解心结。 西风卷地残红尽,夜幕垂天飞鸟绝。 枕簟生寒难入梦,青春逝水易成别。 大千世界一抔土,亘古谁逃沧海劫。
秋游龙眼水库 孙守英 舜风桥畔赏芳馨,水库南边大舜亭。 竹影浓浓观美景,波光淡淡映山青。 谢君邀约金樽享,看客来寻玉树娉。 雅兴游湖人欲醉,诗情画意摄荧屏。
自 嘲 李连富 风吹日晒一天天,我用尊严换酒钱。 这趟人间多可笑,太多狼狈与辛酸。
喜迎国庆七十六周年 丁 娟 过罢九三迎国庆,神州气象正辉煌。 航空舰美披波飒,北斗星辉任宇翔。 键上经营生意火,心中喜悦供销忙。 百年奋斗扬眉处,景更斑斓梦更香。
秋分后的早晨(通韵) 连国民 毛毛细雨偷亲面,淡淡轻寒喜煞人。 酷热三伏终退却,一城凉爽一城春。
秋两首 王素珍 秋 恋 金秋八月桂花香,稻谷烁黄骚客忙。 似火石榴开口笑,枫林娇艳换浓妆。 秋 思 天高云淡桂飘香,万里金秋遍地黄。 花落花开寻旧梦,人非物是两茫茫。
吟 秋 陈开廉 菊黄芦白正开时,又见河边柳秃枝。 淮水扬波鸥戏鹭,硖山流韵鸟鸣诗。 身孤仰望家乡月,心静常吟唐宋词。 莫笑布衣无大欲,唯期种德效贤师。
龙湖秋吟 程海潮 枯荻栖孤鹭,枫红点晚晴。 空林闻鸟啭,曲径见苔生。 落日陂湖映,飞舟云水行。 幽亭邀半月,沽酒醉三更。
藏头·国庆中秋家国同圆 邵学良 国色山河铺锦绣,庆声遍彻九霄中。 中庭月洒清辉满,秋酿盈樽醉晚风。 家讯遥传千里意,国恩长沐万家红。 同邀四海共此夜,圆梦今朝九州同。
庆双节 杨东市 国庆中秋桂子香,一轮明月耀华光。 心欢节日同怀抱,骨肉情深喜气扬。
吟 秋 尹本菊 云展轻纱拂远峰,霞燃天际半江红。 稻翻金浪千重秀,枫缀丹崖万点浓。 桂送郁香芦送雪,月华流洒露华融。 休言春景堪争艳,秋味清醇意更丰。
美 秋 李富华
金风送爽桂飘香,枫染丛林菊蕊黄。 稻谷垂头田野美,南飞大雁返归忙。
淮南印象(通韵) 苏林生 淮河碧水市中流,金厦参天兴致游。 道纵街宏人比美,物丰价惠品皆优。 声声祝语心头暖,阵阵春风诗意稠。 国策英明功显目,黎民百姓少烦忧。
古风两首 李少剑 娘 亲 进门就喊娘,鼻酸泪两行。 腾腾荷包蛋,盘腿细端详。 独 处 向窗抬眼厦连天,车水马龙横竖边。 心静方容天下事,寢床三尺夜安眠。
人生由天不由人(古风) 余守坤 云上云下云卷舒,潮来潮往潮海孤。 年年弯月勾潮海,岁岁圆日采云朱。 花香不语芳菲艳,流水有源瀑承祖。 春华萌芽地自暖,秋实无情百草枯。 人生莫比谁贱贵,一山一水各路途。 写给新疆成立70周年的赞歌 作者/ 朱仙寿
天山的雪,融化七十个春秋 滴滴都酿成岁月的甘甜 玛纳斯河绕了七十道弯 弯弯都驶着不挠的船帆
胡杨矗立成七十道风景线 皲裂的皮肤,刻着绿的宣言 葡萄的藤蔓缠绵七十个夏天 颗颗果实都藏着阳光的箴言
大巴扎的铜铃响了七十年 岁月里,全是酿造的香甜 团结渠的水交织成网 七十个春秋,浇开万家欢颜
各族人民的手,握成同心圆 七十圈年轮,长出同根的藤蔓 这片古老土地的每寸肌肤 都跳动着,新时代的脉管
万物皆往后 唯独我 作者/李志锋(陕西)
灰蒙蒙的天 灰蒙蒙的大地 晨曦中逐渐清醒 树木向后狂奔
田耕玉米向后退去 路上的车辆行人 路边的野草都往后赶 唯独我,努力向前
借助一列火车的力量 追赶着前行村庄的脚步!
