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在《汉中石刻博物馆座谈会上发言》
姚增战常务副会长的发言:
近几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蜀道文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具体要求。与蜀道文化相关的几个省份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深入研究。我们陕西省具有丰富的蜀道文化资源,也应该抓紧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为此,我讲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在汉中市召开这个座谈会。如果从蜀道文化概念来讲,我们陕西省境内、尤其是汉中市境内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家可以从地形地貌上观察,在古代从陕西境内入川有几条道路,而且路程很长,到处都是崎岖难以攀越的山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蜀道难》诗中云:“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他在一千多年前发出的感慨。我们陕西汉中境内保存的蜀道遗址比较多,也比较完整,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唐朝玄宗时期,杜甫在长安没有实现他入仕途的愿望,从长安跑到现在隶属于甘肃境内的秦州住了一段时间,也是从秦蜀古道入川投入到他朋友的麾下,在武侯祠度过了多年的时光,写出了大量现实主义的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武侯庙》和《蜀相》等诗词,就是在成都武侯祠里写的,在古代诗词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古时从甘肃成县到陕西略阳县,沿着清泥河流域进入四川,是许多人由长安进入四川走过的秦蜀古道。因此, 在汉中市建立国家级的蜀道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是请来大家来到这里了解蜀道文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为什么要在汉中市石门石刻艺术博物馆召开这个座谈会。刚才,郭林森先生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石门石刻艺术工作的经历。他是一名企业家,担任过几届省、市政协委员,对蜀道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十年来,他把从经商办企业中挣得的资金收入,基本上都投入到石门石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之中。目前在这个博物馆地面建筑投资超过了一个亿,从经营企业的收入用到了文化事业上。他还开办了一个中医馆,挣得的收入也用在文化事业上,以医补文,这种精神确实令人感动,一个民营企业家,能够在文化事业上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从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支持。他现在建设的民营蜀道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修褒河水库时淹没石刻碑文,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因此,在这个民营博物馆的基础上,争取建立国家级蜀道博物馆,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第三,为什么请这么多专家学者和作家诗人来这里参加座谈会,像陈东林教授还是专程从南京理工大学过来的,还有王芳闻率领的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的20多位诗人也来参加这个座谈会了。同时,我们还请来省作协原党组书记雷涛先生,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可谓是群贤毕至,让这里蓬荜生辉,也是为了营造一个研究蜀道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蜀道文化和石门石刻艺术的舆论氛围。
令我们十分欣慰的是,目前汉中市政府和省市政协系统对蜀道文化的研究和建立国家级蜀道博物馆的工作高度重视,目前已经着手前期准备工作,这就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