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月圆中秋时
作者:张铭玉
将近中秋,读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沈阳,坐看月亮的阴晴圆缺,脑海里是回首七、八十年前,在武昌珞珈山下过中秋的情景。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随祖父母住在武昌珞珈山下、东湖岸边的一个小土墙茅草屋,茅草屋坐西朝东。四周没有邻居,小院东、南各有一口水塘,是祖父母当年挖土建房时取土的遗迹。
这块地,是祖父张难先1932年从浙江省政府主席任上退下来,在珞珈山下没有农舍、没有田垅的一片荒草地上购地建的。正是:
檐低而纳星斗,
窗小能揽湖山。
那时,祖父母都是古稀之人,我和妹妹才是六、七岁,还没有上学的小孩。祖母娘家侄女因婚姻不幸,跟来“思旧庵”照顾祖父母及我和妹妹,我和妹妹称呼她“陈家婶娘”;老家亲戚晚辈张泽书(我的下一辈,年约二十),读过几年书、字也写的不错,也投靠过来帮忙。祖父把我们家命名“思旧庵”,这里就住我们六人。
生活用水去东湖挑;珞珈山满山是茅草,割回来搅成我(小孩)小臂粗的“草把子”,放进灶膛烧水、做饭。清清苦苦的日子,我们六个人,竟能将清贫日子煨出馨香!
东湖是一个大型自然湖泊。那时还远离武昌城区,其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东湖四周山峦起伏,这又是西湖难以比拟的。我们小时候,乘木船在湖中划行,湖水清澈见底,撑船的长竹竿常不能触到湖底、却可以看见湖底水草随水流摆动,鲫、鲢、草、鳙……等鱼在水草中嬉游。
东湖水面大,环水山多,竟生出许多湖叉,春天,每一个湖叉都是一个美丽的荷花池!这里盛产藕、莲蓬、菱角。
那几年,每逢中秋,只要不是雨天、不是阴天,吃过晚饭,等太阳下山,陈家婶娘、张泽书就从厨房里的水缸打水浇到屋前小禾场地上,驱除暑气,我也端个小盆跟着跑前跑后,乐不知疲。准备在屋前小禾场赏月过中秋佳节。
暑气被压下去许多后,陈家婶娘、张泽书喜气洋洋地搬竹床、竹椅、竹茶几摆放到小禾场;在上风处点燃一根拇指粗的,以加了药的锯末做的“蚊香”(祖父在市里买的)。
这时,“思旧庵”周边杨柳树上、珞珈山上树林里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传来,祖父在他的小房间轻吟唐朝耿湋的诗: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自顾道,是的,秋意已满!
天色见晚,小禾场上再没有暑气。在小竹茶几上摆放着中秋时令“水果”:就是十几块洗干净切好的藕片、十余个莲蓬、一堆“陈家婶娘”已经煮熟、砍开口的菱角。当然,还有几个月饼,是祖父几天前去武昌时买回来的。
邻东湖而居,莲藕、莲蓬、菱角,在节前也吃了的。可是到了中秋节月下,摆到小竹茶几上,竟又不同于前两天的意境与味道了。
莲藕切片如玉珮,莲蓬叠翠若青峰,
熟菱角裂壳微张,月饼列队候君尝。
大人各执一把蒲扇,来到小禾场,他们大多坐到竹椅上。张泽书和我坐上竹床。
天渐渐黑了,抬头看,满天星星,这边有的在眨眼,那边有流星飞驰而下。我看见流星总是从东边流向西边下来,想不明白为什么都是这样。
在静静的夜空下,东、南两口水塘上,萤火虫成群飞舞。每年这时,祖父都讲,晋代有一个名叫车胤的,他家境贫寒,经常没有钱买点灯的油。夏天晚上,就像你们看到的,有许多萤火虫。车胤就捕捉好多萤火虫,装入白绢袋中照明读书,最终学业有成。祖父对我们兄妹说,我们家的状况比车胤好许多,晚上有煤油灯,你们不需要捕捉萤火虫借光。鼓励我和妹妹好生读书。
两口水塘里蛙声一片,伴随四周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小虫的鸣叫,竟将荒野孤寂化作天地清欢。
一轮月亮慢慢升起。祖母说,看今年月亮,又圆又亮。你们的眼睛尖,能看到桂花树、嫦娥吗?我们四个晚辈,有的说看不清,有的说,在那片影子里我看到桂花树……,七嘴八舌要祖母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桂花树的故事……虽然年年都听这些故事,我们还是百听不厌。
祖母招呼大家吃小竹茶几上摆放的中秋“水果”。还满怀深情地回忆,她在沔阳老家生活的日子里,过中秋吃的也是藕、莲蓬、菱角。我拿了一个莲蓬,扒出里面的莲子,甜甜的,真好吃!一个莲蓬吃完,又伸手拿一个莲蓬……妹妹也挑莲蓬吃。
