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指尖上的光阴年轮
张勇斌
指腹抚过瓮城砖面时,一道浅沟忽然咬住了指尖。守城的老兵蹲在旁边卷旱烟,烟丝簌簌落在砖缝里:"这是光绪年补墙时留的'气口',城墙跟人一样,得喘口气才能活上千年。"我望着他指尖的老茧,忽然觉得,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砖石棱角,原是无数双手接力焐热的温度。
登城的石阶被踩得发亮,每级都像块被摩挲久了的玉。第三十七级台阶的裂缝里,嵌着半片青花瓷,胎质粗粝,釉色却透着明代的天光。许是四百年前,哪个筑城的民夫蹲在这里喝糙米酒,酒碗一歪,便把半段光阴永远封进了砖缝。古亭下的石狮被摸得发烫,我伸手触它的掌心,凉滑的石质里竟像藏着脉搏——那是宋代工匠一凿一錾的力道,是明清游人无意的触碰,是抗战时躲警报的孩童慌乱的抓握。此刻我的指纹叠上去,倒像是在给时光的长卷盖戳。
从垛口望出去,老城的灰瓦正接住新城玻璃幕墙上滚落的阳光。风过时,砖缝里的草籽簌簌作响,恍惚间分不清是明清的风铃在摇,还是远处写字楼的空调在转。原来所谓古今,不过是同一片风,吹过不同的窗棂。
石板路在脚下敲出空濛的响,像谁在数着朝代更迭。南街口的天主堂忽然撞进眼里,尖顶上的十字架正对着对面晋商大院的飞檐,倒像是两个老朋友隔着百年光阴在点头。守门的大爷递来杯热茶:"光绪年修女们来办学,城里婆子们偷偷趴在墙头看——洋姑娘穿的裙子,竟比戏台上的还花哨。"他指节敲着门柱,"后来修女们学做本地的酸汤面,大院里的太太们也偷偷学唱赞美诗,石板路上的脚印,早分不清谁是东谁是西。打仗时,钟楼改了救护站,那些穿军装的娃娃,喝着洋嬷嬷熬的米汤,就在这石板路上咽了气。"
卖碗托的大姐把铁勺敲得叮当响:"我爷说,那会儿担架从巷子里过,血珠子滴在石板上,半年都褪不去。"她往碗里加着辣子,"现在游客蹲这儿吃碗托,他总凑过来说,多放醋,当年兵娃子就爱这口酸。"我咬了口碗托,酸意漫上来时,忽然觉得和八十年前某个年轻士兵的味蕾,撞了个满怀。
暮色漫上来时,民宿老板带我看他太爷爷的照片。穿灰布军装的青年站在城墙根,身后是炸塌的垛口,胸前的怀表链闪着微光。"您瞧这眉眼,"老板指着照片又指指自己,"我儿子现在也爱摸这城墙,跟他太爷爷一个样。"照片里的城墙砖,竟和我下午摸到的那道"气口"一模一样。
夜风穿过砖缝,带来各种声音:是民夫抬砖的号子,是修女们的风琴,是冲锋号的余韵,是酒吧里年轻人的笑。我忽然懂了,这座城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条奔流的河——我们都是顺水而下的船,载着前人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新的波纹。
离城时回头,城楼的影子正把新楼和老巷拢在怀里。那些在砖缝里藏了千年的光阴,此刻都化作摊主的吆喝、游客的脚步、孩子的笑声。指尖残留着砖石的凉意,却分明触到了时光的体温——原来所谓年轮,从不在冰冷的史书里,而在每双触摸过岁月的手上,在每个与过往撞个满怀的当下。
简历:大海之波,原名张勇斌。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8月6日。山西朔州朔城区新安庄人。毕业于山西雁北地区朔县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八年,退休于2015年9月,酷爱文学,先后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小说、散文十五篇,后在老朋友石丽仙引荐下,投稿于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先后发表了巜若瑟之往日云烟》个人专集,巜娘家妈赔礼记》、《错位的爱》、巜月光中的遐想》、《人生密码本》、《丰收的喜悦》、《脚步下的春秋》、《梦中的妈妈》、巜国庆抒怀》、《相聚阳高》、《白衣天使赞》、《故乡的春天》、《夏日的雨后》、《一千三百一十四的故事》丶《迟到的忏悔》、《应县木塔颂》《贺华夏思归客》、《回忆我的父亲》、《父亲的战斗岁月》、《攻心朮》、《情思》、《春回塞北》、《月儿圆的时侯》、《粗心的丈夫》、《圆锁记》、《朝觐之旅》等。后续投稿还在继续中。二零二五年二月加入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成为特邀作家。
