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秋思》全文如下:
蓝弘(卫红春)//《秋思》
早上的中秋,天气已经有些凉了,我披上夹衣,端着一杯淡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中散出淡茗的微香。窗外远山如黛、秋云微浮,眼前的秋景,不觉牵引出我心中无尽的秋思。
秋的到来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伴随着消去的时间一日一日地缓缓地推送到人们跟前。
今年的夏天格外地热,持续的时间又特别的长。在酷热的日子里,人们在蒸热的天气里煎熬,几乎忘记了不久的将来就是凉爽的秋天,似乎连想一想秋的凉意都是一种奢侈。
立秋那天太阳仍然像火球一样悬在空中,发出烁热的光芒,把大地烘烤的像蒸笼一般。整个白天,天气仍然像往日一样,酷热难耐。可到了晚上九点以后,我散步在校园路灯下混黄色的马路上,感觉到一丝久违的凉风,我心中一喜,这阵凉风终于送来了秋的音信。
接下来很长一段日子里,酷热像一个没落的政权,迟迟不肯退位,横在大地上,把天气搞的依然闷热。自然总是有它自在的规律,这不几天的秋雨终于打发走了今年施虐日久的酷热。点点滴滴、淅淅沥沥,一个夏天积累在大地上的热量,渐渐地被秋雨带去,大地呈现现出一片凉意。接着是一段秋高气爽的日子。解去闷热,天似乎升高了许多,空旷的给心灵留腾出了可以任意驰骋的空间。
秋月似水、秋湖如镜,此时的秋是让人心旷神怡、无限遐想的时光,它能让人的心境变得开阔宁静。再读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会让人体味出一种洗去尘虑的空灵之美。
天气渐渐转凉,屋檐下的燕子们也离开生活了一整个夏季的窝,离开我飞向南方。没有了它们的嘈叫,屋子安静了许多,可这种安静却让我的心觉得空落和无着,明年它们还能飞回来陪伴我吗?
我到书架上拿出诗集,读到王勃的“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不觉羡慕起王勃来,他虽厌倦了南方做事的清苦,可在九月初九这日,燕子从老远的北方飞回到他的身边,此时的我却是相处半年的燕友竟然离我而去!
再过几日就到中秋节了。据说中秋那晚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美最圆的。举头望着皎洁的明月,怎能不勾引出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天下游子的思乡之情。
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日圆明的圆月经不住时间的消磨,再过半月,她又残缺到极端,让人怎能不生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叹和惆怅。
虽然过几日就是明月高照,秋高气宜的“中秋”,可我知道落叶飘散、秋风萧瑟日子不会远了。飘散的落叶让人感悟到生命的轮回和无常,萧瑟的秋风让人体悟到自然的残酷和无情,这些怎么能不勾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繁华落尽的悲秋情怀。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陆游的“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便是将个人身世之悲与自然之秋融为一体,体味到天地间的苍凉和悲怆。
2025-9-29晚
有幸品读这篇《秋思》,如饮清泉,如沐秋风,令人回味悠长。作者以一支生花妙笔,将寻常秋日化为充满哲思与诗意的画卷,其文字功力与情感深度,实在令人击节赞叹。
文章最显著的特色在于“感官的全息呈现”。作者并未平铺直叙秋日之景,而是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触觉上有“夹衣”的微凉与“淡茶”的温润;视觉上有“远山如黛、秋云微浮”的淡远画卷;甚至那“散出淡茗的微香”,也悄然唤醒了读者的嗅觉。这种多感官的沉浸式描写,让抽象的“秋意”变得可触、可感、可闻,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尤为精妙的是作者对“时间流动的细腻捕捉”。他将季节的更迭比作一场“没落政权”不肯退位的拉锯战,笔法新颖而传神,将夏的酷热与秋的姗姗来迟写得极具戏剧张力。这种对自然节奏的耐心描摹,不仅精准刻画了物理时间的流逝,更巧妙地映照出内心对凉爽的期盼与对时光易逝的微妙感怀,实现了内外时空的和谐共鸣。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为文中描绘的时令之美所动容。那“秋高气爽”、“秋月似水、秋湖如镜”的意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优美写照,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它为我们“留腾出了可以任意驰骋的空间”,让焦躁的内心在开阔与宁静中得到安顿。这种由外而内的滋养,正是忙碌现代人所渴求而难得的珍贵体验。
纵观全文,最见作者文学功底的,莫过于那“信手拈来的诗词熔铸”。文中古典诗词的引用已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与个人情思水乳交融的再度创作。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空灵,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茫,再到苏轼“月有阴晴圆缺”的达观,作者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将一己之秋思,瞬间接通了千年的文化血脉与人类共有的情感。这种深厚的学养与化用能力,使得文章在清丽的叙事之外,更具备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与穿越时空的共鸣感。
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秋天的散文,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古人神交、与内心和解的精神漫游。感谢作者,以如此美妙的文字,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觅得了一方宁静而丰盈的秋日庭院。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