矫 情 作者/戴广顺
九月二十二号这天 沟鳞鱼决定行使休息的权力 昨晚加班磕破的盾皮骨隐隐作痛 于是一瘸一拐地朝公共厨房走去
迎面而来的目光有的充满怜惜 工友老李说:你看腿摔的
吃片上次眼受伤吃剩的阿莫西林 躺在床上等饭熟 想给队长打电话请个徦 又怕那样太矫情
忽然看见有只流浪猫趴在垃圾桶上 添吮我昨晚包腿的那块破布 叶 落 作者/田 珍
黄昏雨,不紧不慢 一片叶离开枝头 冉冉飘了下来
就那么安静地泊在水中 背负一身雨的印记 漫渡每个瞬间
以因果之心观万象 秋凉,不悲不怨
蝶恋花.深秋 陈廷玲 一夜霜风凋万树,晨起凭栏,衰草凝晶露。莫道寒来寰宇惧。破寒自有人来去。 抖擞精神安大步。屈指流光,转顺佳期度。待到春回千物曙。晴晖璀璨群花舞。
【双调·大德歌】清明前夜梦母 庄来喜 夜深寒,影窗前。油灯伴补衫,花镜穿针线 。书房泪笔滴篇,阳台盼亮坟前念,对月望无眠。
西江月·小园随想 (新韵藏头) 李保才 满径风拂残弃,园边日暖初封。春枝绽蕊海棠红,色染烟霞与共。 花影摇窗篱畔,开帘趣在心中。富年岁月度秋冬,贵愿皆成好梦。
风入松·秋 分 李家文 苍苍白露染荒园,草木换焦颜。漫坡遍野黄花卧,西风过、泪坠腮边。柳叶临池哀叹,残荷水底涅槃。 秋分过后雨丝寒,提酒立窗前。几多心事凭谁述,情深处、落日归山。尘世南柯一梦,醒来只有云烟。
【小石调·天上谣】玉门关怀古(中华通韵) 黄贻裳 暮眺玉门关,遥忆秦和汉。骚人赋雅篇,咏凉州不度春烟。忆当时钦使张骞,踏沙追雁,丝绸杳远,畛域相连。(此刻)登上小方盘,千秋犹能见。 注: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 采桑子·祖国颂(和凝体) 陈进修 科研硕果高端创,世界凌惊。维护和平。不惧西方惹事生。 红旗招展临佳节,华夏腾升。驰步长征。毋忘初心砥砺行。
唐多令·大学毕业40周年 邹 玲 桂影满庐州,金风掠野畴。四十年、重叩黉楼。岁月已添双鬓雪,能几度、共清瓯。 风雨砺吴钩,初心蕴劲遒。话当年、鸡黍情稠。今夕桑榆霞正灿,同把盏、赋新讴。
玉楼春.观老年大学文艺汇演 苑孝利 耄耋同台神采抖,鸾啭凤鸣迎重九。诗融今古学高贤,墨染溪山流锦绣。 漫道桑榆贪景久,翠竹红梅添纪寿。时风漫卷夕阳红,翠影红香盈户牖。
中秋赋 潘家凯 金风送爽,清露凋秋。银汉横卧而邈,玉盘耀节以柔。节令乃循时序,诗意却上心头。溯其源也,或起周人祭月之典,或承唐帝拜蟾之求。嫦娥窃丹,幻作广寒之主;后羿射日,空怀云外而留!至若团圆佳节,月满九州。云淡淡而楚天阔,水凌凌而吴山幽。稻浪翻金于野陌,桂香浮玉于琼楼。雁字书空,霜枫染岫;渔灯映浦,菱歌泛舟。 斯夜也,蟾光如昼,皓月当空;阖家团圆,普天同庆。乘和风而唱吟,迎秋香以观景。溪边烧烤乃尝肥鲜,亭下品茶以求雅静。置金樽而藏奢华,备佳肴则显丰盛。果香四溢,切宫饼而言欢;膏满蟹肥,佐香醪以助兴。露天拜月,稚子攀桂而嬉;檐下忆思,孺人抚鬓而哽。仰素魄之娟娟,嗅天香之溟溟。既而风庭布席,举头赏月;露砌移簟,秋夜清冷。 于是情牵今古,思接混茫。诵青莲“举头”之诗,恍见思乡之孤客;吟玉局“把酒”之词,如闻惊涛之大江。子寿望天涯而怀远,东坡念子由而引觞。更怜易安相思之愁,犹存锦字;最叹后主无言之寂,独倚回廊。乾坤旋转乃人依旧, 阴晴圆缺而亘古长!盖月有盈亏之数,人有离合之怆。纵隔千山乃万水,犹共清辉而同光。此造化之深邃,亦人文之永昌! 观夫月转雕栊,星垂绮户。感逝水以伤麟,惜流光而悲苦。愿撷兰膏为佩,长系清欢;更裁云帛为笺,遍题吉语。谨奉一瓣心香,遥祝四海同煦:人尽安康,岁皆甘醴;千秋圆魄,永照凡宇!诗曰: 冰轮碾玉过南楼,万户馨香荐瑞秋。 莫道人间离合事,清光一样照瀛洲。 (赋依词林正韵) 绿茵赋 孙守英 壮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为护大地,奋力吐芽萌。 美哉!绿茵美如画,翠色映天涯。远眺如绸缎,柔软又奇葩。 春风和畅兮,茸茸遍野清新。鸟儿歌唱兮,蝶蜂飞舞欢欣。绿毯铺垫兮,儿童嘻戏健身。萋草茂盛兮,芾蓋大地无垠。禾苗茁壮兮,生出氧气为民。 夏日炎炎兮,降温除湿湮津。大地干坷兮,滋润沙土除尘。花开花落兮,陪伴月影妃嫔。休闲躺臥兮,仰望蓝天梭巡。青翠如画兮,美化环境清纯。秋风起谅兮,绻缩躯体隐匀。根枯叶萎兮,紧贴大地养神。深深扎根兮,母子拥抱千军。孕育种子兮,传承后代倍亲。冬风凌烈兮,任凭肆虐无嗔。生死存亡兮,旡怨无悔自珍。干枯伏地兮,任尔践踏无呻。待到春回兮, 依然焕发青春。赞曰: 绿油油护佑大地,郁葱葱喜映蓝天。清靚靓蝶蜂飞舞,碧澄澄芳草斗妍。 女人与饮品 作者/舒严华 成熟的女人是一杯上好的浓茶,清香醇和,可惜只有真男人才能品出个中真蒂,大多数人在猛呷了几口后,第一个念头是干涩、微苦,还没等到那淡淡的余香在口腔内蔓延,就匆忙地点上了一支烟。 浅薄的女人是一杯啤酒,倾倒得猛烈些,就容易溢出来,而且不可忽视的是,杯中的真实成份不多。 庸俗的女人是一杯高度劣质白酒,烈烈的,辣辣的,生活味特浓,有时不小心喝多了,醒来后会感到头很痛。 心中自己将来的女人是一杯精酿的低度白酒,纯净透明,但也能醉人。 或许生活赐于我的最后是一杯果汁饮料,为了解渴,我一口气喝完她,要问感觉的话,只是甜甜的。 写作的快乐 出书的困惑 作者/张必强
