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诗歌传媒&大东北诗刊社*9月同题诗《秋夜问心》*精品评析:
1.王志毅 2.覃春山 3.文欣 4.李思義 5.书虫虫
1.鹧鸪天·秋夜问心
王志毅(北京)
午夜难眠望月光。秋风阵阵送清凉。
回思历史浮云过,追忆春秋傲碧苍。
龄似水,鬓如霜。平生无愧度时光。
沙场流血寻常事,退役休闲学律章。
▲王志毅:广西桂林人。1933年出生,1950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90年退休。开始自学诗词,借以抒发心志,陶冶情操。在九十高龄,荣获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谢幕评析】
鹧鸪天,双调,五十五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五句,三平韵,上阕第三、四句与下阕起首三言两句,多用对仗。
王志毅之词,平仄韵律讲究,对仗准确,动词用活,几组词对洽融,整体严谨,点面结合,从现实的午夜回溯历史岁月春秋,却只用“时光”过度,简单而快捷.
王志毅之词,技巧娴熟,意象深邃,常以“以小见大”和“工整对仗”呈示。
从“沙场流血”到“退役休闲”,不仅是职责的转变,还是心情的转变,只是这么一“问”,作为军人,那不变的凛然,让人肃然起敬,却问出了一身正气和执着追求,全诗气贯连运,不偷气漏水,给人以慰藉之感,可以说,这是值得一读的好词。
这些被人们情感所固定的意象,在诗人王志毅的诗中,形成了独行的特色。而且,每运用一次,都赋予一种特别的意义。这是许多诗人所着意追求的一种意境,可是并不是所有诗人都能感悟到,并且自如运用的。
2.七律·秋夜问心
覃春山(湖北)
落叶连天染径幽,寒蛩泣露惹清愁。
风摇衰柳疑君语,月照残荷似梦留。
半世浮名皆幻影,一腔尘念付荒流。
从心且伴云山老,不问人间几度秋。
▲覃春山,湖北省宜昌市人,土家族,出生于1962年3月,工程师,诗词爱好者,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安徽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担任倒水河文学社、岁月中国楚风汉韵诗社、撷芳词馆、心苑诗社、鸿源诗词学会等多家诗词微刊编辑、副主编、主编。
【谢幕评析】
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最好不用同音字,诗人在此诗中押韵“幽、愁、留、流、秋”,如果将“留”改为“收”,就更为强硬,给人不可置否的态度,但也不影响全诗。
覃春山的诗,讲究平仄和押韵、对仗,诗人从首句就开始对仗,这叫“起对”,律诗讲究中间两联对仗,即颔、颈两联对仗,而颔、颈两联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诗人覃春山做得很好,起联破题,引入主题;颔联严格对仗,承接首联,深化主题;颈联对仗,场景转折,拓展情感;尾联,又称结联,收束全诗,升华意境。
覃春山的诗,对仗自然考究,如风对月(名词),半对一(数词),摇对照(动词),衰柳对残荷(形容词),浮名对尘念(形容词),幻影对荒流(形容词),给人一种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感觉。当然四联均对仗,会更好。
在覃春山的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真的有唐诗古风之韵,让人感觉到诗人覃春山,就象一骚人拜友不遇而生发一些感慨。字里行间无不透落出凄凉悲伤之感,这种凄美之作尤其会感动读者,看似潺潺流水,娓娓道来,在景物描写时,也是不紧不慢,轻描淡写,素情素意,寡思寡想,可每每让人读完却身临其境,这种感觉,已经在诗海中很难觅到,此乃可遇而不可求,此次相逢,可谓幸运之至。
故此,拿来品评赏析。一则是自慰于心,另则是与你分享。
3.秋夜:星月问心
文欣(哈尔滨)
秋夜问心,秋思在一帘幽梦里徘徊
秋思,凭栏眺望,任思绪在寂静中
飘荡,苍凉的风,卷起几片枯叶
秋眺,秋歌似流浪的诗行,传说着
古老的箴言,岁月划过思海的潮汐
怀揣着希望,在失落中寻找新的方向
秋夜的细雨,偶尔飘落,打湿了
遥思的梦,那滴答的声响
是心灵的叩问,敲打着遗留的喧嚣
还保留着那份最初的纯真与善良
星月问心,在深邃的夜空闪烁
启迪诗路,投下的神秘光波
问心,那颗闪烁的星,是否也在
黑暗中坚守,用微弱的光,照亮
前行的路,让孤独的灵魂不再彷徨
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沉默
历经沧桑,是春秋更迭真诚的
见证者,树影在风中摇曳,在诉说
漫漫人生路,有多少被错过或
是已经模糊的沿途风景,幽暗指向
静谧的时长,足以让我审视自己
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感受
生命的余温与沧桑,这是时光的
信笺,写满了对往昔的眷恋与惆怅
月光依旧,在这秋夜里,扪心自问
回味思索,寻觅着那束照亮前路的光
远方的曙光,是可以听见的回音
那是对生活的珍爱,对未来的憧憬
2025年9月15日
