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推出的组诗《梦一回故乡》,是诗人连世海一次深沉而绚烂的故土精神还乡。这十五首诗,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乡土长卷,以细腻的笔触与丰沛的意象,将我们带入一个既私密又普世的故乡图景。
诗人的笔下有“老河堤”、“补竹筏的父亲”与“唤归的母亲”,这些具体而微的意象构成了记忆的锚点,情感真挚,触手可及。然而,他的故乡又不止于一家一姓,它更延展为一种辽阔的地理与文化乡愁——从德令哈的柏树山到门源的油菜花海,从石门的玛尼堆到暮江的亘古谜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记忆镶嵌于西北山川的壮阔背景之中,让个体的低语与土地的回响共鸣。
这组诗的突出之处在于其意象运用的精准与鲜活。“父亲把脊背弓成一弯银月”、“驼铃一声敲碎暮色,一声铸成沙梁”、“油菜花在雪山下亮起一盏灯”……这些诗句在虚实之间自由穿行,赋予了平凡的乡土风物以雕塑般的质感与神话般的光晕。诗人不仅是在怀念故乡,更是在用语言的炼金术重新创造故乡,使其成为一个饱含生命张力与岁月深情的审美空间。
尤为动人的是诗中贯穿的时光流逝感与静默的哲思。无论是“未落地的鼓点”,还是“揭不起的梅朵”,或是沙沉江底的“断橹”,都暗示着一种在时间洪流中试图挽留与铭刻的努力。那回荡在梦里的“捣药声”,既是父亲的叮嘱,也是文化根脉的传承;那“把寂静点燃”的太平花,则是于极致静美中迸发出的生命狂热。
总之,这组诗是情感的,也是艺术的;是个人化的,也是时代性的。它让我们看到,在喧嚣的现代生活背后,那片由记忆、风物与深情构筑的故乡,如何成为我们精神世界里永不熄灭的灯盏。推荐读者细细品读,跟随诗人的笔触,一同“梦一回故乡”。
---
01
梦一回故乡
不是画,是梦见
闭上眼,它就自己涌上来——
先是一截老河堤,父亲弯腰补竹筏
而后,是母亲唤我归家的尾音
把夕阳喊在河面上
对岸的芦苇白了头,一夜间
就漫过了整个秋天,它们低头絮语
说的全是我童年走丢的那只黑布鞋
醒来时,枕畔冰凉
窗外,一声、一声
惊起苇丛中的水鸟,又落下
——和三十年前的春风一样,又绿两岸
02
回望鼓山
山脊,在平原上
凸起鼓槌的轮廓,风穿过
多孔的玄武岩,把传说吹成细沙
石阶托着脚印,亿万年的博弈
挂在,未落地的鼓点里
当钟声漫过庙檐,化作清泉
满山石头如同远古的耳朵。它听孩童抛掷的
典故,听郯庐在深夜里轻轻翻身
待晚霞熔尽,山影俯向城池
所有被传颂的相遇,终将变成
——说给山听的话语
03
七月的落款
随,风声和蝉鸣
我终于收到邮筒寄来的信笺
信中写到:一如从前
梵高把金色麦浪挥毫人间。流火的季节
麦香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望无垠的希望
等,人们去采撷
村外,田野里
父亲依旧把脊背弓成一弯银月,沉沉收割
黄土捧出的浪花与欢欣
最让我欣喜的是,落款处
——竟写着一碗母亲的手擀面
04
秋水谣
蛙鸣催熟的秋天,是一把
自带色彩的大提琴
枫叶粗粝又温柔的手指,为你弹奏
心中攒下的思念和寄托
低沉的音色,让你明亮起来
炊烟、老屋、田野和稻花,是你眷恋的牵念
——顾盼回眸
日渐消瘦的倩影,浇灌大千世界
为万物输送十分养分。心事托雁鸣
让落叶驮着秋的丰盈送你一程
极目处,白帆点点
当人间被梵高涂鸦成一片五彩斑斓时,秋水
已抵达琴声悠扬的大海口
——宋词的辽阔里
05
一个叫柏树山的地方
柏树山,德令哈
我认得你蓝绸子般的名字
坡上的野草在风中点头,它们记得
月光下,马头琴流淌成河
那年,姐姐裹紧羊皮袄
暖着整座山的体温,她解开沾满草籽的辫子
就抖落出晨露微凉
后来,柏树山被收进
一个铁道兵的绿挎包,而山坡上
未唱完的歌谣,在石头间长出青稞酒的醇香
