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林《蜀道行吟组诗》五首
1、隐身蜀道,彰显天下
——千载沧桑话略阳
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
马蹄声穿越千年的回响
略阳——,隐身在秦巴山脉的蜀道里
却让整个世界听得见你的心跳
嘉陵江水奔腾不息
见证过多少匆匆商旅
栈道悬空,铁索横江
你以险峻的姿态
守护着巴蜀的门户
深山云雾,能够遮挡你的身形
却阻挡不了你在历史的大舞台上
——大展宏图,惊艳亮相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此地施展智谋
张良献计,刘邦称王
你默默见证着惊心动魄的楚汉争霸
李白挥毫泼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句里充满着对你的赞叹
杜甫流寓陇蜀,在你的怀抱中
也曾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汉唐的明月在此照过
明清的烟云在此飘过
茶马古道的铃声远去
留下的是坚韧与智慧
嘉陵江畔,稻浪翻滚
几百里的沃土
孕育着生机与希望
以沉默的力量,养护着
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今日高铁飞驰,桥梁如虹
古老的蜀道焕发了青春
但略阳依然保持着——
那份自古以来的从容与厚重
千年的风云,在这里沉淀
万壑的沟坎,洒满了阳光
你虽然隐身在蜀道
却因为饱经沧桑,
驰名于四海,彰显于天下
2、两颗银杏树,千年《蜀道难》
是谁把古谣遗落青泥盘?
草木间竟浮游着,
一封未曾寄出的云朵信笺。
纵使千年来, 磨秃了时间的笔尖,
仍描不尽蜀道, 刺穿苍穹的陡峻与荒寒。
金箔纷扬——飘浮的残卷,
落叶堆叠——斑斓的注脚。
两棵银杏是活着的碑,
树皮皲裂间, 渗出不朽的墨痕;
枝干分明, 将惊世的诗篇刻在苍天。
风过时枝叶沙沙,
像是有人叩问行路难。
树影里歇着, 无数朝代的倦旅,
年年岁岁都在感叹——
要再走多少年, 才能把蜀道走宽?
【今天(9月26日),我们诗人团队,来到汉中市略阳县,开始采风之旅的第一站——青泥河小学。在学校的大门口,有李白亲手种植的两颗一千三百年银杏树,相传李白在这一带写下了千古名诗《蜀道难》,并凭借这首诗获得了“诗仙”的金字招牌】
3、千年脉动化作无限春潮
——白水江镇唱响时代的新凯歌
你沿着《诗经》里的泾渭奔来,
巴山蜀月浸透着秦岭的霜痕。
汉水支流蜿蜒成文明的脐带,
三千里蜀道,是你拓印的掌纹!
当春风撞开峡口的闸门,
沉睡的玉带骤然抖擞成
金山银山的长龙——
浪花托起了崭新的略阳城:
吊脚楼旁,产业园的钢筋刺破云阵;
古栈道里,数据洪流映照羌绣的飞针!
白水江镇,你是新时代的司南!
以涛声为弦,弹奏山河变奏的强音:
昔日背篓攀援的羊肠险径,
正被一排排集装箱碾作烟尘;
茶马古道上凋敝的驼铃,
已化作文旅长廊不眠的群星!
你让汉隶、碑刻,在电商平台重生,
你使杜工部的慨叹,沉入江底生根。
钢铁长虹纵贯蜀道,数字丝路跃入龙门。
江轮汽笛与嘉陵号子,正在交响轰鸣。
白水江镇的千年脉动,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化作新时代的无限春潮!
每一滴水都在为中华复兴押韵——
载着乌金奔涌,裹着稻浪翻腾,
将略阳的名字,
刻进长江经济带的年轮。
此刻,整条蜀道都是你翻飞的谱线,
潮声所至,青春萌动,
万物拔节,天地共震!
4、三条蛇守望一条龙
我们盘绕在年轮里计算晨昏
青鳞是未结出情果的叶片
黑瞳映着摔碎的酒壶
红信丈量月光与剑痕的距离
枝头绿叶突然垂下云霞
织成唐朝的丝绸
龙在琵琶寺断墙修炼鳞片
每片都镌刻着《蜀道难》的韵脚
当钟声把香火压进晚霞
银杏树的角会突然抽出桑枝
挑破河面漂浮的拼音
雄树用风搬运花粉时
整座山岭开始萦绕行走
雌树受孕的白果内部
有三道蜿蜒的暗痕
通向某个醉卧石阶的夜晚
读书声掀开落叶的刹那
青蛇在树洞擦拭玉簪
黑蛇用尾尖临摹印章
红蛇将霞光缠成同心结
而龙角抵住的钟声突然寂静——
所有的轮回都只是误读
一切情缘,其实都是他掷笔时
溅出的四滴墨
两滴凝成银杏
一滴化入绝句
还剩一滴悬在檐角
等某个孩童指认:
看呐——
李白的影子,好像正在爬树!
【古蜀道青泥岭李白亲手种植的两颗银杏树,一雄一雌,雌树里寄居了三条蛇:青蛇、黑蛇、红蛇,距离不远的琵琶寺里面寄居了一条龙形蛇,那三条蛇是不是李白前世的红颜知己?而琵琶寺里的那条龙形蛇,是不是守望三条蛇的李白?三条蛇与一条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存在。一千三百年过去了,两颗参天银杏生机盎然,上面还长出了一颗桑树。两颗银杏树的后面,就是现在的青泥河小学,朗朗的读书声覆盖了历史的回音,而三条蛇与一条龙却在永久默默地相互守望】
5、蜀道没有了,《蜀道难》还会在的!
一万年以后,江山代谢,
蜀道总有一天,会消失于无形,
但是,李白的《蜀道难》还会存在
那时秦岭的峰峦或许换了模样,
曾经嶙峋的石栈被风雨磨成平岗,
当年湍急的江流,改道去了远方,
连栈道旁挂过旅人马铃的老松,
也化作了泥土里沉睡的模样。
再也寻不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险处,
听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戍鼓声响,
连“扪参历井仰胁息”的崎岖路径,
都成了地质书里模糊的过往。
可只要有人翻开泛黄的诗卷,
或是在某个夜晚轻声吟诵,
那些藏在字句里的险峻就会醒来——
你看,“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壮阔,
正从墨色里漫出,堆成眼前的山岗;
“飞湍瀑流争喧豗”的轰鸣,
还在耳畔回响,溅起湿凉的诗行;
连“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惊险,
都带着历史的厚重,在文字里发烫。
蜀道的石头会风化,路基会消亡,
但诗里的蜀道,永远带着盛唐的月光。
就像当年李白掷笔的那一刻,
早把山川的魂魄,写进了诗行。
江山会老,岩层会变,
连脚下的大地都在慢慢漂移,
可经典的诗句,却能跨过漫长的时光——
今天的孩子在课本里读它,
会惊叹古人笔下的天地,这么苍茫;
千年后的旅人在灯下念它,
仍能触摸到盛唐的风骨与热肠。
蜀道的痕迹会被岁月擦光,
但《蜀道难》的魅力,永远不会消亡。
原来真正的永恒,从不在山石上刻章,
而在文字里留下不朽的锋芒。
江山易改,是自然的常态,
经典长在,才是文明的辉光。
就算有一天,
所有的蜀道都变成了传说,
李白的诗,依然会带着我们,
重走那趟“难于上青天”的旅程,
在墨香里,再一次分享盛唐的月光。
【作者简介】: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