▲文欣,原名肖红。黑龙江省哈尔滨籍,高级工程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哈尔滨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作家文苑》杂志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长江文学》《生活报》《新晚报》《中国航空报》《作家文苑》《大东北诗刊》等报刊和网络平台上。有作品在省内外征文大赛中获奖。
【谢幕评析】
读文欣的诗,是一种感动,是一种“创新”的感动,是一种“走心”的感动,从“形式”到“内容”,从“架构”到“意境”,从“语言”到“韵律”,从“思想”到“逻辑”,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欣的诗,就像一张白纸上的图画,给人以惊奇、惊叹、惊愕,给人以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那种别出心裁的构思,看得出诗人在一首诗中的认真思考、架构、写作。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你努力了,认真了,就会有成绩。
诗歌写作是一个智慧的写作,绝不是排行凑字,韵押好就可以成其为好诗,真正的一首诗,该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教益。
在这首诗中,除却诗分节呈台阶式步步升高外,其诗境的大气、情感的磅礴,还有潺潺流水的绵绵之情,完全地萦绕在诗人与读者心间,那是一份痛彻骨髓伪的叩问,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那是一次人生中难忘难舍的情……虽然不能朝朝暮暮,虽然不能两厢长厮守,虽然不能举案齐眉,虽然不能花前柳下,虽然是旷日持久的别离,虽然是这份天缘遭到反对,可两人的爱却越来越强烈,并且与日俱增。
这是一幅心灵禁区的图示描在笔端,和盘托出的却是诗人此时此刻用情感泡制的苦酒,此诗还给我们另一种提示,那就是深埋情感的一种方法,就是锁眉尖的“岁月划过思海的潮汐”,其“回味思索”让诗人欲言又止,泪珠成溪而历经沧桑,这一溪的苦涩,只得流向自己的心畔。
一首好诗必须有让人记得住的东西,才叫真正的诗,能记住这两句,足可以让读者激动,原来“一帘幽梦”还可以挂在“任思绪在寂静中”,也足可以让作者心慰,一首诗中,能留给读者哪怕是仅仅的一句两句,也就心满意足的呀,当然,诗人文欣类似这样警句,在她的诗中俯首可拾。
读文欣的诗,在艺术特色上具有很高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读之会得到启迪和教益。
4.秋夜问心
李思義(山东临沂)
一盏孤灯,在窗前轻轻摇晃
摇曳成,故乡煤油灯的微芒
窗外霓虹流转如星河倾泻
而我,只听见心跳在胸腔回荡
时近中秋,桂香漫过黄浦江畔
我却嗅到,沂蒙山野菊的清芳
二十余载,光阴悄然滑落掌心
乡愁,却愈久愈浓愈滚烫
漂泊在这璀璨的不夜城邦
钢筋丛林,遮蔽了星空的形状
我仰首,问那轮皎白的月亮
可曾照亮兰陵老屋的斑驳土墙
槐树下的石碾,是否还在吱呀转动
院中石榴,又染红几度秋光
父母坟头的青草
可曾,被秋露打湿思念的衣裳
儿时的月饼,五仁裹着蜜糖的暖
如今精致礼盒,堆满冰冷的橱窗
却再难尝出当年的念想
电话那头,孙儿唤声甜软如糖
唤不回,山风里奔跑的旧时光
秋夜啊,请你作证
我问自己的心,可记得归途的巷
纵使步履蹒跚,鬓发如霜
心中的故土,仍是永恒的北极星芒
当月光浸透雕花窗棂
我听见,蒙山溪水在轻轻吟唱
今夜,让思念乘着月光
化作一缕清风,飞越千山万冈
问心无悔,只恨岁月太匆忙
唯愿来年中秋月圆时
与亲人,同赏这人间皎洁清光
▲李思義 (微信昵称:夕阳余晖),男,汉族,1956年11月生于山东临沂兰陵,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平生喜欢文学,尤爱诗歌,业余闲暇笔耕不辍,时有作品文字见诸于报刊及网媒平台。现为临沂市诗词学会会员、兰陵县诗词学会会员、兰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谢幕评析】
李思義的诗,从“一盏孤灯”开始了“问心”的历程,光阴的“乡愁”,愈久愈浓愈滚烫,其“漂泊”二字,即点题,父制造场景之氛围,其“以小见大”和“一点生发”的写法,是诗人常用的写作技巧,只是在这首诗中显现得明显而已。
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最深的是李思義那炽烈的情感。
对于诗人而言,写诗抒怀,则是最好的方式。“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郁,不能无所泄。古之为词者,多抒其性情,所以悦已也。今之为词者,多为其粉饰,务以悦人,而不恤其丧已,而卒不值有识者,是亦不可以己乎!”(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陈廷焯强调的是写诗要“情有所感”,“意有所郁”,不抒不泄就不快时,才能抒真情。
诗如果粉饰造作,堆砌词藻,反而有伤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透过诗人李思義诗的字里行间,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致。献力的赋在艺术特色上具有很高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任何一个民族,尽管它的文化进程和历史发展不同,它的社会斗争和生活总是要通过口头和文学将它反映出来并记载流传下来,而最初的往往是口头的传诵,而传诵中往往形象化、哲理化,这就是诗歌的最初形式,因此,越是古老的诗歌,其民族意识就越强。
