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丰碑:以民族之名,祭奠不朽的灵魂
作者:墨染青衣
今天,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
当东方的第一缕曙光,如同温柔的手指,轻轻揭开笼罩大地的薄纱,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便开始沐浴在一片庄严肃穆的金色光辉里。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民族挺立的脊梁,一个时代无声的誓言。它以一种沉默却震耳欲聋的方式,见证着这片古老土地从百年沉沦、山河破碎到今日崛起、星辰大海的每一步艰难跋涉。它的基座之下,埋藏着一个民族最悲壮的记忆;它的碑身之上,镌刻着一个国家最崇高的敬仰。
我们在这里,以国家的名义,以后代的名义,祭奠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一切而永远倒下的人们。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那些在烽火硝烟中化作焦土的身影,那些在黎明前夜悄然熄灭的年轻星辰,那些在秘密战线上隐姓埋名、最终如尘埃般消散的无名者。历史的巨卷太过浩瀚,个体的名姓常常被岁月的风沙掩埋。但我们知道,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个足以让山河动容、让日月同悲的名字——烈士。
“烈士”二字,重若千钧。它不仅仅是牺牲,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在“小我”与“大我”、“生路”与“死路”之间,义无反顾地走向后者的决绝。它是由热血、信仰、忠诚与无畏共同熔铸的、高悬于民族精神殿堂最顶端的勋章。
一、 血肉之躯,铸就民族不倒的脊梁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风雨如晦、国运衰微的年代。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甲午海战的悲歌至今仍在黄海的海底呜咽,庚子之乱的疮痍让神州大地满目凄凉……古老的中华,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破损不堪的巨轮,面临着沉没的危机。救亡图存,成为那个时代最紧迫的呼声。
正是在这至暗时刻,第一批觉醒者站了出来。他们本是文人,是学子,是农民,是工人,是拥有平凡幸福或对未来怀揣简单梦想的普通人。他们是父母眼中需要呵护的孩子,是妻子心中可以依靠的丈夫,是儿女梦中温柔慈爱的父母。他们本该拥有完整的人生,看遍春花秋月,享尽天伦之乐。
然而,当民族的命运悬于一线,当同胞的哭喊响彻云霄,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用青春、理想乃至生命铺就的复兴之路。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在北平的绞刑架下,他身着长衫,目光如炬,留下了那番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回响的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他的生命定格在38岁,但他播撒的真理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他本可以做一个安静的学者,在书斋中探寻学问的奥秘,但他选择了走向街头,走向刑场,用头颅撞击旧世界的铁壁。
方志敏, 这位在北上抗日途中被俘的红军领袖,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中,受尽酷刑,却以惊人的意志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他描绘着他从未亲眼见过的未来:“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他牺牲时,年仅36岁。他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以至于愿意用最宝贵的生命去交换她光明的未来。
赵一曼, 这位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家闺秀,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她是一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女政委。被捕后,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酷刑——老虎凳、辣椒水、电刑……敌人用尽了手段,却无法从她口中撬出一个字。在赴刑场的囚车上,她给年幼的儿子“宁儿”写下了那封字字泣血的绝笔信:“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份柔情与刚烈交织的母爱,超越了生死,成为民族记忆中最为悲壮的一页。
还有瞿秋白,他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从容言道“此地很好”;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战斗到最后一刻,敌人剖开他的肠胃,里面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刘胡兰,15岁的少女,在敌人的铡刀前昂首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黄继光,用胸膛堵住喷火的枪眼;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牺牲……
这一个个名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解放的漫漫长夜。然而,在历史的星空中,还有无数我们不知道名字的星辰。他们是长征路上每一个倒下的“红小鬼”,是抗日战场上每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普通士兵,是解放战争中每一个牺牲在冲锋路上的无名战士,是隐蔽战线上每一个“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情报人员。他们的事迹未曾被详细记录,他们的面容已然模糊,但他们的牺牲,共同汇聚成了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磅礴力量。
他们的倒下,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他们的血肉,融入了他们所深爱的土地;他们的精神,化作了滋养一个民族重新站起来的沃土。他们用最决绝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由黄金铸就,而是由无数甘愿为它折断的骨头所支撑。
二、 精神之火,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烈士的牺牲,其意义远不止于战场上的胜负或政权的更迭。它更是一种精神的奠基与灵魂的铸造。他们所留下的,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所能迸发出的最耀眼的人性光辉,是足以穿透时空、烛照后世的精神财富。
这精神,是“信仰高于生命”的绝对忠诚。 在那个理想被现实反复拷问的年代,支撑他们走下去的,不是对个人功名的追求,而是对救国真理的笃信,对共产主义、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信仰,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敌人的屠刀,笑对死亡的威胁。正如夏明翰烈士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信仰,成为了他们灵魂的锚,让他们在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
