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字沦为唇齿间的空响不叫读书
文/流淌的小河
时下,读书似乎很热,不管是镀金也好,充电丰富自己也罢,反正是好像全民读书热浪高涨、一种表像——读书已是炙手可热。
在网上放眼望去,好家伙,这个读书会,那个阅读群,可谓是遍地开花,一片争奇斗艳让人眼晕之景像!看到这些,也许真让人为这欣欣向荣的读书热潮高兴,我们似乎看到了,全民读书热的烈焰熊熊燃烧。不过,我们先不必急于兴奋地为此贺彩,其实我们看到的或许不过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或许朦胧正在欺骗我们的眼睛。可以说一种读书的假像完全掩盖了读书的真像——如今的读书不过是练口条嘴皮子的诵读。
毫不客气地说,时下诸多读书会之类的读书,根本就不能算是读书。恕我泼点冷水,这些所谓的读书,不过是将读书简化成了声带的机械振动,让文字沦为唇齿间的空响,成了一种练习嘴皮,从而可以卖弄炫耀自己的诵读游戏而已。
诵读也罢,朗诵也罢,它没什么不好,但不要把它与读书混为一谈。我想,那些打着全民读书招牌的读书会,读书群,还是先弄懂什么是读书之后,再打出招牌的为好,别再欺世盗名,也别自欺欺人。
当书页在指尖翻动时,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要从书中汲取什么精神营养,要学到什么,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若将读书简化为声带的机械振动,让文字沦为唇齿间的空响,那便如同一支精美的温度计被用来搅拌咖啡——工具的本质被彻底剥离,徒留形式的空壳。如此读书,那它只能称之为诵读,但绝不是读书,切莫美其名曰:读书。
什么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读书,应是一场灵魂潜入文字深海的探险,是与作者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谈,而非声线在书页间的浅滩踱步。 你是否曾在某个深夜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当阿Q在死刑前竭力画圆却终究失败,当翠翠在湘西的渡口,等待未知的归船,当盖茨比在绿灯下遥望黛西家的码头——这些文字若只是练嘴皮子的朗读(纵然以高超的朗读技巧),便成了话剧台词的彩排;唯有当心与文字共振,让思绪穿透符号的表象,触达人物命运的褶皱与思想的肌理,阅读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
读书,是目光与文字相遇时,总在努力地能挖掘出新的矿脉,发现其内涵精髓,汲取其文化养份,而非朗诵或诵读那样声带机械振动重复的声浪。 读一般书都是这样,更遑论那些需要沉潜的思辨之作。读《资本论》若只念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便如同一支交响乐被简化为定音鼓的节拍;唯有让逻辑在脑海中搭建体系,让概念在现实中寻找锚点,才能在抽象的文字里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朱光潜先生曾告诫青年:“读书须有中心,有纲领”,这中心与纲领,从来不是声带的振动频率,而是思维的运转轨迹。 所以,请别再把你的诵读或朗诵,当做读书炫耀的资本,竭力向人卖弄你朗读的风骚了。读书热并不是真像,我们的全民读书热只是假像,而正在热浪滚滚的不是读书阅读,而是诵读朗诵。这才是当下读书热的现状和真像。
愿我们沉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每一本好书,不妨先让声带休息,不要只图练了嘴皮子和舌头,把读书搞的本末倒置,应让眼睛与心灵成为主角。当我们沉浸在文字的世界,应是让李白的酒气在想象中弥漫,让鲁迅的匕首在沉思中闪光,展露锋芒,让卡夫卡的变形在对存在的叩问中显影。如此,读书才不会沦为一种形式,不是领读、跟读单调乏味的机械声带运动,不是所谓读书会中只为完成任务的签到打卡,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精神朝圣——毕竟,文字的真正魔力,从来不在声音里,而在灵魂与灵魂相遇的寂静瞬间。

作者简介
邹宝平,网名、笔名:淌的小河、天河。好舞文弄墨,也曾搞过新闻报道。在《人民铁道》《西安晚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过文章。喜欢用文字描绘生活,反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