诗人李思義能够联想到如此之深,如此之广,实为诗人阅历、经验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关。他能睹一落叶,便知三秋,当然,这是诗人那根敏感的神经所致。但也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有这样一根神经。
就诗人李思義这根敏感的神经而言,足可以给诗人敏感出更多更独特的诗来,这也就是我从李思義的行为举止中,得出来的结论,在诗人的情感区域中都得如此的厚爱,那么,更大的范畴更会有诗人的关注。这一点,可以在诗人今后的生命历程中得以验证。
5.秋夜问心
书虫虫(黑龙江)
月亮是孤独的,我也是
藏在心里的忧伤,都不忍窥视
一遍遍在脑海中,重复那场破碎的失约
笔下措辞在纸上徘徊,多像飘飞的叶
没有精准的落脚点,把那一刻托起
无法挽回的情,已背道而驰
望着缀满灯光的夜晚,苦涩弯在嘴角
除了选择思念,也选择遗忘
还好,日子依旧轻轻地开
慢慢地落。哪怕会真的遇见
切记!不要慌得露出马脚
▲书虫虫,原名崔丽波,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部分作品获奖,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谢幕评析】
可以说,这的确是一首好诗,这首诗,让诗人书虫虫成熟,在从灵感的被动写作,到经验写作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是书虫虫诗歌写作成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这首诗对于诗人书虫虫而言,应该是一个“跨越”式的写作。
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到了书虫虫的一种情怀,一种道德层面的臻于完美与完善的情怀,在这首诗中,诗人书虫虫几乎没有运用任何技巧,白描得让人看得清清楚楚,就像掌心的把件一样,熟悉如囊中之物,可当你拿出来真正地把玩之时,你会突然地发现,这浅白之侧的另一层面的寓意,而“笔下措辞在纸上徘徊”,则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这种不屈不挠,不向困难和丑恶低头的精神是令人崇敬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性格使然。诗则是诗人书虫虫性格另一种意义的载体。
“诗可以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陶渊明自庚子距丙辰十七年间,作诗九首,其诗之真,更须问耶?彼无岁无诗,乃至无日无诗者,意欲何明。”(清·刘熙载《艺概·诗概》)。刘熙载认为,作诗应该情真意切,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长时间没有写诗,也不能无病呻吟,粗制滥造。
其实,我想说,诗的真正感觉,在于诗本身的自然呈现,如果为了某些文件的需要而唱一些高调,诗就成为了一种政治的符号,那么,诗就失却了诗的生命;如果为了某些情感的需要而故作姿态,诗就成为了一种渲泄的工具,那么就失去了诗的艺术,真正的诗是灵魂禁区的隐匿,是情感深处的日记。


▲谢幕: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工程师。原名郭治军,生于鹤城,长于冰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诗人联盟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文学艺术评论学会副主席,世界诗人传媒执行主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签约作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签约作家、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客座教授。2022年获第九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评论家、2023年获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网络诗人、2024年获第九届中国长诗最佳新作奖、2024年获第一届巴洛克诗歌评论奖。曾撰写评论、序500余万字。曾出版长篇小说《希勤往事》等3部,纪实报告文学《哈尔滨速度》等3部,纪实传记文学《最后一个青帮大佬太爷张仁奎》等3部,诗集《感动的日子》等5部,散文集《感觉的盛宴》1部,评论集《白山与黑水》等3部等计17部总计900余万字。主编《醒狮与腾龙》等19部。2024年1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进入三十六天罡星序列。2024年5月加入“世界诗人星球运动(PoP)”战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