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光》
文/王博(陕西)
中秋的月光,总是比别处的更亮些。这亮不是刺眼的白,而是带着温度的黄,像老屋墙上那盏昏黄的油灯,照得人心里发暖。
记得小时候,中秋前几日,母亲便开始忙活。她将糯米泡在水里,等它胀得圆滚滚的,再磨成浆。我常蹲在石磨旁,看她一圈一圈地推着磨柄,米浆便从磨缝里缓缓流出,乳白色的,带着股淡淡的甜香。磨好的米浆要沥干水分,母亲便把它装进布袋,挂在院子里晒。我总忍不住去戳那布袋,母亲便笑着拍开我的手:“别碰,等会儿做不成饼了。”
中秋那日,天还没黑,父亲便搬出那张老旧的八仙桌,摆在院子里。桌上摆着几样简单却精致的东西:一盘月饼,一盘柚子,还有一壶热茶。月饼是母亲自己做的,馅料不过是芝麻、花生和白糖,却比店里买的更香。柚子是父亲从树上摘的,皮薄肉厚,酸甜适中。茶是普通的绿茶,但用井水泡的,格外清甜。
月亮升起来了。先是羞答答地露出半边脸,像新媳妇似的,过一会儿便大着胆子爬上了树梢。月光洒在院子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银边。我们坐在桌旁,一边吃月饼,一边听父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抬头看月亮,总觉得那上面真有个美丽的女子在跳舞,身旁还有只玉兔在捣药。
母亲很少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偶尔她也会指着月亮说:“看,月亮多圆啊。”我便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果然,那月亮圆得像个大玉盘,连上面的阴影都显得那么温柔。父亲这时会喝一口茶,长长地叹一口气:“又是一年中秋啊。”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家,到城里工作。城里的中秋也热闹,商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包装精美,价格不菲。朋友们约着去酒店吃饭,唱歌,喝酒。可不知怎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一年中秋,我独自在租的房子里,看着窗外高楼上挂着的月亮,突然想起母亲做的月饼,父亲泡的茶,还有院子里那张八仙桌。
去年中秋,我特意回了家。父母都老了,母亲的手不再灵活,已经做不动月饼了。父亲倒是兴致勃勃,早早准备好了柚子,还泡了一壶茶。我们坐在院子里,月亮还是那么圆,那么亮。父亲又讲起了嫦娥的故事,母亲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我吃着从超市买的月饼,突然觉得,这味道竟不如记忆中的十分之一。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院子里。我望着天上的月亮,忽然明白,中秋的月光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的亮度,而是因为它照亮的,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那些简单的快乐,那些亲人的笑脸,那些温暖的时光,都在月光下闪闪发亮。
中秋的月光,是家的温度,是亲情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乡愁。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