我从小爱读书,自认得字起,便崇拜写书的作家。每每见到喜欢的书,总是忍不住想买下来。可惜幼时家贫,即便心痒难耐,也往往只能望书兴叹。 书读得多了,心里便悄悄埋下一个梦:这辈子若能写出一本书,该是何等幸福啊! 1989年,我鼓起勇气写了篇文章,投给《金华日报》,没想到竟真的发表了。那份喜悦,远胜于赚到一笔钱。毕竟,那是我们当地最有分量的报纸。 工作之后,整日忙碌,实在抽不出时间写作,只想专心做个好老师。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朝气蓬勃的少年,激情洋溢的青年,一路跌跌撞撞,步入了曲折深沉的老年。回望来时路,起起伏伏,宽窄不定,风雨兼程,不禁百感交集。于是,一股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从2016年起,我开始将这些感慨写成文字。起初只是自抒情感,后来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我一边写,一边学着编辑、发布,渐渐收获了许多朋友、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与转发,也得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站的鼓励。在此,谨向所有支持过我的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写着写着,几年下来,竟积累了许多篇乡土题材的文章。既然有了稿子,心里不免冒出个“非分之想”——出一本书,想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可我毕竟是一介寒士,几万元的出版费不是个小数目。最关键的是印出来的几千册书,堆在家里像座小山,送人也得送几千位。难道逢人聊天,就忙着递书?那到底是在推销自己,还是炫耀自己?我实在难为情。若是爱书之人倒还好,若对方本不读书,说不定一转身,书就被丢到墙角,那样轻慢的态度,使我心里发寒。所以若真要送书,我只愿送给真正喜欢我的文字的人,更希望有人愿意买我的书,俗话说:只要是自己出钱买来的书才会珍惜书。 于是六年前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远去的年华》出版了。 常有人接过赠书,随手翻两页,连声道:“不错,不错。”可我知道,他其实一字未读。日后聊起书中内容,对方一脸茫然,我便明白,那书早已被束之高阁。 我常常想让我的书走进书店,读者信手翻阅,若能被吸引、愿带回家细读,那该多好!可我不是什么作家,我的文字真有那样的魅力吗? 去年,我准备出版第二部散文集,书稿送到出版社,按照编辑的要求改动了许多,并且还要经过三审,编辑还提出诸多建议,并让我漫长的等待。 一年后书终于出版了,米黄色封面上印着精美的《那山那水那乡愁》书名。刚捧到手时,确有几分欣喜——毕竟是我多年心血。可这欣喜未持续多久,新的困惑又涌上心头,这些书卖到哪里去? 出书后的宣传让人窘迫。电视台、报社的采访,还得参加各种活动,向大家讲述创作心得并签名售书。可是现在是网络时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懂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买书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纸质书在阅读体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让人们的理解和记忆留存率往往更高。当你购买一本纸质书,你便完全地拥有了这个实体。你可以随意在页边写下笔记,可以借给朋友,可以传给后代,可以捐赠给图书馆,它不受制于任何平台的限制。