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的布鞋(散文诗)
作者:莫善贤
朗诵:大树、路芳

外婆在世的时候,每年都要给我们兄妹们做布鞋。那是因为家穷,没有钱买商品鞋。我们家兄妹6个。每个人做一双布鞋就得做六双,很费功夫。
外婆把做布鞋当做自己的责任,一年能让我们穿上一双新布鞋,喜庆喜庆。她把做布鞋当作自己的责任,我们也真诚的感激外婆的良苦用心。

做布鞋有许多工序,首先要找来烂布。那些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连烂布都不好找。把烂布放平,做成布壳,再剪样做成鞋底。,还要到农村找来毛竹的竹壳,再做成鞋样,这样可以防水。一层一层的叠上烂布,再用锥子针线纳鞋底。纳鞋底是一个苦力活。必须一针一针的纳。
这个工作在清明节后就开始了,外婆想把鞋做得厚实一些,纳鞋底就很费劲。外婆与我的哑巴老太一起纳鞋底。有一次,哑巴老太一不小心把钢锥锥到了自己的掌心,疼痛不已,哑太不会说话,只是叽里呱啦的乱叫。外婆看到很心疼。

当时也没有钱去医院看医生,就到处求医问药,什么草药能够把手上的伤治好。果然遇到了好心人,有人说芙蓉花叶可以治这样的外伤,芙蓉花叶必须用嘴先咀嚼,然后再用锤子在石板上锤烂,再放上手上敷。
外婆为了哑太的手早日康复,也忍着苦涩的味道。最后把哑太的手伤被治好,真是穷人自有穷办法。把鞋底做好之后,就要做鞋面。鞋面需要买布来做,当时买布是有需要布票。当时,大概一个人一年可以分配到3尺布,拿布票去买布做鞋,做衣服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双鞋面要一尺多布做好了斜面之后,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鞋底,做成一双真正能穿的布鞋。外婆不会,只能请人来做。当时的手工费是上一双鞋要5毛钱。

现在看来,5毛钱不足挂齿。在当年,5毛钱也很不容易得到。我们兄妹六人。上鞋底要3元钱。要知道当时的一斤米一毛钱。3元钱可以买30斤大米。这在当时差不多二个人一个月的粮食指标。
说来有一年,我穿上了外婆做的新鞋。心里非常高兴,出门转了一圈,也不知咋的,鞋底烂了一个窿。就对外婆说,不知道这鞋底是怎么搞坏的。外婆很幽默的化解了我的尴尬,“踩了狗屎吧”。后来外婆又帮我再做了一只新鞋。重新做一只鞋要比成批做鞋要麻烦得多,外婆没有嫌麻烦,而是认认真真的完成了任务,让我重新穿上了新鞋。

说来我有一种布鞋情节。穿上布鞋,就会想起外婆,想起哑太,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想起她们做鞋的不易。现在老人已逝,她们已经不可能再帮我做布鞋了,而怀念之心一直延续下来。
现在在市面上买布鞋也很容易,我一直喜欢买布鞋来穿。有些人觉得穿布鞋比不上穿皮鞋,运动鞋排场。就不爱穿布鞋,而我这个“土佬冒”,这个“卜佬”,穿鞋不是以排场为风光,而是以喜欢为目的。我喜欢穿布鞋,是喜欢外婆,哑太给我的那种艰苦朴素的感觉。

【作者简介】莫善贤,广西融安人,现居广州。曾受聘任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兼职研究员,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在海内外文学刊物均有发表。出版《阅读名片》《七蒂莲花》等七本诗集。诗观:生活里有诗,诗在生活里。著作:传记《不经意的拐点》(上下册)、(70余万字),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手机写作。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履历和心路历程。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高级经济师,诗人、作家、书法家的过程。书中《知青生活》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在木赖当知青的经历和乡土文化。以及作者通过学习在认知明理方面的提高;与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艺术家交往的故事。《知青生活》篇章在《晓犁文化传媒》文学平台、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连载刊登。

【朗诵简介】邹坚(大树),退休电视新闻工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朗诵研究会委员、天津薇电台、天津朗诵艺术团等多家朗诵团体成员。

【朗诵简介】路芳,一个生长在军工大院的朗诵爱好者,爱好朗诵,用文字传递真情,用声音唤醒文字。为梦想加油!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