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南十景记:千年古镇的时光褶皱
文/罗名君
终南古镇,枕秦岭余脉,临渭水支流,像一卷被时光浸润的线装书。书页间藏着十处景致,每一处都是一段鲜活的故事,有春风拂柳的柔媚,有神石显灵的传奇,亦有市井烟火的滚烫。循着这十景的脉络走去,便踩进了古镇千年的光阴里。

河堤春柳该是古镇最温柔的开篇。田峪河自南山蜿蜒而来,带着山泉的清冽,向北奔涌汇入渭水。旧时人为防河水泛滥,沿河筑起长堤,堤上遍植垂柳,间或点缀几株桃树。每到春日,春风如梳,柳丝便垂下万千绿绦,随风轻舞;桃花迎着暖阳,绽得热烈,嫣红与嫩柳相映,像是天地间铺开的一幅水彩画。数百年过去,河堤依旧,只是景致添了新色——三湾人的绿色农业**在这里扎根,一座座蔬菜大棚沿着河岸排开,白色的棚膜在阳光下泛着光,与岸边的槐花香气交织,成了新时代的风景线。春日里,柳丝拂过棚顶,仿佛在与现代农业轻声对话,旧景与新貌,就这样和谐地融在了一起。
顺着田峪河的文脉再走,便遇见了大坚神石。这块从天而降的巨石,是古镇的“灵物”,夜里能放出彤彤亮光,也引出了圣母索娘娘的传说。汉末的索姑,因遭恶嫂虐待,逃婚途中循着石光来到这里,被善良的杨大娘收留。后来她修道成仙,不忘此地恩情,民国初年匪兵围城时,她施法唤来万蛇守卫护城河,吓退敌军;百日大旱时,又显灵赐雨,解万民之困。村民为感念她,集资重修庙宇,定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为祭祀日,每年这天,戏班登台,经师诵经,朴实的香火里,藏着古镇人对善的敬畏。如今再看那块大坚石,它静静立在村中,石上的纹路像是刻着岁月的密码,诉说着那段跨越千年的温情。
镇南的颓塔,是古镇的一抹沧桑剪影。这座建于明代的砖塔,本是为补风水而建,却因明末一位县令的决定,成了无顶的“颓塔”。可偏偏是这残缺,造就了独特的景致——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塔身,孤影岿然,古意盎然。塔旁有药王庙、响亮碑群,还有一片桃花园。初春时节,桃花盛开,粉白的花瓣落在残塔的砖块上,像是为古塔披上了一层薄纱。翰林路慎庄曾绘《终南五景图》,其中便有这颓塔夕照,如今画作藏于周至县文管所,而塔下的桃花,每年依旧如期绽放,为古镇的春天添一抹古韵。
若说颓塔是古镇的“静景”,那烟墟晓市便是古镇的“活色”。这里原是宋时上清太平宫的旧址,如今周至三中的校门外,仍留有玉皇庙、古碑与“御井”。一到腊月,四乡八村的人都来赶市,肉市的吆喝、牛马市的喧闹、山果杂货市的香气,早早便打破了清晨的宁静。90年代后,古镇愈发热闹,仿古大牌楼立在街头,现代化建筑与老店铺相映成趣。清晨三四点,蔬菜市场的车辆便开始进出,菜贩们摆好摊位;五点多,街上行人渐多,饭馆的油条香、肉香飘满街巷;九点后,集市达到鼎盛,尤其是三六九集日,三五万人涌来,媳妇姑娘们在布匹化妆品摊前挑拣,脸上满是欢喜;待到夜幕降临,烧烤摊的烟火、露天卡拉OK的歌声,又将古镇的热闹延续到深夜。这晓市的烟火气,是古镇最鲜活的脉搏。
镇东关的铁狮背杆,藏着古镇的“巧思”。城隍庙院内,一对铁狮与十丈高的铁旗杆熔铸在一起,狮子后爪蹲坐,前爪一踏铁球、一作玩耍状,神态俏皮。这城隍庙始建于北周天和二年,距今已有1452年,院内的大柱石与残碑,都是古恒州的见证。而东关村,还是《诗经》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遗址,站在铁狮旁,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吟咏,与铁狮的金属质感交织,生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奇妙共鸣。