德令哈,当游人念起
你汉化的姓名,那些深眠的草根
让整座山的魂魄,轻轻应和
——最初的乡音
06
太平花
绿意泼浓时,你从枝头抖开洁白
是冰绡,是云絮
是月光,是归途中迟到的雪
而香气晕染如信笺,一定未写上地址
只叠满梅与兰的私语
哦,在大觉寺钟声间
你把寂静点燃
石阶捧着香炉,你已泼溅出满庭的疯狂——
每片花瓣都举起火焰,将整座山
铸成灯盏
07
捣药声
离开家乡好多年,她们的名字
从舌尖上浮起——
夏枯草、半夏,就一杵杵捣碎了
三月的春天。牧场里
草木樨的黄,正铺展六月的斜坡
羌活、秦艽、马先蒿、湿生扁蕾、绿绒蒿
站成一罐晃动的药汤
我们隔着苦楝树呼喊,入口隐痛
多像半生被碾磨的宿命
这些亲切的名字,带着苦味沉入草原反刍的
寂静。而捣药声仍在梦里
如父亲临走时,一次次
——叮嘱
08
骆驼
腾格里深处,我们跪进沙梁
它的脊背拱起移动的沙丘
旱季漫长,驼峰驮着整个村子的渴
十六岁,表哥带我割麻黄草
捋黄毛柴籽换岁月,那时
父亲精心编的芨芨草筐边,卧着的落日
总那么远,那么圆
后来,表哥走了
扶过的木犁,在田垄刻下绿——
蹄印里浮起月光,一弯会流动的碑
如今驼影没入地平线,唯有驼铃
依旧在沙窝中晃——
一声,敲碎暮色
一声,铸成沙梁
09
石门沟
敞开,是为了期许
寺钟,传说在石缝间缓缓安睡
一道豁口就是千岁
玛尼堆高过云絮,经幡把天蓝漫成溪水——
昨夜的风,不经意间
搬走了几块带经文的石头
牦牛驮着薄暮归栏,整个山谷追随之迁徙
蹄印向西,深的套着浅的
最新的一串旁边,藏着一串
——揭不起的梅朵
老喇嘛说,佛曾向东
10
门源油菜花
七月,门源把自己铺成金黄
大地的火把,从祁连山脚
一路烧到云的家门
青稞在远处张望,像害羞的邻家姑娘
把绿裙子甩成云的飘逸
牧人的马蹄,将长调拋向半空
风接住,撒在花海上
瞬间,长出野旷天低的寂静
我们这些熟悉的陌生人举着相机,像举着
歉意的白旗。金黄淹没我们时
云朵收走脚印,油菜花在雪山下
——亮起一盏灯
11
月亮树
伐木者的斧痕,留在它的躯干
这树汁是凉的,暖着无梦的河岸
可当黑夜压弯枝条,它垂落的藤蔓
养活了半窗饥饿的灯盏
而富人的陶罐却接不住整树的秋天
黎明时只捧起,一把融化的松脂香气
多少驼背的拾荒者,在树影里捡拾遗落的甜
它不结果,只一圈一圈拓印潮汐
后来传说:那夜
有人把自己剖开,把跳动的心埋进树根
——从此每道月光里,都飞出带体温的蜂
12
劈柴
父亲弯下腰,柴刀找上
冬天的木头,咔嚓——
木墩被劈开一道春天的气味,落在霜上
一下,又一下
柴火堆高过门槛时,他歇口气
望了望山那边
春风就要来了,他要给牛羊添足草料
给母亲把柴火码齐。等冰雪化了
门前的小河,就会从远方的远方
驮来一朵朵桃花,蛱蝶飞
13
乡下
移居繁华,总想有一院落就好
捧起我俩的乳名搭鸡窝,开小畦方块地
鸡窝用旧砖垒,垫上干草
你撒把谷粒,咕咕咕地唤我们的日子
开出的地不大,拢成几行
点豆角,栽茄子,黄瓜秧爬上架
清早起来,先看丝瓜藤
昨夜又悄悄溜到瓦上。傍晚浇水
湿土味混合青草香,你摘两根顶花带刺的黄瓜
辣椒一串串,碰着额头
风一吹,轻轻晃
像挂了一屋檐的红灯笼,照亮空空的院落
14
纳凉
乡下,竹床,夕阳
黄昏漫上来
外婆的蒲扇摇得慢,一下,一下
把蝉鸣都扇成了凉津津的风,拂过脊背
我们仰头,不说话
看流萤提着小小的灯笼,在深蓝的绸缎上
寻找昨夜遗落的半阙童谣
而外婆的蒲扇,渐渐,渐渐
慢成了屋檐下,一片
睡着的月光
15
暮江
山,要推到天际线外
淡成一抹青痕,才能接住斜阳
滩涂辽阔,红柳比人高
藏着斑头雁的草窠,和不肯迁移的旧木船
村庄蹲在旱烟里,炊烟细长
犬吠追着月牙上岸
渡口的老者,听浪头一遍遍
拍打亘古的谜题。一星酥油灯坠入江水
沉沙里半截断橹,或是
上游漂来,某个未及写完的姓氏
——春风过境,新草又漫过旧年的坟头
精彩展示:点击以下蓝色链接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