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化春风:
一场拜师礼里的教育传承
图文/雷小萍(甘肃)
我以师傅的身份端坐第一排,目光所及皆是精心筹备的细节。一场由教研室牵头,音乐老师路靖、刘洁、陈莹等共同策划的一场简约而又仪式感满满、承载着传承意义的拜师礼,即将在期待中拉开序幕。
李晶老师与冯星皓老师笑意盈盈,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这场特殊盛会的主持者。他们的主持词里,既有对这场仪式的满心期待,更藏着这段时间筹备的辛苦成果。两人铿锵有力又充满活力的语调,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氛围,让原本庄重的场合多了几分温暖的生机。
首先登场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朗诵者,他们带来的《师者芳华》格外动人。孩子们在朗诵中分别扮演老师与学生的角色,稚嫩的声线里既藏着学生对师长的真切心声,也勾勒出初入职场年轻教师的青涩模样。这份表演的逼真,源于他们对老师的真挚热爱、对校园的深厚情感,更源于对师长教诲的满心感激。
紧接着,孙校长的讲话依旧富有感染力。话语不长,却满含深意——既是对中老年教师的殷切嘱托,也是对年轻教师的满怀期许。这简短的发言背后,是学校一级组织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蓝图的清晰规划,每一句都重若千钧。
随后,大屏幕上开始播放老师们工作的剪影。操场上的陪伴、教室与楼道里的穿梭、走廊间的交流切磋;灯下批阅作业的专注、集体备课的热烈、外出赛课的拼搏……这些细碎的画面,凝聚成了校园里最美的光。这光,是对职业的热爱之光,是青春奉献三尺讲台的坚守之光,是向一届届学生传递真善美的温暖之光,更是在学生心灵播撒知识种子的希望之光。无数道光交织汇聚,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撑起了校园这片高阔纯净的天空。
拜师礼本身,就是一场文化的传承。我望着第一批上台的师徒,师傅们的脸上虽带着凝重,却难掩喜悦;徒弟们的面庞洋溢着青春活力,眼神里满是对师傅的敬意与对成长的期待。当我站上讲台,接过文慧老师的拜师贴、承受她的拜师礼时,一股强烈的责任与压力瞬间涌上心头。我微微躬身回敬,将一个金黄色锦囊递到她手中——里面装着我亲笔写下的信,还有一份浅显的教学经验分享。我深知如今的年轻人能力出众,我们并非简单的“教与学”,而是彼此携手、共同成长,所谓“拜师”,更多是一场有方向的同行;而这么多对师徒双双携手,更是一种力量的凝聚。
师傅代表焦丽老师的发言,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成长的模样。她的话语里满是感恩,坦言“幸遇恩师,方能少走弯路、快速成长”。这份真诚,正是我们这些师傅共同的心声,也让我更懂这场传承的意义。而徒弟代表的发言则满含谦逊,这份谦逊既是作为徒弟的教养与素养,更是对师傅的信任,以及对未来成长的殷切希望。
当我们手捧红色的拜师贴与学校颁发的蓝色证书,站在台上望向台下穿着校服的学生与并肩的同事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声再次在耳边回荡,伴舞孩子们的可爱笑脸也仿佛重现在眼前。我的内心瞬间掀起滚滚波涛——这首歌之所以百听不厌、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的份量太重。每一句歌词、每一个调子,都像一颗金钉,无论何时何地,钉在人心上,都是最恒久的存在。它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爱,激发人身上潜藏的力量,让人始终保持蓬勃生长的姿态。
这场拜师礼,足够隆重,更足够深刻。它是薪火相传的清晰路径,正如李晶老师所说:“我们何其有幸,能用半生的时光陪伴一棵棵幼苗破土而出!”曾经我以为的“仪式感”,此刻终于明白,那是“薪火相传化春风”的力量,是让教育的温度代代延续的希望。
雷小萍,甘肃省西峰区,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作家摇篮》签约者、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多载,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作家摇篮》《庆阳教育》等杂志及一些公众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