北堡的翰林故居,是古镇的“文气”所在。这片1300平方米的院落,是清代路元锡退归故里后所建,自命“蒲编堂”。硬山顶、灰板瓦、木雕格子门,院内的清代家具保存完好,2008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路氏一门,自清嘉庆到同治年间出了5位进士,3人进翰林院,其中路德与路慎庄父子最为出名,人称“老翰林”与“小翰林”。老翰林著作等身,小翰林绘制的《终南五景图》,可与《清明上河图》媲美。如今走进故居,指尖触碰到木质的窗棂,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笔墨书香,这文气,滋养了古镇数百年。
竹园头村西的长杨行宫,曾是皇家的“游猎之地”。秦昭王时建宫,汉武帝时扩建上林苑,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扬雄作《长杨赋》,都曾描摹这里的盛景。如今,务本堂园林景观公司在此建起关中植物园,南北名贵花木与国外奇花异卉齐聚,四季常绿,四季花香。春日牡丹芍药争艳,夏日荷花月季绽放,秋日紫藤美人蕉摇曳,冬日腊梅雪莲吐香。新婚夫妇来此拍照,笑语与花香相融,昔日的皇家行宫,如今成了寻常百姓的赏景胜地,岁月的变迁,在此处温柔尽显。
镇中的御井,藏着一段“遇圣”的传说。相传老子与尹喜途经此地,遇老婆婆井中缺水,便指点她次日申时取水,果然得清甜井水。后来东汉光武帝刘秀巡幸,饮此水后赞其“赛过玉露琼浆”,御井之名由此传开。如今井虽不复当年模样,但井水依旧甘甜,路过的人仍会驻足,听老人讲那段与老子相关的故事,井水的清甜里,仿佛还藏着千年的智慧。
豆村村南的三支香泉,是古镇的“奇景”。坡坎下的水潭中,三眼喷泉日中时分破水而出,中高旁低,红日映照下如三炷燃着的香,故得名“三支香”。这泉水有三奇:碗盛水高出碗面不溢,做饭省米且味醇,加热后香气四溢。唐代时,上清太平宫数百人的用水皆取自这里,皇帝还曾调集民夫挖渠引水。如今潭水虽变小,却依旧清澈,游鱼嬉戏,湿地葱茏,夏日里孩子们来此捉龙虾、钓鲤鱼,欢声笑语让这处古泉多了几分生机。

最后要说的,是豆村大腊,这是古镇最盛大的“仪式”。20斤重、1.2米高的大蜡,蜡身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相传工艺为唐玄奘取经带回,清代顺治二年,为感谢关帝显灵护村,村民开始在四月八庙会“游大蜡”。游蜡时,“肃静”“回避”牌开路,二十四套“全夸执司”列队,五色绸缎旗招展,雕花彩亭罩着大蜡,笙箫管弦相随,关公坐像压轴,鼓乐喧天,炮声隆隆。大蜡点燃后,一年365天长明不灭,哪怕在灾荒战乱年代,也从未中断。如今,四个行政村轮办游蜡盛会,添了时代气息,却依旧保留着那份庄重与热闹。四月八这天,十里八乡的人赶来,看红装素裹的姑娘媳妇,看长明的大蜡,这仪式里,藏着豆村人的精神传承。
终南十景,像十颗珍珠,被时光的线串起。从河堤春柳的温柔,到豆村大腊的热烈;从大坚神石的传奇,到烟墟晓市的烟火,每一处都承载着古镇的记忆与情感。走在古镇的街巷里,看春柳拂堤,听传说故事,闻晓市香气,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这十景,不仅是风景,更是古镇的魂,是一代代人用生活与信仰,写就的千年篇章。
罗名君,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