这精神,是“舍小我为大我”的深沉家国情怀。 他们并非没有个人的情感与眷恋。他们爱自己的父母、伴侣、儿女,他们对生活有着最质朴的渴望。然而,当“小家”的幸福与“大家”的存亡发生冲突时,他们毅然将天平的砝码倾向了后者。这种选择,不是对个人情感的漠视,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更为博大、更为深沉的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爱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种爱,让他们超越了生物求生的本能,达到了精神永恒的境界。
这精神,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 他们面对的,往往是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强敌。力量对比之悬殊,足以让任何理性的人感到绝望。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敢于向一切压迫和不公发起挑战,敢于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奇迹。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无一不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它向世界宣告:一个拥有精神力量的民族,是任何敌人都无法征服的。
这精神,是“清贫洁白,公而忘私”的崇高气节。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的物质享受,而是整个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这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然保持的操守,这种面对诱惑而不改其志的坚定,构成了共产党人最初的精神底色,也成为后世所有为政者理应仰望的道德标杆。
这团由无数烈士生命点燃的精神之火,早已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为瑰丽的篇章。它融入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血脉之中,并在后来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中得到延续和升华。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和武力的强盛,更在于精神的高度与韧度。
三、 今日中国,如您所愿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上,我们应当扪心自问:这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请您看一看吧——
您们曾为之奋斗的“可爱的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嫦娥”揽月、“天问”探火……这片土地上,正如方志敏烈士所预言的那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高楼大厦取代了残垣断壁,高速公路与高铁网络如血脉般贯通南北西东,繁华的都市霓虹闪烁,宁静的乡村祥和富足。
您们曾为之牺牲的独立与自由,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主人。我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知识,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选择生活的方式。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青年人在广阔的天地中追逐梦想,老年人在安宁的夕阳下颐养天年。这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都是您们用生命换来的、最不平凡的奇迹。
您们曾为之呐喊的民族尊严,已在世界舞台上得以重振。从当年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到今天在联合国讲台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从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到今天世界各地兴起的“汉语热”;从当年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到今天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负责任大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是的,我们可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你们在黑暗中期盼的黎明,我们正生活在其中;你们在枷锁中憧憬的自由,我们正尽情地享有;你们未竟的梦想与事业,我们已经接过,并正将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斗是最好的告慰
然而,纪念,绝非仅仅是为了沉湎于过去的荣光与悲壮,更不是为了躺在先烈的功劳簿上安享其成。在一个物质丰裕、远离战火的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如何纪念烈士?这成为了一个必须用行动来回答的时代之问。
纪念,意味着“不忘本来”,坚守历史的记忆。 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注定没有出路。我们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警惕那些戏说、解构甚至诋毁英雄的言论。我们要让烈士的故事代代相传,让他们的精神融入国民的血液和灵魂。通过教育,通过文艺作品,通过庄严的仪式,让每一代中国人都能清晰地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脚下的路是由谁的鲜血铺就。
纪念,意味着“审视当下”,在新的战场上砥砺前行。 和平年代,虽无硝烟,但仍有战场。这个战场,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是抗击疫情的一线病房,是守护国门的雪域高原、万里海疆。在这个战场上,牺牲有了新的内涵——它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是面对诱惑时的不改初心,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的每一分智慧与汗水。
纪念,意味着“开创未来”,将精神化为行动。 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牺牲,是为了让后人不再经历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是为了让这个国家拥有更加光明的明天。因此,我们的奋斗,就是他们事业的延续。当我们为科技的突破而刻苦钻研,当我们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奔走呼号,当我们为文化的繁荣而精心创作,当我们为环境的美丽而默默守护时,我们就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烈士的精神,完成着他们未竟的使命。
今天,在烈士纪念日这个庄严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静默。让时空在此刻凝结,让心灵与历史对话。
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对所有为这个国家牺牲的烈士,轻轻地说一声:
谢谢您,为我们拼过命。
请您放心,您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我们必将用生命去建设、去发展、去捍卫。您们的精神火炬,我们已经接过,并将永远传递下去,直至千秋万代。
英雄不死,精神长存。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这盛世,每一天,都将如您所愿。
附诗一首:
七律·烈士纪念日感怀
文/墨染青衣
山河血染铸丰碑,肝胆昆仑日月垂。
铁骨撑天擎赤帜,忠魂化碧耀春晖。
千秋浩气凝星斗,万里长风卷翠微。
盛世如君当日愿,新程接力有吾辈。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