忽然,水塘边传来凄苦的“吱吱”声音,我静心听后,对张泽书说,这是一个老鼠被蛇缠住了,对吧?张泽书说,你也能听出来了。
祖父止住我们的交谈,让“陈家婶娘”把几个月饼都分切成六分;四个月饼四种馅,每个人各拿一份。附近没有卖零食的商店,连摇小拨浪鼓、挑担走街串巷的小贩也从不过来。平时,我们很难见到点心,更不要说月饼。我和妹妹吃月饼,吃得格外开心。祖母把她的那份推给我和妹妹。“陈家婶娘”看到后,把她剩下的两块推给我和妹妹。祖父说,他们有他们的一份,不要惯着他们。祖母对“陈家婶娘”说,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不要管他们。

祖父看兄妹吃月饼满脸幸福,笑着说,我讲一个我小时候吃糖食的趣事:那时,我们家开一个杂货铺,自己做好几种乡下的甜点心卖。我受父母宠爱,想吃的时候就自己拿。时常读书晚了,睡觉前拿几个带上床,睡着吃。有一天早上,母亲给我梳头时,见几根头发结在一起,还牢牢地粘在头皮上,以为得了毒疮,十分着急。父亲赶来细看,原来是,我上床前拿了几个“寸金糖”,没有吃几口就睡着了,“寸金糖”把几根头发粘到一起,我翻身时又把它们压到头皮上。全家群起笑话了几天。
祖父话音刚落,我们兄妹哈哈大笑,“陈家婶娘”抿着嘴笑。
笑后,妹妹忽然问,上个月看牛郎织女鹊桥会,你们看,东南边还有银河,怎么看不到牛郎星和织女星了。张泽书说,银河也是河,它也在流的,今天看到的这一段银河,不是那天看到的那一段银河。
祖父说,今天是中秋节,我跟你们说一个八月十五的故事。在我国早有中秋节,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却是元末以后形成的。史书记载,元朝年间,蒙古人统治十分严酷,民间对外民族占我河山的不忿,决意起义。不过,起义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传递。起义军为传递“八月十五起义”的信息,在月饼馅里夹一张纸条,里面说的是“八月十五起义”。利用家家吃月饼的习俗,成功地把起义信号秘密传递到各家。起义成功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并让群臣共享月饼以表庆贺。此后,吃月饼成为中秋的传统习俗。
听到这些,我懵懂地想,这个习俗已经有五、六百年啦。现在有好吃的月饼,是不是要想到朱元璋 ?
稍停,祖父说,再讲一个清朝晚年的事,也是计划“八月十五起义”的故事。受孙中山先生“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影响,湖广、江浙有了革命党。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先后进行十次起义,不幸都失败了。令人痛惜。我们湖北革命党,执着遵循孙中山先生革命理想;总结此前屡次起义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湖北的特点,确定我们湖北的革命策略:在湖北新军中推动革命。祖父笑着说,这好比是在“慢火煨猪蹄”。七年里,几经风雨,有人被捕、有人牺牲,终于在1911年,新军中积累到有了发动起义的力量。在中秋节前商议起义时间时,决定“在八月十五日发动!”虽然因为敌我双方发生一些变故,没有在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在八月十九日,一战革命成功!那天是阳历十月十日。史称武昌首义。
听祖父讲武昌首义,我忽然想起,前不久有几位老爷爷来“思旧庵”,兴奋地谈说武昌首义往事,有一位老爷爷说:难老(他们对祖父的尊称),你是武昌首义的元勋……。只听祖父连连摆手说,不敢当、不敢当。武昌首义是“众志成城”的结果。
坐看沈阳的月缺月圆,回想七、八十年前,祖父在武昌珞珈山下讲我国两次“八月十五杀鞑子”,故事是传奇的,也是悲壮的。
打开电脑,再看从网上下载的《九三大阅兵》。我们的祖国已经不再是积弱贫穷;外部势力可以恣意妄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相信,在中国不会有第三次“八月十五杀鞑子”!
得打油诗,博群中老师一笑:
中秋又是月明夜,珞珈山下话团圆。
藕菱月饼香满院,萤火蛙语乐翻天。
再无中秋杀鞑虏,唯有月下无烽烟。
东湖泽畔赏月处,人间天上共婵娟。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