对于正在培养阅读习惯和专注力的儿童来说,纸质书的好处无可争议,能减少屏幕时间,保护视力,避免过早接触电子设备的干扰。那种能带来宁静、专注和深度的纸质书,其价值就愈发凸显。 如今我的书静静躺在书店一角,偶尔我去逛逛,见有人翻阅,我便忍不住凑近观察对方的反应,怕他说这本书不好,心理只盼他把我的书买了。有时偶尔路过书店,我会悄悄望一眼,看它是否挪了位置,若从显眼处移到偏僻处,便知销量不佳;若彻底不见了,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有一天整理书桌,我翻出最初的手稿。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有我一时兴起的旁批,也有被泪渍晕开的字迹。那才是我真正的书啊!后来出版的书不过是它的影子,是它的复制品。我忽然明白:写作的快乐,在于创造的过程本身;而出书后的困惑,则来自看书的人到底在哪里? 如今我依然写作,我只是学会了写作的快乐,文字在,快乐便在。至于书出不出、卖不卖、看不看,反倒成了次要的事,对出书的困惑一笑置之。 现在我已经不再执着于出版第三部书了,自己在公众号上推推就满足了,文字一行行生长,快乐便一寸寸累积。至于那些出版后的困惑,就让它随风而去。写作归写作,出书归出书,本是两回事,何必混为一谈? 键盘上的敲打,纸上的游心。写作之乐,乐在其中;出书之惑,惑在书外。
读书笔记 作者/李少剑 打开微信,看到了刘新江新作《人间有味是清欢.往事并不都如风》。 该文从苏东坡诗词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发散开来,打开我们的记忆大闸,当年出现在生我养我的九龙岗的那些人和事,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受与作者共鸣。 诚如作者所言:那个远去的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俯下身子的感谢。正因如此,九龙岗那“人间烟火”至今还在我们心中燎绕,很难离去。我们要感谢当年的九龙岗,感谢当年那个年代,曾经带给我们的纯真和快乐。 “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感觉,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追求。作者精彩的描写,特别是富有禅意的哲学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作品流露出的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高雅情操和生活品味而折服。 作者该文所推崇的“清欢”,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夕阳红”的我们,更是如此。让我们不忘初心,莫失初衷,干净生活环境,干净心灵生态,享受品味那份“清欢”吧。 谢谢新江同学。 这里是淮南 作者/吴承泽 上帝对淮南格外慷慨:赐予淮南一座山,一座有着舜帝美丽传说的山——舜耕山;赠予淮南一条河,一条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河——淮河。还给予淮南一座地下金库——储量440亿吨的大煤田。淮南也被人们戏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一座被煤炭赋予底蕴的城市。 舜耕山横贯东西,把城区分成山南新区和山北老城区;淮河穿城而过,将淮南弄得不南不北。城市有了水,增加了城市的灵气,有了山,给城市增添了清秀。山是城市的风骨,水是城市的灵魂。山水相伴,尽显城市独特韵味。 这里是淮南。 淮南,1984年与重庆、大连、青岛等13个城市一起被国务院定为较大的市,享有立法权。这里有山有水,有历史与文化,有美景有美食,还有热情好客的淮南人。这里是楚汉文化的交汇地,豆腐的故乡,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淮南,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不同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历史的痕迹。淮南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让人浮想联翩。 淮南是一座移民城市,自1952年建市以来,以它那宽阔的胸怀欢迎四方来客。就拿中化三建来说,组建初期从南京化工公司、兰州化工公司、东北二公司,也有象电视剧《六姊妹》中何长胜那样从江都来支援淮南建设的,据公司档案资料显示,到我公司来的江都人就有174名。我随着知青回城的大潮,来到中化三建工作。来淮南已50多年了,淮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淮南,就在于淮南的热情。初到淮南,我到小卖部买日用品,店主起身问,“老师,你买什么” ?我回头四处张望,没别人。哦!叫我呢。一声“老师”叫的我心里热呼呼。淮南人好交往,这是我对淮南人的第一印象。的确,无论何时何处,淮南人在交往中都尊称对方为老师,无形间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淮南人的性格,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淮南地处南北分界线,人们的性情既有南方人的婉约,说话温文儒雅;又有北方人的豪爽,说话直来直去,高声大嗓,遇事非要争个对错。而这正是淮南最珍贵的人文底色。 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这里既有着人民为生计而快节奏的忙碌,又有着悠然自得的从容。这份从容,它不疾不徐,像淮河水一样静静地流淌;它包容万象,像八公山一样厚重沉稳。 这里,有武王墩,淮南子,二十四节气,淝水之战,风声鹤泪,草木皆兵等历史遗迹;寿州窑,花鼓灯,寿州锣鼓等非遗传承,每一件都篆刻着历史的印记。 这里,有九龙岗民国小镇,也是电视剧《六姊妹》取景地,还有八公山、安丰塘、寿县古城墙、茅仙洞、上窑山、焦岗湖、影视城。每一处风景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淮南人的一日三餐,是何其丰富。这里不仅有驰名中外的淮南牛肉汤,还有豆腐宴、麻黄鸡、绿豆圆、上窑馓子、寿县大救驾、潘集酥瓜、店集贡米等等,丰富着人们的味蕾,使你口舌生香。 淮南的早晨从一碗牛肉汤开始。早起晨练的老人、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娃,在牛肉汤门店前排起了长队。淮南的牛肉汤没有精致的摆盘,就是一大碗配有千张、粉丝、豆饼和牛肉片的汤。百斤牛骨一锅汤,汤才是灵魂。热乎乎的一碗汤下肚,再配上一块酥饼,整个人都舒坦了,一天的元气满满。 在淮南,豆腐是绝对的生活主角。淮南人硬把豆腐做出甜的、咸的、酸的、辣的,麻的,让你口舌生津。做法上煎、炒、炖、煮、凉拌等花样。青花瓷碗里,雪白的豆腐脑颤巍巍的,浇上一勺红亮的辣油,撒上翠绿的葱花,再配上两根刚出锅的油条,便是淮南人最地道的早餐。 还有,刚出锅的土豆片,浇上一勺秘制好的调料,使人欲罢不能。在淮南,移民城市的人们带来各地的风味小吃应有尽有,价格也很亲民。是一座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没来更想来的宜居城市。 暮色渐浓时,整个城市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烧烤摊前,三五好友围坐,一杯啤酒,几串烤肉,谈天说地。淮南人的生活,就像那炭火一样炽热。看到眼前的美景,我忽然明白这座城市为何总能凤凰涅槃:它把《淮南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化作了人间烟火,让楚辞的浪漫流淌于城市的血脉之中。淮水汤汤,带走了烽火狼烟,却把文化的根脉越泡越浓,就像八公山下的那口珍珠泉,看着清浅见底,实则连着千尺深泉。 历史之淮南人文厚重,今日之淮南厚积薄发。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淮南主动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打造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今天的淮南正以"倾囊相助"的胸怀,为长三角提供绿色农产品、清洁能源和生态屏障。从"华东工业粮仓"到"长三角后花园",角色转变中始终不变的是淮南的担当。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这就是淮南! 璞山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